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时11天的巴勒斯坦伊斯兰抵抗运动(哈马斯)与以色列之间的武力冲突5月21日终于结束。据巴以双方公布的数字,截至20日晚,冲突共造成以色列12人死亡、300多人受伤,巴方有232人死亡、1900余人受伤。根据埃及的斡旋调停建议,以色列和哈马斯从当地时间21日凌晨2时开始停火,而直到停火前的最后一刻,双方仍在激烈战斗,以军继续炮击加沙,哈马斯则不停歇地向以色列发射了40枚火箭弹。
虽然冲突的硝烟渐渐飘散,然而和平的曙光并未来临。由于巴以谈判进程脱轨已久,双方在包括领土、宗教、耶路撒冷主权归属、犹太定居点及巴勒斯坦难民等诸多问题上结构性矛盾日益凸显,加之双方都面临各自内政方面的压力和困境,未来仍面临再起战火的风险。
巴以按下冲突“暂停键”
以色列《国土报》报道说,以色列核心安全内阁5月20日晚召开会议,讨论是停火还是继续打击哈马斯,最后全体通过停火的决定声明。媒体引用以色列的内阁声明说,以色列与哈马斯实现“相互和无条件的停火”。中东媒体分析称,这是以色列在越来越强大的国际压力,尤其是美国的压力下,不得不做出妥协和让步的结果。美国总统拜登先后5次打电话给以色列总理内塔尼亚胡,口气一次比一次重,要求内塔尼亚胡停火。白宫发言人称,自此轮巴以冲突爆发以来,美国给包括埃及、约旦、卡塔尔等地区国家领导人打了80多个电话,要求地区国家帮助做工作,推动以色列和巴勒斯坦双方实现停火。
实际上,这次最终促成巴以停火的,并非美国,而是埃及。拜登的电话,更多是打给国际社会看,做秀的成份更大一些。美国一直站在支持以色列的立场上,虽然要求双方停火,但再三强调以色列“拥有自卫的权力”。冲突刚开始不久,美国还派副助理国务卿哈迪·阿姆尔访问以色列,他不去访问还好,一去以色列,在强调以色列“有权自卫”之后,冲突更加激烈,致使中东媒体质问阿姆尔以色列之行到底是“平息战火”,还是“火上浇油”?
反观埃及,却在真心实意地推动巴以之间逐步实现停火。哈马斯政治局领导人马尔祖克5月19日称:“兄弟的埃及一直在对我们做工作,希望未来一两天内会达成停火协议。”由于马尔祖克在哈马斯组织中位高权重,他的话引起了人们的广泛关注。
虽然停火,但双方戒备并没有放松。以色列军方发言人称,几天内,一线部队都没有撤离,军方将根据实际情况评估安全形势,并对违反停火行为做出强烈的回应。哈马斯也“严阵以待”,称其“火箭依然上膛”、如果以军胆敢再空袭和炮击加沙,这些火箭将立即飞往以色列境内,同时,战士们都把手“扣在扳机上”,随时准备迎战。
对于停火和这次冲突的结果,巴以双方做出不同的解读和评估。巴勒斯坦在停火生效的第一时间,在加沙、东耶路撒冷以及约旦河西岸城市拉姆安拉、伯利恒、希伯伦等多地举行盛大的欢庆仪式。停火生效的时间虽然已经是5月21日凌晨两点,但成千上万的巴勒斯坦人依然走上街头,有的还举着哈马斯和巴勒斯坦解放组织的旗帜,打出写有“胜利了”等字样的标语,欢呼雀跃。许多人在城市的上空燃放烟花,或者向空中开枪,以庆祝停火。
哈马斯在第一时间发布声明,强调他们“用顽强的意志和无畏的军事行动羞辱了以色列军队,使以色列军队不可战胜的神话完全破灭”。
以色列方面也认为自己“取得了胜利”。停火后,以色列军方强调说,以军实现了“主要的军事目标”。以色列军方发言人齐尔伯曼5月21日上午说,在近两周的战斗中,以色列国防军在对加沙地带的汗尤尼斯等地的多次袭击中,摧毁了哈马斯100多公里的隧道网络。他说,以军还集中摧毁了哈马斯组织的火箭弹发射能力,对火箭弹及其发射器进行了大约570次空袭。其中,有340次突袭是针对哈马斯的火箭弹发射基础设施的。
以色列总理内塔尼亚胡稍后也在特拉维夫发表停火后的首次讲话中说,世界上没有哪一个军队遇到像以色列这样的复杂挑战,“我们以最小的代价,最大程度地打击了哈马斯”。
与巴勒斯坦人欢天喜地到处庆贺胜利不同的是,以色列人在停火后保持着冷静和沉默。5月21日停火后,特拉维夫的街道上冷冷清清,几乎没有行人的身影。
导致巴以冲突的“引信”并未拆除
此轮巴以冲突来势汹汹、伤亡巨大,其原因是复杂和多方面的。总的看,它是各种综合因素叠加和恶性发酵的结果,既是巴以之间旧问题、老矛盾的继续,又与当下地区、国际局势变化及巴以各自内部政坛的嬗变等息息相关,更与美国一味偏袒以色列的中东政策脱不了干系。巴勒斯坦《耶路撒冷报》撰文指出,新一轮巴以流血冲突,是美国政府一直以来一味偏袒以色列中东政策酿下的“苦果”,是巴勒斯坦人对美国不满情绪的“总爆发”和对美国政策的“延后反应”。具体来说,有如下五点值得人们关注。
第一,从时间上看,冲突适值巴勒斯坦一年一度的开斋节之际,这一时间节点极为敏感。埃及金字塔战略研究所研究员哈迪在接受本刊记者采访时说,此轮巴以冲突发生在阿拉伯国家神圣的斋月即将结束、开斋节快要来临的节骨眼上,以色列当时故意高调庆祝“耶路撒冷日”。所谓“耶路撒冷日”,是以色列为了纪念在1967年第三次中东战争中夺得耶路撒冷全城控制权而设立的日子。为庆祝“耶路撒冷日”,以色列还要大搞“旗帜游行”,这不啻于给巴勒斯坦人和阿拉伯人的伤口上“撒盐”,刺痛了他们原本就很痛苦和敏感的神经,激化了相互之间本已根深蒂固、错综复杂的矛盾。以色列政治评论员哈雷尔也认为,开斋节等宗教节日和纪念日将使耶路撒冷成为“火药桶”。
加沙地带政治分析人士阿米尔强调指出,各种骚乱和示威事件不断出现,这在很大程度上会促使约旦河西岸和加沙地带的巴勒斯坦民众团结一致,与以色列进行对抗。此外,以色列警方还以安全和防疫为由,在耶路撒冷老城大马士革门等地竖起金属安全屏障,限制巴勒斯坦民众进入耶路撒冷部分地区,以减少斋月期间前往圣殿山祈祷的巴勒斯坦民众的人数。巴勒斯坦民众对此普遍感到不满,遂通过抗议发泄对以色列的愤慨,双方由此生发不断加重的冲突。
第二,从地点上看,此轮冲突发轫于圣城耶路撒冷,而且是在最神圣的圣殿山(穆斯林称为“尊贵禁地”)和阿克萨清真寺。仅仅从犹太人和阿拉伯人对同一个地方的不同称谓,人们就能感受到这一地区的敏感性和特殊性。《中东报》撰文指出,对阿拉伯人来说,阿克萨清真寺是仅次于沙特麦加“圣寺”和麦地那“先知寺”的第三大圣寺,在全球穆斯林心中地位极为尊贵和高尚。而以色列认为,这一地方在建立阿克萨清真寺之前的几个世纪就建立有犹太的“圣所”;同时,圣殿山下面的西墙(也叫哭墙),是犹太民族2000多年来流离失所心中念念不忘的精神家园,堪称犹太人心目中最神圣的地方。西方媒体评论说,巴勒斯坦和以色列双方都认为耶路撒冷属自己所有,而且都能够从他们的历史记载、宗教传说和文化典籍中找到各自的“证据”,因此都拒绝做出妥协,这使得耶路撒冷问题变得极为棘手、复杂和敏感,稍有一点火苗,就会燃起熊熊烈火。
第三,以色列要求东耶路撒冷一些区域的巴勒斯坦人搬离,点燃了巴勒斯坦人的怒火,成为此轮冲突的直接“导火索”。以色列政府根据其有关法律,要求居住在东耶路撒冷谢赫杰拉地区的10余户巴勒斯坦人限期搬离,以此为犹太人建设定居点腾出空间。以色列最高法院原计划于5月10日就强行迁出谢赫杰拉地区巴勒斯坦人一事举行听证会,但在以色列总检察长曼德尔卜利特的要求下,法院推迟了10日的审理,并宣布于30天内安排新的日期处理。强令搬迁穆斯林的家园,而且腾出来的地方是用来建造犹太定居点,这令巴勒斯坦人义愤填膺,他们不惜为此而奋起抗争。对此,联合国人权事务高级专员发言人科尔维尔5月7日强调说,如果以方强行赶走巴勒斯坦人,将违反以方就1967年所占领土在国际法框架内约定的义务。同时,阿拉伯国家谴责和抨击以色列驱逐巴勒斯坦人的声音不绝于耳。巴勒斯坦在道义上得到了国际支持,他们觉得有理由、有必要“为保卫家园而战”。因此,面对自5月7日开始以色列军警察与巴勒斯坦民众在圣殿山和阿克萨清真寺愈演愈烈的冲突,尤其是大量巴勒斯坦人在以色列军警发射眩晕弹、催泪弹和震撼弹的过程中不断伤亡,哈马斯5月10日向以色列喊话,给以色列下达了最后通牒,要求以色列当天下午6时之前从阿克萨清真寺以及耶路撒冷另一处冲突热点撤走安全部队。下午6时的最后期限过后,哈马斯开始向以色列发射火箭弹。由此,此轮巴以冲突升级,由东耶路撒冷扩展到加沙地带;由石块对催泪弹,演变为火箭弹对导弹。对此,5月12日出版的埃及《金字塔报》在报道中用的醒目大标题是“当耶路撒冷打喷嚏时,加沙也开始得了重感冒,而且越来越严重”。
第四,与巴以双方内部事务直接相关。中东媒体分析认为,这次巴以冲突,交织着复杂的政治因素,这一政治因素还将影响未来局势的发展和演变。对以色列来说,内塔尼亚胡不甘心在不久前举行的大选中落败,他有意通过对巴勒斯坦人的强硬政策诱发新一轮巴以冲突,以此转移以色列民众的视线和政治注意力,干扰已经获得组阁授权的“拥有未来”党领导人拉皮德正在进行的组建政府进程。因为,如果拉皮德组阁失败,以色列就有可能再次举行大选,这样,身为“战时总理”、对巴勒斯坦人重拳出击的内塔尼亚胡无疑会赢得更多的支持。现在看,加沙战事一开,原本已经表示支持拉皮德、有意与其共同组阁的政党领袖,纷纷退缩,拉皮德的组阁努力遭到重挫,甚至有以色列媒体称,他“基本上没戏了”,而内塔尼亚胡有望“东山再起”。看来,内塔尼亚胡通过升级冲突,达到了预期的政治目的。
就巴勒斯坦而言,原定于5月22日开始举行包括立法委员会选举、总统选举和巴全国委员会选举在内的全面大选,现任领导人阿巴斯及其领导的法塔赫支持率下降,在与哈马斯的竞争中处于劣势,胜选前途难料。因此,巴方索性以以色列不允许巴勒斯坦人在东耶路撒冷投票为由,宣布无限期推迟选举。中东媒体报道说,阿巴斯是在搞“拖延时间”战术,寻找对自己有利的时机再举行选举。而向以色列示强,无疑会争取民心、聚拢民意、拉到尽可能多的选票。哈马斯自恃拥有深厚的民意基础,此次对以色列展现出超乎寻常的强硬态度,意在树立自身致力于捍卫耶路撒冷和保卫加沙的英雄形象,从而通过更多地吸粉在未来的选举中战胜法塔赫,掌握巴勒斯坦事务的主导权。
第五,美国为以色列站台的中东政策,是此番巴以冲突的重要诱因之一。埃及《金字塔报》认为,一直以来,敏感的巴勒斯坦问题都是中东问题的核心,但近年来,巴勒斯坦问题逐渐被边缘化,尤其是美国特朗普政府,罔顾巴勒斯坦人民利益,完全站在支持以色列的立场上,譬如为以色列扩建犹太人定居点大开“绿灯”,把美国驻以色列大使馆由特拉维夫搬迁到主权归属尚待谈判的耶路撒冷等,这让巴勒斯坦人深感失落甚至绝望。巴勒斯坦问题受阻,也成为中东和平进程难以取得进展和突破的根源性制约因素。约旦《明日报》撰文指出,新一轮巴以冲突折射出耶路撒冷问题的敏感性、棘手性和复杂性,归根到底,围绕有关耶路撒冷的最终归属权之争,才是这轮冲突的深层次原因。文章说,东耶路撒冷,尤其是阿克萨清真寺,触碰到的是巴勒斯坦人和阿拉伯人的“神经末梢”“动一发而牵疼全身”。可以说,巴以新一轮冲突,某种意义上也是巴方绝望、失落和无助情绪的“总爆发”。哈迪说,美国拜登政府必须酝酿调整中东政策,出炉不同于其前任特朗普的全新巴以政策,这样才是正道,中东问题才有出路。此次巴以冲突骤然升温,应该给美国敲响警钟,加速美国新中东政策早日出台。
值得强调的是,目前,诱发此轮巴以冲突的各种复杂原因的“引信”并没有拆除,因此,将来再发生冲突的可能性依然存在。美国《纽约时报》撰文指出,虽然巴以双方暂时达成了停火协议,但这可能是“脆弱的、短暂的”,巴以问题的核心依然悬而未决。中东分析人士指出,巴以矛盾掺杂领土纠纷、宗教矛盾、犹太定居点问题、巴勒斯坦难民难题等多重复杂元素,加之美国无条件、无原则地偏袒以色列和巴以双方已然陷入的内政困境,这些都使得未来形势的发展充满变数,继而也会对中东地区的局势产生负面影响和冲击。
“两国方案”是解决巴以问题的根本出路
这次巴以冲突中,中国自始至终都积极斡旋调停,表现出作为联合国安理会负责任大国的良好形象,受到各方点赞。埃及《金字塔报》撰文指出,巴以冲突按下“停止键”,是国际社会共同努力的结果,尤其是在冲突的关键时刻,中国多次倡议召开安理会会议,并力推发布相关声明,虽然遭到某大国的反对而未能如愿,但中国在最终促使巴以停火方面发挥了重要的舆论和道义作用,功不可没。中国国务委员兼外交部部长王毅还就巴以局势提出四点重要主张,即停火止暴是当务之急,人道援助是迫切需要,国际支持是应尽义务,“两国方案”是根本出路。
所谓“两国方案”,是指在巴以之间建立巴勒斯坦和以色列两个睦邻和独立国家的谈判计划。按照联合国、欧盟、俄罗斯和美国四方2003年4月联合推出的中东和平“路线图”,巴以双方应在2005年完成最终地位谈判并达成协议,建立与以色列毗邻的巴勒斯坦国。然而,由于中东局势复杂多变、以色列谈判立场强硬、各方促和谈判乏力,尤其是美国总是为以色列“背书”等诸多因素掣肘,巴勒斯坦建国步伐大大滞后,而且困难重重,迄今未能实现“两国方案”。有人甚至说,“两国方案”已经成为泡影。不过,建立真正独立和拥有主权的巴勒斯坦国,是巴勒斯坦人梦寐以求的目标,因此,“两国方案”的精神是值得肯定和倡导的,也是在当今错综复杂的国际和地区形势下巴勒斯坦问题最合理、最可行的解决方案。国际社会应该形成合力,继续坚持“两国方案”,而不是另起炉灶,把中东和平进程带入歧途。
中国不仅是大国,而且是负责任的大国。中国的理念是“人类命运共同体”,不将各国分为三六九等,不分高低贵贱,寻求人类的共同价值和共同利益,在这种精神指导下,巴以问题或许才能迎来真正公正的解决之道。
记者几年前曾赴约旦河西岸的拉姆安拉采访,那里是巴勒斯坦民族权力机构总部所在地,出产“塔伊巴”牌啤酒。啤酒厂老板名叫纳迪姆。他介绍说,他以前长期在美国工作生活,巴以签署《奥斯陆协议》后,他看到了和平可能带来的商机,于是返回祖国,办起了这个啤酒厂。而巴以多年来的风风雨雨,使他的啤酒厂饱尝磨难,尤其2000年巴以爆发大规模流血冲突时,啤酒厂“险些关掉”。
“我希望早日实现‘两国方案’,这样我的啤酒厂就有了希望和靠山。”纳迪姆真诚地说。据他介绍,由于巴勒斯坦没有港口,他们生产的啤酒要想出口必须经过以色列的港口。而由于以色列的封锁,运送啤酒的汽车无法进入以色列境内,这样无形中就增加了运输的成本和时间。特别是发生冲突时,啤酒的运输和出口就不得不完全被迫中断。“只有建立了国家,我的生意才会有根本的保障,‘两国方案’是我们的希望。”纳迪姆说。
加沙是地中海东岸城市,靠近埃及边境与约旦河西岸完全隔离,中间没有道路相连。加沙的面积仅365平方公里,却居住着300多万人口,而一半以上的人生活在贫困线以下。以色列在通往加沙的各个方向都建立了很高的隔离墙,这样,加沙人根本出不来。以前没有隔离墙时,有些激进分子还会混入以色列境内制造自杀式爆炸,而建立隔离墙之后,加沙人便被关进了像监狱一样的加沙地带,过着仿佛与世界隔绝的生活,他们与外界的联系,主要靠电视和互联网。而对外面的人而言,进入加沙也十分烦琐,需要事先得到以色列的许可才行。除了新闻记者外,一般的外国游客没有资格进入加沙地带。即使对记者,拿到赴加沙的采访许可证,也是十分麻烦的事情。
在加沙夏蒂区的一位中学教师萨伯利看来,哈马斯通过武力解放巴勒斯坦失地的做法并不现实。他说,虽然哈马斯在加沙居民中赢得了不少支持,但哈马斯想消灭以色列,把1948年第一次中东战争之后失去的阿拉伯领土重新夺回来的想法和做法,“不明智,欠理性,更没有现实层面的可操作性”。萨伯利说:“只有‘两国方案’,才是符合客观现实情况的可行解决办法,巴勒斯坦人一旦有了自己的独立国家,就有了希望,有了家园和寄托,一切才会慢慢好起来。”
(《人民周刊》2021年第10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