志愿服务记录和志愿服务记录证明,是保障志愿者和志愿服务组织等志愿服务活动参与者的合法权益重要参考。确保志愿者的志愿服务记录真实、准确、完整,是志愿服务发展的必要条件。那么,志愿服务时长如何记录?服务证明如何开具?2月1日起施行的《志愿服务记录与证明出具办法(试行)》(以下简称办法)给出了答案。
体系建设逐渐深入
2017年,国务院公布《志愿服务条例》,对志愿服务组织的法律地位、规范管理和活动开展等进行了系统规定。该条例的出台进一步推动了我国志愿服务制度化、常态化发展,提升了志愿服务的整体效能。
而此次通过的办法进一步规定了志愿服务记录应当遵循真实、准确、完整、无偿、及时的原则。记录的主要内容包括志愿者的个人基本信息、志愿服务情况、培训情况、表彰奖励情况和评价情况,通过不同形式记录的志愿服务信息将在国务院民政部门指定的志愿服务信息系统中实现汇集,形成更加完整的志愿服务记录信息。
地方近期也有所动向。今年1月15日,江苏省人大常委会通过了经全面修订的《江苏省志愿服务条例》。修订后的条例针对志愿服务活动中遇到的志愿者“被注册”、专业化程度不高、对志愿者保障力度不够以及志愿服务缺乏纠纷解决机制等给出了方案。近期,最新修订的《广东省志愿服务条例》出台,并于1月1日起实施。这是广东自1999年推出《广东省青年志愿服务条例》以来的第三版志愿服务条例。
“党中央、国务院高度重视志愿服务工作,对志愿服务工作作出了新部署,要求为志愿服务搭建更多平台,提供更多支持,更好发挥志愿服务在社会治理中的积极作用。党的十九大提出要推进志愿服务制度化;党的十九届四中、五中全会强调要健全志愿服务体系。此次通过制定办法进一步规范志愿服务记录与证明出具工作,是落实中央要求、推进志愿服务制度化的重要举措。”民政部慈善事业促进和社会工作司一级巡视员李波表示。
爱心档案如何记录
志愿服务记录是志愿者参与志愿服务活动有关情况的直接反映,是志愿者的“爱心档案”。
李波表示:“志愿服务记录与证明是对志愿者无私奉献的真实反映,是志愿服务的一项基础性工作。近年来,各地积极探索志愿服务记录制度试点与证明出具工作,形成了不少好做法、好经验,但也出现了记录的信息项不一致、记录证明不规范等问题,影响了志愿服务记录与证明的公信力,不利于激发公众参与志愿服务的热情,社会各方希望出台相关办法予以规范。”
据了解。此次办法明确了开具志愿服务记录证明的主体有两大类。第一类是志愿服务组织,也就是依法成立的,以开展志愿服务为宗旨的非营利性组织。第二类是慈善组织、基层群众性自治组织、公益活动举办单位和公共服务机构。这些法人组织开展公益活动依法自行招募志愿者的,需要按照办法规定做好志愿服务记录和证明出具工作。
办法还明确了志愿者的志愿服务情况,包括志愿者参加志愿服务活动的名称、日期、地点、服务内容、服务时间、活动组织单位和活动负责人。这里的服务时间是指志愿者参与志愿服务实际付出的时间,以小时为计量单位。志愿服务组织应当根据志愿服务活动的实际情况,科学合理确定服务时间。记录志愿服务信息、出具志愿服务记录证明,应当遵循真实、准确、完整、无偿、及时的原则。
值得注意的是,办法还明确了信息汇集机制。通过不同形式记录的志愿服务信息将在国务院民政部门指定的志愿服务信息系统中实现汇集,形成更加完整的志愿服务记录信息。办法强调,民政部门建立志愿服务信息记录和志愿服务记录证明抽查制度,重点检查志愿服务记录与证明的真实性、合法性,抽查结果向社会公开。
此外,办法还规定了志愿者有查询本人志愿服务记录的权利。并强调,志愿服务记录需要制定纠错机制。其中,志愿服务组织不依法记录志愿服务信息的,由民政部门依法予以警告,责令限期改正;逾期不改正的,责令限期停止活动。
软件投入仍然不足
近年来,党和政府将志愿服务作为社会治理的重要方式方法,促进了志愿服务事业的快速发展。按照民政部的统计,截至2018年年底,全国志愿服务信息系统注册志愿者超过1.1亿人,记录志愿服务时间超过12.8亿小时。全国社会组织登记的数量超过81万个,其中社会团体36.6万个、社会服务机构44.3万个、基金会7027个。
“目前,全国累计有44万余人取得社会工作者职业水平证书,各类社工岗位、服务站(室)、服务机构同比增长22.8%、39.9%和30.4%。”民政部部长黄树贤表示。
但是,志愿服务发展过程中不免存在难点和堵点。“志愿服务绝非几个志愿者去开展活动那么简单,它是一个系统性工程,需要基础建设作为支撑。目前,中国志愿服务的基础建设较为薄弱。”中国志愿服务联合会研究会副秘书长、北京和众泽益公益发展中心主任王忠平认为,首先应该解决志愿服务的供需问题。各地文明办、宣传部、共青团、民政等相关的服务与统筹部门,工作人员的工作量已经饱和,如何为这1.1亿人找到志愿服务的岗位?仅靠体制内的力量难以完全推动中国志愿服务的发展,因此,应建立体制外的社会动员机制,大力发展以志愿服务为核心使命的机构。
其次,应解决发展志愿服务硬件投入较大、软件投入不足的问题。王忠平认为,应消除“志愿服务的一切都是无偿的”这样的误解。服务虽然无偿,但是运行是有成本的。因此,要完善保障体系,解决志愿服务发展深水区的难题,推动志愿服务常态化运营。加强孵化培育志愿服务中介机构。志愿服务的广泛开展仅靠政府直接动员是不够的,志愿服务中介机构是桥梁和润滑剂,有利于政府将大量管理职能释放出来,提高志愿服务参与率,促进国家治理能力现代化。
此外,王忠平表示还应落实《志愿服务条例》的相关规定,加大政府购买力度,为志愿服务组织和志愿服务行业的发展投入更多资源。在顶层设计层面应突破志愿服务管理“九龙治水”的瓶颈,打通部门间的条块分割现状,建立高效的统筹协调机制。推动志愿服务供需对接,打破志愿服务信息化平台的零散状态,实现互联互通,促进“互联网+志愿服务”的融合,推动志愿服务发展。(袁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