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月5日,经历53天的探索征程,“探索一号”科考船搭载着“奋斗者”号载人潜水器返回三亚,完成了2021年度第二航段的常规科考应用任务。
今年,“奋斗者”号载人潜水器投入常规科考应用,目前已完成21次万米下潜,中国万米深潜次数和人数居世界首位,深海科考由“进入”向“探测”继续推进。
万米深潜次数世界居首
在此次海试中,“奋斗者”号载人潜水器共下潜23次,其中6次超过万米,在马里亚纳海沟“挑战者深渊”最深区域进行了科考作业。
地处马里亚纳海沟的“挑战者深渊”,最深处超过10900米。作为海洋深层的关键通道和地质运动活跃的神秘地带,“挑战者深渊”已成为海洋研究的最前沿领域之一。
第二航段期间,科考队员进行了包括“悟空”号全海深自主式水下无人潜水器、全海深玻璃球和声学释放器等深海仪器装备的万米海试。与此同时,基于“奋斗者”号大深度、高精度的作业优势,本航次还采集了一批珍贵的深渊水体、沉积物、岩石和生物样品,为对比开展不同深渊特种环境、地质与生命等多学科研究提供了宝贵的数据和样品。
据介绍,共有来自10个单位的60名科考队员参加了本航次任务,其中有17名科技人员首次参加“奋斗者”号下潜,多名科考队员第一次下潜进入万米深度。从去年11月“奋斗者”号第一次进行万米海试到本航次结束,“奋斗者”号共完成了21次万米下潜。已有27位来自中国9家高校、科研院所和企业的科学家通过“奋斗者”号载人潜水器到达过全球海洋最深处。中国万米深潜次数和人数已跃居世界首位。
值得一提的是,67岁科学家汪建成为中国首位完成地球南、北极区考察,登顶世界最高峰珠穆朗玛峰以及下潜至全球海域最深处开展万米科考的科学家,也是全球实现这一纪录的最高龄人士。
“看到一个全新的世界,还是很有意思的。作为一名科技工作者,我曾在珠峰取样并做出了科研成果,希望在深海也能有很好的科技成果。”汪建说。
深海科考跨越式发展
2020年11月,中国自主研发的全海深载人潜水器“奋斗者”号实现万米海试成功坐底。万米深海从此向中国人敞开大门。进入深海、认知深海,探查深海、开发深海——随着“奋斗者”号投入常规科考应用,中国建设海洋强国的美丽画卷正徐徐展开。
今年8月至10月,“奋斗者”号顺利完成了“十四五”开局的首潜航次。下潜作业期间,“奋斗者”号开展了目标搜寻及地形探测、采集深渊海底样品及搭载装置进行海试等作业任务,取得一系列新突破。多个深海“神器”接受万米深度的考验,进一步验证了中国潜水器高频次、连续深潜作业能力。
目前,中国已拥有“蛟龙”号、“深海勇士”号、“奋斗者 ”号3台深海载人潜水器以及“海斗”“潜龙”“海燕”“海翼”和“海龙”号等系列无人潜水器,初步建立起全海深潜水器谱系,实现了深海装备技术发展的跨越式发展。“奋斗者”号的研发过程中,在耐压结构设计及安全性评估、钛合金材料制备及焊接、浮力材料研制与加工、声学通信定位、智能控制技术、锂离子电池、海水泵、作业机械手等方面实现了多项重大技术突破。
中国深海科考的发展不仅以大国重器的研制带动了新技术、新材料的进步,还通过一次次科考作业,为海底资源、地质和深海生物调查以及科学研究、水下工程、打捞救援和深海考古等提供支持,填补在海洋物理、微生物、有机化学、地质学等领域的研究空白。
开展载人深潜国际合作
第二航段期间,参航的科学家团队共同发起了《马里亚纳共识》倡议,提出建立深海科考标准化平台体系,实现深海科考样本和数据的长期保存与共享,支撑深海国际大科学合作。这一倡议特别提出了“自觉自愿合作、样本采集共享”的要求。
上海交通大学教授肖湘说,万米以上的深渊都是在公海或专属经济区里,是各国科学家关注的热点。希望通过《马里亚纳共识》,让国际同行一起开展研究工作,在深渊科学领域做出值得纪念的、有意义的工作。
与此同时,“马里亚纳海沟生态环境科研计划”也在此次航段中启动,计划邀请国内外研究学者,围绕马里亚纳万米深渊科考,协力攻坚深海地球科学系统的形成与演化、生命起源与环境适应、生物多样性与气候变化等重大科学问题。
近年来,中国积极推动开展载人深潜国际合作。“奋斗者”号总设计师、万米海试总指挥叶聪曾表示,“奋斗者”号将在规章制度下,面向全球科学家开放。通过相关科学计划及国际合作,促进人类对深渊领域的进一步了解。
航段首席科学家陈传绪表示,今年“奋斗者”号累计完成了51次下潜,建立了5天3潜的高效下潜模式,拓展了布放回收适应海况的范围,培养了更多潜航员,这些进步使得“奋斗者”号将来可以携带更多全世界科学家,下潜到世界最深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