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微信 注册登录
010-65363526rmzk001@163.com
首页 > 特别关注 > 正文

12所高校获批成立未来技术学院:从源头解决“卡脖子”技术难题

2021-05-31 14:18:55    中国商报

 (记者 王立芳)教育部公布首批未来技术学院名单,清华、北大、上海交大、北航、哈工大、华南理工等12所国内高校入围。什么是未来技术,未来技术学院要培养什么样的人才,引起社会关注。业内人士评价,成立未来技术学院、发展未来技术,对于我国有效应对“卡脖子”技术挑战,抢占全球未来技术创新制高点,迎接新一轮技术革命和全球竞争具有里程碑意义。

 

聚焦未来技术

什么是未来技术?清华大学教育研究院教授林健认为,未来技术是超越现实的、人类能够预期或未能预见的、尚未被人类发明的技术,还需要人类去预测、分析、探索和研发,需要经历数年或更长时间才能发明出来,而后才能应用到人类社会的发展和变更之中。其与高新技术或前沿技术并不相同,比后者更为超前。

“未来技术是指着眼于未来、当前尚未存在或尚未实现应用、将来有可能被人类所掌握和广泛使用的革命性技术。一般具有“原创性、交叉性、颠覆性”的特征。”中国科学院大学未来技术学院院长、中国科学院院士江雷总结道。

显然,相关业内人士对未来技术的理解更注重强调其“未来性”,是当前可能还未被发现,但未来将产生革命性影响的技术。

实际上,我国对未来技术学院的布局构思已久。2018年,教育部、工信部、中国工程院在共同印发的文件中提出“在科研实力强、学科综合优势明显的高校,面向未来发展趋势建立未来技术学院”。

2020年5月,未来技术学院建设正式启动。教育部印发《未来技术学院建设指南(试行)》(以下简称指南)明确,通过四年左右时间,在专业学科综合、整体实力强的部分高校建设一批未来技术学院,探索专业学科实质性复合交叉合作规律,探索未来科技创新领军人才培养新模式。

一年之后,首批未来技术学院名单正式落地,12所入选高校均为“世界一流大学”建设高校。教育部表示,未来四年内拟在全国布局建设20至30个未来技术学院。

 

瞄准“卡脖子”问题

从目前已公布的相关信息来看,首批12所高校未来技术学院的研究方向基本与本校已有研究基础的优势学科有机结合。

如北京大学未来技术学院将围绕生物医学工程和分子医学两大前沿交叉学科进行学科建设,重点研究方向包括生物医学成像、分子医学、生物医学工程、大数据与生物医学人工智能;北京航空航天大学未来空天技术学院聚焦空天技术;东南大学则专注芯片设计、信息材料、未来通信、智能感知等领域;华南理工大学未来技术学院围绕人工智能领域,主要布局智能感知、大数据、AI+融合技术三大研究方向。

总体来看,各高校未来技术学院集中在人工智能、光电子芯片、生物医学、智能制造、能源环境、信息材料等领域的专业设置,瞄准的都是一些“卡脖子”关键核心技术。

为什么当前我国会面临“卡脖子”技术的制约?有研究课题组认为,“卡脖子”技术本质上是中国“昨天”乃至“前天”技术创新落后所形成的技术发展瓶颈,而要彻底摆脱“卡脖子”困境,不能仅仅面向“卡脖子”难题本身,而是应夯实“今天”的技术创新,做好“明天”的技术准备,面向未来做出准备的技术预判,抢占先机。

这也就是未来技术的根本——着眼更远的未来,从源头上遏制新的“卡脖子”技术问题的出现。

 

强调交叉融合

值得一提的是,上述高校建设未来技术学院的理念中均强调学科交叉融合,交叉学科与交叉人才均是未来技术培养的重点。

“国家科技和产业发展要实现从跟跑到领跑,迫切需要探索未来技术,需要提前布局培养具有交叉学科背景的本科人才。”江雷认为。

江雷介绍,以材料为例,传统材料科学只关注材料学领域本身培养人才,未来技术学院则从能源材料、信息材料、生物材料和环境材料等各领域出发,在通识教育的前提下,打通这些学科,提出人才需求,从数学、物理、化学、生物和医学等学院选拔有志趣的优秀人才进入学院继续进行交叉学科的培养。

“未来技术学院的成立是从‘人’出发,以培养未来科技高等人才作为前沿科技的核心,助力实现前沿科技洞察、研发能力聚合、产品场景化示范,以及产业规模化发展等一系列链式反应,从而全面推动我国未来科技的体系化发展。” 赛迪顾问数字转型研究中心总经理王晓宁对中国商报记者表示。其认为,未来技术学院成立是我国大力发展未来科技的重要战略部署,将全面激发国内科研主体、投资主体、产业发展主体等社会各领域对未来科技产业的关注度。

相关热词搜索:

上一篇:学硕缩招 破除学历“歧视链”
下一篇:北京市预付卡管理条例征意 有这些亮点

人民周刊网版权及免责声明:

1、凡本网注明“来源:人民周刊网”或“来源:人民周刊”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人民周刊网(本网另有声明的除外);未经本网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协议的单位及个人,应注意该等作品中是否有相应的授权使用限制声明,不得违反该等限制声明,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时应注明“来源:人民周刊网”或“来源:人民周刊”。违反前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2、本网所有的图片作品中,即使注明“来源:人民周刊网”及/或标有“人民周刊网(www.peopleweekly.cn)”“人民周刊”水印,但并不代表本网对该等图片作品享有许可他人使用的权利;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协议的单位及个人,仅有权在授权范围内使用该等图片中明确注明“人民周刊网记者XXX摄”或“人民周刊记者XXX摄”的图片作品,否则,一切不利后果自行承担。

3、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人民周刊网或人民周刊)”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4、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30日内进行。

※ 联系电话:010-65363526 邮箱:rmzk001@163.com

人民周刊微信公众号

网上信访,解决百姓“急难愁盼”问题

网上信访,解决百姓“急难愁盼”问题

热门视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