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微信 注册登录
010-65363526rmzk001@163.com
首页 > 特别关注 > 正文

60年,袁隆平与中国人的饭碗

2021-05-24 10:13:34    中国商报

(记者 王立芳)5月22日下午5时许,长沙中南大学湘雅医院外,人群聚集街道两旁,目光随着一辆缓缓行进的灵车放远,拉近,再放远,送一位逝者最后一程。

几个小时前,噩耗传来:“杂交水稻之父”、中国工程院院士、“共和国勋章”获得者袁隆平因病医治无效,于5月22日13时07分在长沙逝世,享年91岁。

夹道送行的人们齐声高喊着:袁爷爷,一路走好。在网络世界,悼念之潮涌动,“致敬,哀悼!一粥一饭,当思来之不易。”“愿安息,我们一定好好吃饭,珍惜粮食。”“一日三餐,米香弥漫,饱食者当常忆袁公。”......溢出屏幕的哀思,无不寄托着人们对这位在解决中国人粮食问题上做出卓越贡献的老人的特殊情感。

 

高产更高产

就在九天之前,2021年早造“杂交水稻双季亩产3000斤”崖州湾科技城坝头村试验示范点测产验收会举行。经过专家组严格测产,该试验示范点种植的“超优千号”超级杂交水稻平均亩产达926.5公斤。

今年5月9日,“超优千号”超级杂交水稻在三亚国家水稻公园示范点测产,结果为平均亩产1004.83公斤。

两个示范点取得的成绩,为实现杂交水稻双季亩产1500公斤的攻关目标打下了良好基础——去年12月底,位于海南几个示范点的超级杂交水稻陆续播种。示范项目设计早造亩产量900公斤,品种为“超优千号”,4月至6月收割;晚造设计亩产量600公斤,品种为“叁优一号”,预计今年10月至11月收割。

杂交水稻“高产更高产,超高产”是袁隆平晚年的愿望之一。2014年,84岁的袁隆平说希望能在自己85岁左右,杂交水稻亩产突破1000公斤,再过几年,90岁之前能够实现1100公斤。去年9月7日,袁隆平90岁生日之际,他许下的生日愿望是第三代杂交水稻两季早日实现亩产3000斤(早造晚造合计1500公斤)。

再过几个月,晚造“叁优一号”收割,杂交水稻双季亩产1500公斤的目标能否实现将见分晓。在晚年的自述中,袁隆平多次提到:“科学探索无止境,在这条漫长而又艰辛的路上,我一直有两个梦,一个是禾下乘凉梦,一个是杂交水稻覆盖全球梦。”然而,“禾下乘凉”“杂交水稻覆盖全球”的两个梦正在实现的路上,造梦的老人却已离开。

 

田间一株“异类”

袁隆平是我国研究与发展杂交水稻的开创者,也是世界上第一个成功利用水稻杂种优势的科学家。现在的杂交水稻研究已经是第三代技术,所谓的超级稻,就是把优良的株型与强大的亚种间杂种优势结合起来,使亩产量更高。追溯第一代杂交水稻,则要回到半个多世纪以前。

20世纪60年代初7月的一天,正在湘西安江农校任教的袁隆平在试验田中意外发现了一株特殊性状的水稻。他利用该株水稻试种,发现其子代有不同表现,是天然出现的雄性不育杂交水稻。

20世纪20年代至50年代,国际上的一些农业学者先后开展过杂交水稻的研究,但均未取得成功。水稻是自花传粉作物,杂交有没有优势?如果有,这种优势能否为人类所利用?袁隆平也一直在思考这些问题。所以,尽管当时还未有可借鉴的成功先例,袁隆平还是决心进行杂交水稻的科学研究,以便通过杂交优势来提高单位面积产量。

为了寻找到更多雄性不育株,1964年至1965年,袁隆平和科研人员“于抽穗期间晴日中午前后,在田间进行逐穴逐穗检查”,雄性不育水稻有着“花药不开裂”的外部特征,他们拿着放大镜检查了1.4万余条稻穗,最终找出了六株雄性不孕植株。

1966年,袁隆平将上述研究以《水稻的雄性不孕性》为名发表在《科学通报》第四期上,这篇论文证明了袁隆平是国内最早研究水稻杂种优势理论的学者,亦奠定了其在我国杂交水稻界不可撼动的地位。

 

中国“水稻奇迹”

发现水稻雄性不育株之后的研究并非一帆风顺。随后的五六年时间里,袁隆平和助手们先后用1000多个品种,做了3000多个杂交组合,仍然没有培育出不育株率和不育度都达到100%的不育系来。

僵局直到1970年才被打破。当年11月23日,袁隆平的助手们在海南岛的普通野生稻群落中,发现一株雄花败育株。这株珍贵的野生稻就是起到关键作用的“野败”。到了1973年,用“野败”杂交得到的水稻已经种植了几万株,都能保持不育特性,杂交水稻的研究取得了突破性进展;同年10月,袁隆平在苏州召开的水稻科研会议上发表了《利用 “野败” 选育三系的进展》的论文,正式宣告中国籼型杂交水稻“三系”已经配套成功。

1974年,我国第一个强优势杂交组合“南优2号”培育成功,在安江农校试种,亩产628公斤。全国又陆续选配出了“南优”“矮优”“威优”“汕优”等系列杂交水稻,成功利用水稻杂交优势提高了粮食产量。

袁隆平总结这段经历时曾说:从1964年开始研究,到1973年才研究成功,九年里每年都有一点进步,虽然有挫折,反反复复。但是,我看到前途光明。为什么呢?我的大方向是对的——杂种优势......最后我们总结一条经验,搞研究就不要怕失败,怕失败的人就不要搞研究。哪有那么一帆风顺的事呢?

随后的研究势如破竹,更新迭代不断继续。1995年,两系杂交稻技术研究成功,用光、温敏核雄性不育系,育种更简单,种子成本更低,产量更高;1996年,原农业部立项中国超级稻育种计划,第三代技术上马。水稻亩产量数据不断刷新。2011年9月,袁隆平在湖南隆回县的百亩超级稻试验田创下亩产926公斤的纪录,被称“中国超级杂交稻种植获得重大突破”。

据统计,从1976年到2018年,杂交水稻在全国累计推广面积约85亿亩,增产稻谷8.5亿吨。每年因种植杂交水稻而增产的粮食,可以多养活约7000万人口。

在网络上一条流传甚广的视频里,采访者问袁隆平,是否还会担心出现20世纪60年代饥荒饿死人的场景?袁隆平顿了一会儿才回答:“不可能了,不可能了。”

 

“90后”的逐梦者

在水稻超高产和第三代杂交水稻的任务之外,袁隆平团队又有新的目标:在盐碱地上种高产水稻。

海水稻又称耐盐碱水稻,是指能在盐(碱)浓度0.3%以上的盐碱地生长、且单产可达300kg/667m2以上的一类水稻品种。我国盐碱地面积广大,如果能在这些原本无法为人类提供太多价值的地方也种上高产水稻,那粮食安全保障将再上一个新台阶。

“为此特建议设立国家海水稻研发中心,以便集中人力物力,进行攻关。”2019年,89岁的袁隆平坐在桌前,向助理一句一字交代如何修改即将在博鳌亚洲论坛期间呈给国务院总理李克强的建议书。

去年10月14日,由袁隆平“海水稻”团队和江苏省农业技术推广总站合作试验种植的耐盐水稻,在江苏如东栟茶方凌垦区进行测产,经专家团队对三块各一亩左右稻田机收实测,“超优千号”耐盐水稻的平均亩产量达到802.9公斤,这个产量创下盐碱地水稻高产新纪录。

杂交水稻获得高产,那就在高产的基础上再高产、超高产;不仅要在耕地里种出高产稻,还要将盐碱地也充分利用,实现海水稻高产。在杂交水稻这件事上,这位“90后”的逐梦脚步从未停下。据新华社报道,袁隆平在去世前两个月,还在海南三亚南繁基地开展科研。病危之际,还在关心稻子长势,念念不忘杂交水稻事业。

5月22日晚,联合国官方微博发文悼念袁隆平院士:袁隆平院士为推进粮食安全、消除贫困、造福民生做出了杰出贡献!国士无双,一路走好。

“稻田里的守望者”,谢谢您。虽然您走了,但您未竟的两个“梦”和终结饥饿的使命必将延续下去。

相关热词搜索:

上一篇:就业“饭碗”端牢有保障
下一篇:青少年防沉迷 多了一道保护网

人民周刊网版权及免责声明:

1、凡本网注明“来源:人民周刊网”或“来源:人民周刊”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人民周刊网(本网另有声明的除外);未经本网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协议的单位及个人,应注意该等作品中是否有相应的授权使用限制声明,不得违反该等限制声明,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时应注明“来源:人民周刊网”或“来源:人民周刊”。违反前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2、本网所有的图片作品中,即使注明“来源:人民周刊网”及/或标有“人民周刊网(www.peopleweekly.cn)”“人民周刊”水印,但并不代表本网对该等图片作品享有许可他人使用的权利;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协议的单位及个人,仅有权在授权范围内使用该等图片中明确注明“人民周刊网记者XXX摄”或“人民周刊记者XXX摄”的图片作品,否则,一切不利后果自行承担。

3、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人民周刊网或人民周刊)”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4、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30日内进行。

※ 联系电话:010-65363526 邮箱:rmzk001@163.com

人民周刊微信公众号

网上信访,解决百姓“急难愁盼”问题

网上信访,解决百姓“急难愁盼”问题

热门视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