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微信 注册登录
010-65363526rmzk001@163.com
首页 > 特别关注 > 正文

农业防灾减灾不可松懈

吉蕾蕾    2021-07-13 10:33:21    经济日报

“秋粮能否丰收,现在关键就看防灾减灾。”中央农办主任、农业农村部部长唐仁健在7月12日举行的全国农业防灾减灾工作推进视频会上说。记者了解到,目前除双季晚稻外,玉米、中稻、大豆面积都已落地,秋粮面积稳中有增,作物长势总体正常,秋粮生产基础依然较好。

 

警惕下半年气象灾害

秋粮是全年粮食生产的大头,占75%左右。因此,抓好秋粮生产对夺取全年粮食丰收至关重要。

7月至9月是秋粮产量形成的关键时期,也是旱涝、台风等灾害频发重发期。“要高度警惕下半年气象灾害对农业生产可能产生的影响。”中国气象局副局长余勇介绍,根据预测,下半年我国气候状况整体偏差,尤其是盛夏,强对流天气极端性增强,风雹灾害可能点多面广,旱涝灾害和高温天气影响偏重。

分地区来看,内蒙古中西部和东北部、甘肃东北部、宁夏、陕西北部、山西、河北西部、黑龙江降水偏多二成至五成,且多强降水过程,应重点防范农田渍涝;新疆大部、黄淮、江淮、江汉、江南等地高温日数较常年同期偏多,可能出现阶段性高温,江南南部降水偏少,可能出现伏旱,需关注对玉米、水稻、棉花等作物生长的不利影响。

从粮食生产历史看,气象灾害是造成粮食减产最重要的因素。眼下,我国即将进入“七下八上”防汛最关键时期,随着主雨带北抬,南方梅雨期结束,北方地区进入雨季,防汛抗旱形势更为严峻复杂。

“对于气象灾害的不利影响一定要估计得很足,把防灾减灾这根弦绷得紧而又紧,宁可十防九空,不可失防万一。”唐仁健表示,现在粮食生产面积增加难度越来越大,单产提高也有一个过程,必须树立防灾就是增产、减损就是增粮的理念,决不可有半点放松。

 

精准研判分区施策

近年来,我国农业防灾减灾体系建设取得了明显进展,上半年成功防范小麦条锈病、赤霉病就是典型例证。不过,农业灾害防御难在复杂多变。

我国地域辽阔,气候类型多样,种植制度复杂,各种灾害类型、发生时间、危害程度、应对措施都不尽相同。唐仁健表示,做好农业防灾减灾工作,必须因地制宜、精准施策,立足于防、着眼于早,分区域、分作物、分灾种、分环节把情况摸清楚,把预案定出来。

重点布防的地区包括东北、黄淮海、长江中下游、华南、西南、西北等地区。其中,东北地区要防汛抗旱两手抓。东北秋粮占全国产量的三分之一,丰歉对全国影响重大。据气象部门预测,7月、8月松花江干流、嫩江、黑龙江等地将发生较大洪水,局部洪涝可能偏重。与此同时,由于上半年东北降雨比往年偏多,下半年就可能少,发生夏伏旱的风险增大。一旦作物开花授粉期遭遇旱情,就会对玉米、大豆等旱地作物产量产生较大影响。

“旱灾对全省粮食生产影响大,近20年发生6次较重的夏伏旱,其中最严重的2004年粮食减幅30%以上。”黑龙江省农业农村厅厅长王兆宪介绍,目前黑龙江正在组织大兴安岭、黑河等地排除田间积水、改种补种短生育期作物。同时,组织各地努力增加各种抗旱设备,充分挖掘现有水利设施潜力,一旦受旱,及时浇灌。

唐仁健提醒,当前正值长江中下游地区水稻“双抢”季节,要加快早稻收获、抢栽抢插晚稻,确保早稻颗粒归仓、晚稻适期栽插,防止后期遭遇“寒露风”。汛期长江流域也容易出现阶段性汛情,要做好防汛抗洪准备。此外,夏秋季也是病虫害高发期,各级农业部门要尽早谋划、及时动员,组织做好监测防控工作。

 

深化合作联动

丰收一天不到手,防灾减灾工作一天不能松。总的来看,今年的气候比较异常,下半年气象灾害对农业生产的影响还具有很大不确定性,可能会出现一些极端天气气候事件。

“我们要强化底线思维和风险意识,做到有备无患。”余勇表示,各级气象部门要进一步提高政治站位,坚持需求引导,深入田间地头,了解当地农业生产对气象保障服务的需求,提高服务质量和效益。同时,要根据抗旱减灾的需求,抓住有利天气条件开展人工增雨防雹作业,加大粮食生产关键期、重要需水期人工增雨防雹力度,促进粮食稳产增效。

确保秋粮丰收还要守住水旱灾害防御底线。水利部副部长刘伟平表示,水旱灾害防御形势日趋严峻,各级水利部门要落实落细各项防御措施,充分发挥水工程防灾减灾综合效益,综合运用蓄水、分水、泄水等措施,发挥流域防洪工程体系作用,有效应对流域性洪水,最大限度减轻洪水影响和损失,同时为农业生产提供供水安全保障。

未雨绸缪,才能有备无患。唐仁健表示,各级农业农村部门要完善与气象、应急、水利等部门的信息共享机制,加强沟通,及时研判气候变化趋势,“做到重灾区少减产、轻灾区保稳产、无灾区多增产,千方百计夺取秋粮好收成”。

相关热词搜索:

上一篇:三明医改可复制可推广
下一篇:集中式租赁住房标准保障居住安全

人民周刊网版权及免责声明:

1、凡本网注明“来源:人民周刊网”或“来源:人民周刊”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人民周刊网(本网另有声明的除外);未经本网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协议的单位及个人,应注意该等作品中是否有相应的授权使用限制声明,不得违反该等限制声明,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时应注明“来源:人民周刊网”或“来源:人民周刊”。违反前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2、本网所有的图片作品中,即使注明“来源:人民周刊网”及/或标有“人民周刊网(www.peopleweekly.cn)”“人民周刊”水印,但并不代表本网对该等图片作品享有许可他人使用的权利;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协议的单位及个人,仅有权在授权范围内使用该等图片中明确注明“人民周刊网记者XXX摄”或“人民周刊记者XXX摄”的图片作品,否则,一切不利后果自行承担。

3、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人民周刊网或人民周刊)”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4、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30日内进行。

※ 联系电话:010-65363526 邮箱:rmzk001@163.com

人民周刊微信公众号

网上信访,解决百姓“急难愁盼”问题

网上信访,解决百姓“急难愁盼”问题

热门视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