“‘扫一扫’防雷检测机构的二维码,就可以知晓防雷检测企业的重点信息,如:基础信息、处罚信息、信用承诺信息等等”。黑龙江省绥化市气象局张巍科长介绍的正是黑龙江省气象局正在推行的“码上诚信”信用招牌。
年初以来,黑龙江省气象局创新引入“信用+”管理模式,将信用机制嵌入防雷安全治理全流程,或层级协同或部门联合或政企联动,借用信息化手段,信用监管多场景应用于防雷社会管理,形成了黑龙江防雷安全治理新探索。
黑龙江省气象局与黑龙江省营商环境建设监督局合作加强气象领域社会信用体系建设就是探索之一。
5月,气象与营商两部门签订了战略合作协议,率先在气象领域开展防雷检测机构的信用监管,推广黑龙江“码上诚信”,全面共享信用监管结果,共同优化防雷检测市场的营商环境。
“通过‘码上诚信’赋码防雷检测机构,气象部门可以共享3800多个省内各级政府部门报送的行政许可、行政处罚信息,外省的黑名单和失信被执行人。同时,我们也可以共享气象部门的信用信息。”黑龙江省营商环境建设监督局信用处刘宏宇介绍。
“与营商局合作共建共享是一种共赢,让我们找到了更多信用应用的场景,”黑龙江省气象局政策法规处张美思说,“我们在营商局信用处的指导下,又探索了信用风险预警机制,并选择了3个地市进行试点。”
信用风险预警是信用管理在防雷检测机构的又一场景应用,可以及早防范苗头性和倾向性问题。
绥化市气象局就根据防雷检测机构的信用风险情况,按照分值高低设置“绿”、“黄”、“红”三色预警,对企业实行亮“绿灯”、“黄灯”和“红灯”操作,根据不同预警级别对检测机构实施不同的抽查比例。
重点信用监管关注对象纳入各级气象主管机构重点走访检查范畴,并将走访结果信息反馈给信用平台,实现了监管与服务的良性互动。
“起初,不在乎信用管理的企业很多,但是,一些信用相关制度的陆续发布后,打电话咨询的企业多了起来。”省气象局政策法规处王艳秋说。
为了让无形信用,变成有形约束。黑龙江省气象局坚持以信用建设“一根针”,穿引防雷监管的“千条线”。黑龙江气象局就用黑龙江省防雷检测机构信用管理办法这根针,穿起了雷电检测机构从资质审批、年度报告、检测活动质量核查等各个环节的防雷安全监管。
这种信用监管制度的闭合衔接,也大大提高了信用监管的有效性,让信用监管更加有力有据。
为了扩大信用场景的应用,黑龙江省气象局还推动信用监管在政企之间的联动。
省市县各级气象部门还联动在防雷检测机构和防雷重点单位中开展诚信经营宣传,鼓励各防雷市场主体签订诚信经营承诺书。全省有40多家防雷检测机构和800多家防雷重点单位与各级气象主管机构签订了守信经营承诺书。
通过宣传诚信政策和诚信知识,防雷市场主体与气象机关机构达成了共识,要通过信用管理淘汰扰乱市场的劣质企业。
信用信息只有插上信息化翅膀才能飞得更高,更远。
黑龙江省气象局借势发力,不仅部门合作共享信用(黑龙江)平台信息,还开发了黑龙江自己的掌上防雷自主超市小程序,建立了防雷重点单位、防雷检测机构以及监管部门的线上监管服务平台,实现了“三方”的面对面服务。
“通过在小程序上查看防雷检测机构的信用信息,防雷重点单位可以选择自己信得过的中介服务机构,无疑这让信用真正的变了现。”省气象局政策法规处任绍臣高兴的说。
黑龙江信用监管的场景应用还在不断增加,未来,在黑龙江省防雷市场中,“让失信者到处碰壁,守信者畅行无阻”不再是一句空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