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宁夏固原市西吉县马建乡大坪小学学生铁嘉欣微笑的视频“火了”。淳朴的笑脸、清澈的眼神,犹如西海固的一汪清泉直抵人心。
下午放学时,大坪小学教师无意间用手机拍到铁嘉欣微笑的画面,这条不足10秒的短视频中,铁嘉欣淳朴的笑脸、清澈的眼神,犹如西海固的一汪清泉直抵人心。
“剁开一粒黄土,半粒在喊渴,半粒在喊饿。”昔日西海固,常被视为“贫困”的代名词。西吉县,就地处西海固核心区,这里也是《山海情》故事的发生地之一。“渴”与“饿”,不仅与西海固的贫瘠如影相随,更制约了这片土地上生命活力的释放。
去年11月16日,西海固历史性告别绝对贫困,“苦甲”换新颜,告别“渴”与“饿”。脱贫攻坚的伟大奇迹让生命在这里顽强地找到出路的同时,在更多孩子脸上留下了笑容。
《山海情》里的“水花”用微笑诠释生活,今日西海固,孩子们的笑脸成为美好新生活的注脚。
来到大坪小学,校园里厨房、锅炉房和运动场地一应俱全,山区春来迟,教室里的暖气依然烫手。
大坪小学校长李鸣,已在这里工作14年。“我刚当校长时,学校冬天取暖靠火炉,大点的娃娃要帮着卸煤、生炉子,不少孩子手脚都会被冻裂。那时农村条件不行,不仅娃娃营养跟不上,穿的也是破破烂烂,有些学生裤子破了膝盖都露在外面。”李鸣说,现在,孩子们早已不用去挑水、生炉子,他们有更多时间学知识。
虽然位于山脚下,但大坪小学的教室不仅全部通了网,还安装了用于多媒体教学的“班班通”,借助网络,孩子们随时可以与西吉县第二小学等城市学校开展“互动课堂”。“孩子们的父母有的甚至连小学也没毕业,但教育条件的改善,让他们的视野不再局限于‘面朝黄土背朝天’,城里孩子能接触到的知识,我们这也不落伍。”李鸣说。
近年来,借助“农村义务教育薄弱学校改造计划”等政策项目,西海固农村学校基础设施明显改善,通过校长教师轮岗、“国培计划”等,乡村小学师资力量不断提升。2011年国家启动实施贫困地区营养午餐工程,并选择在西海固先行先试。学校里的种种改变,投射在茁壮成长的孩子身上:大坪小学的大多数学生能说流利的普通话,看到生人还敢于主动打招呼,脸上的笑容也多了起来。
“除了营养午餐,学校早上还会提供饼干和鸡蛋,我在学校过得好,爸妈在外打工也能少操心。”大坪小学五年级学生马金鸾说。
孩子们脸上的笑、眼里的光,不仅源自知识的滋润,更得益于家庭生活条件持续改善。马建乡的13个村均为贫困村,2013年马建乡人均可支配收入为5010元,2020年达9532.6元,所有贫困村全部“脱贫摘帽”。
去年正式脱贫的大坪村,常住人口1220人,肉牛存栏量达1500多头,村里近三分之一的常住户都有小汽车。“如果给家里说要买资料书,家人马上就会开车带我们到县城新华书店挑选。”马金鸾说。
铁嘉欣的父亲铁彦彪是大坪村养牛大户,20头的存栏量在全村首屈一指。“以前上学时穷得吃不饱饭,课桌是土台子,写字用的是废旧电池上拆下来的碳棒。”铁彦彪说,脱贫攻坚这几年,村里变化特别大,家家门口通硬化路,现在养基础母牛、下牛犊、建青贮池都有补贴。去年,靠着贴息贷款,他家的养牛规模从四五头扩大到20头。
腰包鼓了的西海固人,对孩子教育尤为上心。“以前受穷跟不重视教育有很大关系,现在条件好了,很多家长送娃娃进城上学,大人跟着孩子进城,村子空了家里的事情也给耽误了。”铁嘉欣爷爷铁宝安说,乡村振兴中,希望把乡村教育再抓紧一些,多引来一些年轻老师、好老师,把乡村教育的基础打好,让孩子在家门口就能上好学。(新华社记者何晨阳、许晋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