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者 李孟)长期处方(俗称长处方)要来了。国家卫健委组织起草的《长期处方管理规范(试行 征求意见稿)》(以下简称征求意见稿),对长处方管理进行了规范,患者最多能一次开12周的用药量,并鼓励由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开具长处方。这会给基层医疗机构带来哪些影响,慢性病患者会因此下沉到基层吗?
长处方新规征求意见
“希望赶快落地实施”“以后取药更方便了”“不用总跑大医院了”......在国家卫健委发布征求意见稿后,一个糖尿病患者交流群中,有不少患者纷纷表示期待。
征求意见稿明确,根据患者诊疗需要,长处方的处方量一般在四周内,有条件的地区可根据慢性病特点适当延长,最长不超过12周。各地根据实际情况,需制定长处方适用疾病病种及长处方用药药品目录。
长处方怎么管理,由谁来开具,如何在方便患者的同时保障安全性?针对这些管理细节,征求意见稿均予以明确。首次开具长处方前,医师应当对患者的既往史、现病史、用药方案、依从性、病情控制情况等进行全面评估,在确定当前用药方案安全、有效、稳定的情况下,方可为患者开具长处方。
对长处方管理政策的落地,部分慢性病患者期待已久。挂号、排队、开方、缴费、取药,这是贵州患者廖先生曾经每周都要重复的流程。作为严重的冠心病、高血压、糖尿病患者,廖先生需要长期服用阿司匹林等多种药物稳定病情,控制血糖、血压和胆固醇水平,一旦停药就有生命危险。但每次去医院都是件麻烦事。廖先生的家属告诉中国商报记者,前几年廖先生因病发造成后遗症,左腿几乎完全失去知觉,出行必须使用轮椅或拐杖,廖先生一个人无法去医院取药。“以前就期盼着,每次去医院能多开一些药就好了。”廖先生的家属说道。
廖先生只是老年慢性病患者的个例,但他反映的用药问题却是诸多慢性病患者的共同问题。在实际就诊中,大部分慢性病患者的处方用量仍相对较短,为了开药,慢性病患者只能频繁地去医院排队、挂号、取药。
吸引慢性病患者下沉到基层
除了方便慢性病患者取药用药,减少患者跑腿次数外,长处方也成为推进分级诊疗,让慢性病患者下沉到基层医疗机构的重要方式。长处方新规实施后,将对基层医疗机构产生怎样的影响,是否会推进更多慢性病患者在基层医疗机构就诊取药?
征求意见稿明确,鼓励由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开具长处方,不适宜在基层治疗的慢性病长处方应当由二级以上医疗机构开具。相较于大医院,基层医疗机构的医保报销比例更高,取用药也更加便利,而签约家庭医生对慢性病患者病情掌握更为清楚,能够更好地提供用药指导和健康管理。
长处方管理新规的落地,或能吸引更多慢性病患者下沉到社区医院,通过社区医院进行慢性病管理。
一直以来,社区医院都是慢性病患者取药的重要途径之一。早在2015年,《关于推进分级诊疗制度建设的指导意见》就提出要推进长处方服务,目的是让慢性病患者在基层就能得到用药指导和治疗。随后,家庭医生签约服务的推进,把开具长处方纳入家庭医生服务范围,对慢性病患者提供用药指导和健康管理。
随着多地基层医疗机构开展家庭医生签约服务,慢性病患者向基层下沉,用药也更加便利。以北京为例,早在2016年,北京将慢性病药品下放至社区,在社区医院配备了100多种慢性病用药,并扩充社区慢性病药房,让更多慢性病患者就近取药。除北京外,上海、深圳等地也结合家庭医生签约服务,在社区医院对符合条件的签约患者开具长处方,为行动不便的患者取用药提供便利服务。
社区医院药品供应需加强
尽管鼓励部分慢性病患者在社区医院开长处方,但在实践过程中也存在一些问题,比如,社区医院的药品种类不全、供应不稳定。
征求意见稿第二十二条明确,医师开具长处方后,患者可以自主选择在医疗机构或者社会零售药店进行调剂取药。这也就意味着,患者可以在大医院开长处方,再到社区医院取药。但有患者反映,社区医院的药品供应并不稳定,进入社区医院的慢性病药品种类不能满足所有患者的需求。
中国商报记者了解到,社区医院与三级医院等大医院的药品种类存在差异。相较大医院,社区医院药品更新较慢,部分新药进入社区医院需要较长的时间,加上药房容量有限,社区医院药房的药品种类也较少。
有医生建议,大医院与社区医院开具的慢性病长处方药品种类要尽量一致,慢性病患者才能够真正下沉到社区医院,充分利用家门口的医疗资源,不必奔波跑腿就能配齐药品。
即便药品在社区医院采购清单之列,偶尔也会出现“断货”的情况,药品供应的稳定性不如大医院。有患者告诉记者,自己因高血压需要长期服用多种药物,但社区医院开药偶尔会出现药品开不全的情况,不能一次性配齐处方中的药物。如果一款药出现“断货”,自己就要再去大医院开药,倒不如全都在大医院开药,至少不会出现断供的情况。这位患者表示,对自己而言,长处方的落地除了能够减少自己来回跑腿取药的次数外,自己更加关注社区医院和零售药店能否稳定提供慢性病患者的用药,不必跑大医院,在家门口就能挂号、取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