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微信 注册登录
010-65363526rmzk001@163.com
首页 > 特别关注 > 正文

浙江余杭区径山镇创新非遗传承与发展

氤氲茶香润青山

江 南    2021-11-15 10:36:51    人民日报

“将茶筅从茶汤中微微提起,茶色初显,匀沫渐起。然后就可以品味点茶的温润淡雅。”浙江省杭州市余杭区径山脚下,伴着茶艺师的演示和解说,来自杭州的游客楼乐天和家人一起体验“仿宋七汤点茶”非遗主题活动。

余杭区径山镇茶文化历史悠久。2011年,径山茶宴被列入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2016年,径山茶炒制技艺被列入浙江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2019年,浙江省文化和旅游厅公布浙江省非物质文化遗产旅游景区名单,径山镇入选非遗主题小镇。非遗文化正“嵌入”径山乡村新社区的建设发展,一幅文化滋养、乡村兴旺的“山居图”徐徐展开。

径山茶特别在哪里?茶叶纤细卷曲、细嫩有毫,冲泡宜先注热水、再投茶叶,汤色嫩绿莹亮,其味鲜芳特异。

“采茶、摊青、炒茶、揉捻、烘焙,是径山茶炒制技艺最主要的5个步骤,每一步都有标准和讲究。”周方林与茶相伴几十年,是目前唯一的径山茶炒制技艺省级非遗传承人。“炒完之后还要揉捻,再用白炭烘焙,这也是径山茶的独特之处。”周方林说。

周方林的手有些特别,几处指关节特别肿大,掌心长着厚厚的茧子,这是几十年来手工炒制径山茶留下的印记。“炒茶时,要抛、扪结合。抛是为了散发茶叶中的热气和潮气,扪则把茶茎中的汁水挤出来。”周方林说,每锅茶叶要持续炒制15—20分钟,抛和扪的手势则要连续不断做400多次,练得满手水泡、十指肿胀是必经阶段,“虽然学起来很苦,但手艺不能丢。”

诞生于径山镇径山寺的径山茶宴,是一种以茶代酒宴请客人的饮茶习俗,至今已有千余年历史。然而,这项传统民俗一度式微。从20世纪80年代起,人们不断尝试挖掘其中的历史文化,也有茶艺爱好者研习仿效、举办茶宴。

“古时候饮茶是一种融入生活的文化习俗,我们不光要传承发扬传统技艺,推出径山的茶品牌,更要思考怎样讲好茶文化的故事,让优秀传统文化活起来。”径山村党总支书记、村委会主任俞荣华说,村里多方听取专家和设计师的建议,反复推敲修改茶宴所需的茶具、桌椅、陈设、服饰等用品,力求再现原汁原味的茶宴。

2014年,在当地政府、专家学者和爱茶人士等的共同努力下,径山镇径山村首次尝试再现宋代茶宴礼俗——径山茶汤会。伴着一声高亢的“张茶榜”,古风乐韵响起,茶宴开始。击茶鼓、行盏分茶、煎汤点茶等10余道程式依次展开,唐代煮茶、宋式点茶、径山茶泡制、诵读茶经等内容再次呈现。

用活态传承点染美丽乡村,助推茶产业内涵式发展。如今,径山茶宴已成为径山乡村旅游主推的互动体验项目。在茶宴周边,依托非遗等文化和生态资源,径山镇还设计推出了茶文化旅游产品,以及传统民俗、传统手工艺、特色农产品制作等多项体验活动。“游客来到村里,能喝一杯地道茶,现场体验径山茶宴,倾听径山故事。”俞荣华说。

作为非遗主题小镇,径山镇正以特色非遗资源为基础不断推进文旅融合,传承和弘扬特色文化,助推经济社会发展。“农业+旅游+非遗文化+文创”的发展路子越走越宽。

“径山茶就是一个文化IP,我以此开发了一系列文创产品。”毕业后回乡创业的马宽新开办了乡村旅游公司,开发的帆布包、马克杯等文创产品都是从非遗文化元素中找到的灵感,上线网店后很受欢迎,半年销售收入达30多万元。村民章红艳回乡后开起了民宿,将自家楼房改造成了品茶、抚琴的文化空间,周边茶友常在这里举行茶艺展示等活动。

近几年,随着余杭区大径山乡村国家公园建设推进,原先山顶片区零星居住的村民和茶厂统一搬到径山脚下。山上寻幽、山下问茶的分布格局更加清晰。

指着村里栋栋不相同、户户有特色的民居,俞荣华介绍,光是围墙就有好多种,有的人家用竹围墙,有的是竹子和砖瓦结合,还有的做了仿古传统式门头;房子用途也不同,有些村民自住,有的发展民宿、农家乐。而相同的则是贯穿全村的茶文化元素,禅境寻踪、苏子遗墨、围炉煮茶、蔡公斗茶等文化景观装点乡间。

相关热词搜索:

上一篇:让消费者享受更优质的通信服务
下一篇:包装减一点 绿色加一分

人民周刊网版权及免责声明:

1、凡本网注明“来源:人民周刊网”或“来源:人民周刊”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人民周刊网(本网另有声明的除外);未经本网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协议的单位及个人,应注意该等作品中是否有相应的授权使用限制声明,不得违反该等限制声明,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时应注明“来源:人民周刊网”或“来源:人民周刊”。违反前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2、本网所有的图片作品中,即使注明“来源:人民周刊网”及/或标有“人民周刊网(www.peopleweekly.cn)”“人民周刊”水印,但并不代表本网对该等图片作品享有许可他人使用的权利;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协议的单位及个人,仅有权在授权范围内使用该等图片中明确注明“人民周刊网记者XXX摄”或“人民周刊记者XXX摄”的图片作品,否则,一切不利后果自行承担。

3、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人民周刊网或人民周刊)”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4、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30日内进行。

※ 联系电话:010-65363526 邮箱:rmzk001@163.com

人民周刊微信公众号

网上信访,解决百姓“急难愁盼”问题

网上信访,解决百姓“急难愁盼”问题

热门视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