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者 王彤旭)眼下春季校园招聘正如火如荼地进行着,坐拥优质的教育资源和就业机会的一线城市被普遍看作是毕业生首选的就业之地。但数据显示,他们或更加青睐新一线城市。
近日,中青校媒面向全国5856名大学生发起《大学生求职力》问卷调查,数据显示,超过半数大学生求职向往新一线城市,占调查人数的52.57%。无独有偶,脉脉数据研究院也在近日公布的春季人才市场招聘报告中得出了相似结论。调查发现,00后向新一线城市流动趋势显著,且偏爱成都、重庆。相比90后,00后的选择更多元,也不再唯“一线城市”论。毕业生的择业观念或已悄然发生改变。
注重生活质量
在拼搏之余,“新一代”毕业生更加看重生活质量。即将毕业的北京师范大学硕士生李萍早在求职之初就决定离开北京,回家乡成都工作。“我读的是专业硕士,学校没有提供宿舍,我只能租房住,算是提前体验到北漂的不易。”李萍告诉中国商报记者,读研期间她租到的房子都很破旧,租金还十分不菲。“成都是新一线城市,现在也发展得很好,能够让我在生活和工作中找到平衡。”李萍说。
“北京的通勤时间较长,即使已在此生活了几年,我也无法习惯。摇号买车更是遥遥无期。从住房角度考虑,即使举全家之力,我也只能在偏远地区购买一套小房子,不仅更加剧通勤问题,也缺乏居住舒适度。可以说留在北京是以牺牲自己的生活质量为前提,对我而言这个城市的性价比不高。” 就读于北京某985高校新闻传播学院的韩峰对记者表示。
在做抉择之前,韩峰也经过了深思熟虑。“北京的医疗和教育资源固然顶尖,但这些资源和我的关系并不紧密。从就医看病来说,小病也要经历较长时间的挂号等待,很多时候反而徒增烦恼;在教育方面,资源多集中在海淀和西城等部分区域。而住在偏僻的地区,我的子女只能接受北京较为薄弱的教育。而在其他城市,则有机会接受更好的教育,综合比较来看差距不太大。”提及自己的就业计划,韩峰告诉记者,目前正在备考老家江西的选调生,也在考虑去广州发展。
看重职场前景
在一线城市当中,北京对区域内优质毕业生的吸引力或有所弱化。记者梳理公开资料发现,北京不少名校的毕业生留京率正在下跌。
《清华大学2020年毕业生就业质量报告》显示,超半数本硕博毕业生选择京外单位就业,而选择留京工作的本科毕业生仅20%左右。在《北京大学光华管理学院2020届就业质量报告》中,留京毕业生同样远不及离京的比率。2020年,中央财经大学的留京本科毕业生占比从2019年的42.28%下滑至33.1%。此外,多个名校硕士毕业生留京比率虽较本科生明显增加,但仍然呈下降趋势。
北京联合大学管理学院金融系主任赵睿认为,北京近年来持续疏解人口,人才留用政策与其他一线城市相较不具备竞争力,加之高房价、交通堵塞,以及子女教育成本高,种种因素都在弱化北京的吸引力。
记者在采访过程中发现,毕业生更看重职场发展前景,户口已非择业的首要考虑因素。“北京名校众多,永远不缺人才。找到能落户的单位很困难,而能提供落户指标的单位,工资也普遍不高。如果我离开北京,去江浙沪或珠三角地区,就能两全其美。如果选择去新一线城市,虽然薪酬相对会低一些,但房租也较低,总体来说与在北京生活差距不大,也是比较理想的选择。”中央财经大学的本科毕业生刘洪对记者说。
中央民族大学一名外国语学院的毕业生也告诉记者,自己准备回老家的省会城市南京发展。“我目前找到的工作都不能落户,但促使我离开的根本原因是薪酬水平和职场发展前景不理想。”该毕业生表示。
有人即便已经拿到了落户指标,也仍决意离开。“北京这么多高校,在求职中就能发现,即使是很普通的岗位,都可能会跟清华、北大的学子一起竞争。北京诚然平台广阔,但内卷也非常厉害,很难展现自己的光芒,在其他地方我会有更多机会和舞台。”韩峰说。
“新一线”利好引流
“毕业生主动选择新一线城市就业,可以看作是其人生态度及就业观的转变,一线城市资源丰富,但房价高企、竞争激烈、生活压力大,部分学生在对个人能力进行充分评估的基础上,愿意选择更适合自己的城市发展,也有利于缓解区域人才配置不均衡的现状。”赵睿对记者表示。
赵睿认为,北京、上海、广州、深圳的高房价是高校毕业生留不下来的重要原因,新一线城市提供的优惠落户政策、良好就业环境是吸引毕业生的关键因素。
数据显示,在一线城市“魅力”有所减退的同时,新一线城市对毕业生的分流效果逐渐显现。脉脉数据研究院发布的《人才流动与迁徙报告2020》显示,杭州替代广州,与深圳、上海、北京共同站稳人才流入第一阵营,成都、西安、郑州、武汉、南京分别位列人口流入的前十。毕业生对新一线城市的青睐,同样与其利好的落户政策和人才引进举措密不可分。
为吸引人才流入,许多新一线城市广开落户门槛,如西安明确全国在校大学生落户只需学生证和身份证;重庆规定专科或具有初级专业技术职称的,在渝就业即可落户,不受就业和缴纳社保年限以及年龄限制。在落户补贴方面,各地也不遗余力。如郑州的青年人才首次购房补贴标准为:博士研究生每人10万元,硕士研究生每人5万元,本科毕业生每人2万元等;青岛针对当地户籍研究生首次就业创业,按照博士研究生每人15万元,硕士研究生每人10万元的标准,给予安家费等。
(应采访对象要求,李萍、韩峰、刘洪均为化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