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微信 注册登录
010-65363526rmzk001@163.com
首页 > 特别关注 > 正文

从“中国夏都”到“世界凉爽城市”

西宁,现代美丽幸福之城将在高原“绽放”

刘乐艺    2021-08-18 10:55:40    人民日报海外版

从公交专用车道到初步建成15分钟生活服务圈,高效便捷的城市服务深刻体现着现代之城的内在要求。

从园博园的一步一景到南山公园的极目远眺,市民心中的怡然自得,生动诠释了美丽之城的深刻内涵。

从分步建成121个社区日间照料中心到推广“爱老幸福食堂”,洋溢在老人脸上的微笑,形象描绘了幸福之城的民生底色。

自2014年提出打造“世界凉爽城市”以来,青海省西宁市的一个个城市提质目标相继落到实处,一项项民生工程化为涓涓细流,城市面貌焕然一新,文明底色更柔、发展冲劲更足。

站在崭新的发展起点之上,2021年初,西宁市全面开启了建设现代美丽幸福大西宁新征程。书写高质量发展新篇,这座处处充满惊喜的城市如何做好支撑准备?近日,本报记者进行了采访。

 

 

现代之城——

在“长高”时代 造智慧城市

曾几何时,“中国夏都”一直是中外游客对西宁的最初印象。当2014“青洽会——夏都国际论坛暨凉爽城市国际论坛”上,一个更加国际化、人性化、现代化的城市国际品牌“世界凉爽城市”诞生时,许多人都或多或少感到迷茫。

“构建世界凉爽生态之城,西宁得天独厚的资源禀赋,可谓是天赐‘凉’缘。”中国工程院院士丁一汇解释,“世界凉爽城市”更直接、更清晰、更准确地把西宁市的“凉爽”资源提高到了国际层面,可以改变西宁高寒、边远、落后的形象,提升城市的国际影响力,振奋西宁人的拼搏精神。

事实上,正是在打造城市国际品牌的引领下,近年间,西宁各项建设工作火热开展,城市功能进一步优化,一个更加繁荣、更加美丽、更加宜居的现代化都市正悄然呈现。

高度变化的背后,是一座城的崛起。高楼的变迁,见证了西宁的现代化发展之路。

站在西宁海湖新区万达广场门口,88岁的祁海云很想知道,在将近200米高的办公楼里工作是一种怎样的体验。退休前,他在西宁第一毛纺厂上班,当时的生产车间都是平房。

在他的记忆中,当时西宁最高的楼应该是大十字新华书店。“一开始书店只有两层高,后来又加盖了两层,总共4层,在当时那个年代是非常气派的。”

资料印证了祁海云的说法:大十字新华书店始建于1959年,原设计为2层,于1975年加建至4层,建筑高度为14.9米,是西宁市当时的标志性建筑之一。

然而,大十字新华书店很快就被不断拔地而起的高楼远远甩在身后。

1999年,106米高、共29层的建银宾馆建成,在当时被冠以“西宁第一高楼”之称。2008年,由上海市浦东新区援建的“高原明珠”多功能观光塔在西宁市西山山顶建成竣工,成为西宁市另一个高度。

到了近些年,西宁高楼开始成倍增长——158米的时代盛华、180米的新千国际广场,不断刷新着西宁“高度”。“高层时代”的到来,将城市功能和城市景观拔向新的高度,昔日“匍匐”的西宁城市天际线,如今张扬跳脱、活力满满。

城市要“长高”,也要有“智慧”,这是推动城市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必由之路。

7月27日,记者来到位于西宁市民中心的西宁城市运行管理指挥中心。900多平方米的指挥大厅,宛如电影放映厅,巨大的电子屏幕上,交通、教育、医疗等数据一目了然,25家市直部门和各县区工作人员在席位上忙碌着。

2018年10月,汇集了1431条资源目录的城市“智慧大脑”于此投入运营。50个专题图层、9122万条数据支撑、96个信息系统……“智慧大脑”运用大数据、云计算、人工智能等前沿技术推动城市管理手段、管理模式、管理理念迈向新阶段。

“假如市区某地出现火情,‘智慧大脑’能在救援抢险过程中起到怎样作用?”记者举例问道。

“我们的12345民生服务系统整合了19条服务热线,与110、119、122等热线互联互通。不只是面向灭火救援,发生任何紧急事件,指挥中心都能第一时间指挥调度车辆,开展应急工作。”工作人员回答说。

在西宁的“智慧大脑”中,还汇集了气象、环保、综治、基础设施、便民服务等7个专题数据,通过空气质量监测点以及废水、废气污染源在线监测系统,对城市环境监测数据统一集成、管理和分析,为环境监管决策提供科学依据,当好城市运营的“金算盘”。

通过整合雪亮工程、交通系统等,“智慧大脑”接入5万余路况视频监控,覆盖了全市80%以上的重点场所,通过卫星定位设备、音视频监控设备和监控平台,实时监控“两客一危”车辆位置信息和行驶轨迹,对城市安全和数字安全做好事前监测、预防和预警,筑牢城市安全“防火墙”。

 

美丽之城——

荒山变“绿海” 碧水绕古城

西宁市位于青藏高原东北隅,城区坐落于南北两山中间,属于典型的“两山夹一城”。

在老西宁人的记忆中,很长时间里,南北两山只能用一个词形容——光秃秃。“打我记事儿起,村子周边的山就是光秃秃的,连草都不长,经常发山洪。”86岁的谢国明老人说,大伙儿既盼下雨,又怕下雨。“庄稼人几亩山地,靠天吃饭,小雨有口粮,大雨要人命啊!”

西宁南北两山山势起伏,沟岭相隔,地形破碎,岩石裸露,土壤贫瘠,年平均气温只有5.8摄氏度,年均蒸发量是降雨量的近5倍。

1989年起,一场全民参与、声势浩大的绿化战役在西宁正式打响:鼓励机关企事业单位和个人划片承包,并颁发林权证,明确土地使用权和林木所有权,用“谁种谁有”的激励政策多渠道统筹资金;承包人依法取得的国有林地和林地上的森林、林木的使用权,经批准可以转让、出租、作价出资等。

荒山要想变“绿海”,除了政策扶持,还需要借助科技的力量。西宁市在南北两山广泛推广网络化移动管道供水,有效提高灌溉质量;应用旱作林业技术,提高了苗木耐寒能力;坚持提前整地,提高林地土壤保墒功能……

就这样,西宁人用汗水、心血和智慧,打破了人们对西部高原城市缺林少绿的偏见,实现了生态逆袭——南北山绿化面积达3.4万公顷,森林覆盖率由7.2%提高到80%以上,年降雨量增加了将近50毫米。据估算,南北山森林每年可滞尘7.5万吨,比1989年滞尘能力提高了7.2倍,对西宁扬沙天数的减少起到了重要作用,水源涵养功能得以增强,南北山成为城市近郊两道牢固的生态屏障。

涵养生态,治山亦要理水。湟水河,黄河上游的最大一级支流,其冲刷形成的湟水谷地便是西宁古城的诞生地,是名副其实的西宁母亲河。

伴着7月的柔风,记者走进了位于市区的西宁湟水国家湿地公园。午后的阳光浇洒在清盈的水面上,成群结队的水鸟时而优雅地在空中滑翔,时而在湖心小岛中悠闲休憩。除了常见的渔鸥,还有绿头鸭、白骨顶鸡等各种鸟类,它们或仰头鸣叫、或低头戏水,别有一番情趣。

“这几年,无论在种类还是种群数量上,园区内鸟类均有大幅度增加。”公园管理服务中心宣教负责人马成龙告诉记者,2013年在公园规划建设前,湟水河西宁城区段能发现的鸟类只有19种,而截至2020年,园区能监测到的鸟类就达152种。

改变因何而来?

自2013年底西宁湟水国家湿地公园被批准试点建设以来,经过113公里的河道治理,园区在湟水河沿岸建成137万平方米的景观水面,打造出总面积超500公顷的湿地公园,在高原古城营造出“绿意盎然、水韵悠长”的城乡水生态风貌。“真没想到曾经的烂河滩,竟变得这么漂亮。”家住附近的市民宋宝宏感慨道,“现在来公园游览的人越来越多,许多人还是专门来这里拍鸟儿的。”

流水有声,诉说古城新篇章。近年来,西宁市统筹推进山水林田湖草沙系统治理,治理小流域154条,整治关停湟水河沿线200余家非法采砂场和近700个排污口,将河道治理、片区开发、截污纳管、河岸绿化及景观功能提升等项目统筹整合、打包实施,目前已治理河道137公里;通过河道底质改良、微生物净化、水生植物配置、湿地绿化提升等措施,湟水河日渐清澈……据了解,2020年西宁市国、省控考核断面水质优良率超过87.5%,曾经水少、水浑、水脏的湟水河正重焕生机。

 

幸福之城——

办事“一次跑” 民生有温度

在2020年中国幸福城市论坛——第十四届中国最具幸福感城市调查推选活动中,西宁成功入选中国最具幸福感城市名单。

幸福是荣誉,更是老百姓实实在在的生活体验。

南川河畔,古铜色屋顶,米黄色墙面,逐层叠退的设计布局,气势磅礴的西宁市民中心处处透着河湟民居的质朴和大气。

据介绍,总建筑面积约12.9万平方米的市民中心共进驻行政审批服务局、不动产登记服务中心、社保局等17家行政单位,负责办理各类服务事项大项144项、小项389项,全力打造只进“一扇门”、办事“一次跑”的政务服务新模式。

“以前,有的大型企业退休职工人多量大,企业办理人员只能抱着一摞档案,先跑到人社部门办理退休审批业务,再到社保经办部门进行账户维护、待遇计算等,非常麻烦。”搬至市民中心,令西宁市社会保险服务局企业养老经办部副部长陈彬彬感触颇深。“如今,退休办理不仅能一次跑完,而且我们还推出了退休预审新模式,提供‘专人专企专场’上门订制服务,让业务办得更快更好。”

解决老百姓的烦心事、贴身事、困难事,是对城市终极价值的追求。让老百姓在日常生活中切身感受到舒适、方便、安全,西宁同样在用自己的方式解锁着全面小康的“幸福密码”。

明亮的阅览室、面带笑容的工作人员、热闹非凡的文艺排练厅……7月28日中午,记者走进文亭巷社区综合服务中心,温馨的感觉扑面而来。

“这里的饭菜干净又卫生,最贵的两荤两素套餐也只要10元钱,服务也十分贴心。”在社区“爱老幸福食堂”,记者遇到了正在用餐的宋付轩老人。“每天早上,我和在食堂吃饭时认识的老人们一起约着去散散步、逛逛早市,中午11时我们再一起来食堂吃午饭,大家一起说说话,生活一点儿不孤单。”

西宁市将老年助餐服务作为养老工作的关键举措,通过“个十百千”工程,建成中央厨房及爱老幸福食堂230个,形成了方便可及的“15分钟”助餐配餐送餐网络。

不仅如此,在市委市政府的高度重视下,多层次老年人社会保障体系正逐步成型,一张为老年人编织的民生保障网徐徐展开——

据统计,“十三五”期间,西宁市投入建设361个养老服务设施,全市兜底性养老机构和社区日间照料中心覆盖率分别达到100%和85%。2019年以来,累计为全市35万余人(次)的老年人提供了助餐服务,解决了老年人做饭难、吃饭难的瓶颈问题。同时,在全省率先建立助餐服务扶持措施,社会组织参与老年助餐服务最高可获得一次性30万元的建设补贴和每年10万元的运营补贴。

实际上,关注“夕阳事业”只是西宁事无巨细解民忧的一个缩影。过去的5年,西宁城镇新增就业15.9万人,城镇登记失业率控制在2.5%以内,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197.8万人次;率先在全国开展城镇困难群体精准帮扶和贫困家庭大学生资助,城乡低保标准较“十二五”末分别提高72%、104%;积极开展无障碍环境建设攻坚行动,实现过街天桥与人行地下通道无障碍直升电梯全覆盖;新改建103所学校,新增学位2.5万个、校舍174.4万平方米,大班额比例由28.8%降至3.1%。

行走在西宁市区,记者还发现,各种袖珍公园、街角公园、街头绿地随处可见,即便是小小一隅也被完全利用,搭建起城市后花园。据介绍,为进一步拓展城乡生态绿色空间,近年来,西宁市不断见缝插绿,见空植绿,拆墙透绿,新修建打造的80多所公园绿地,让市民可时刻感受到“绿色西宁”的民生温度。

“这些年,西宁不但越来越现代化,而且城市环境越来越好,处处都有绿地公园,作为一名西宁人感到非常幸福。”家住莫家街的杨齐生对记者说。

相关热词搜索:

上一篇: 临期食品监管不能“打折”
下一篇:聊天内容被 “共享” 信息侵犯问题难解

人民周刊网版权及免责声明:

1、凡本网注明“来源:人民周刊网”或“来源:人民周刊”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人民周刊网(本网另有声明的除外);未经本网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协议的单位及个人,应注意该等作品中是否有相应的授权使用限制声明,不得违反该等限制声明,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时应注明“来源:人民周刊网”或“来源:人民周刊”。违反前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2、本网所有的图片作品中,即使注明“来源:人民周刊网”及/或标有“人民周刊网(www.peopleweekly.cn)”“人民周刊”水印,但并不代表本网对该等图片作品享有许可他人使用的权利;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协议的单位及个人,仅有权在授权范围内使用该等图片中明确注明“人民周刊网记者XXX摄”或“人民周刊记者XXX摄”的图片作品,否则,一切不利后果自行承担。

3、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人民周刊网或人民周刊)”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4、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30日内进行。

※ 联系电话:010-65363526 邮箱:rmzk001@163.com

人民周刊微信公众号

网上信访,解决百姓“急难愁盼”问题

网上信访,解决百姓“急难愁盼”问题

热门视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