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华每日电讯评论员段羡菊
前不久,贵州省凯里市凯棠镇凯哨村发生了一件让人心碎的事故:一场意外火灾,导致一位老人不幸身亡,他两岁多的孙女因双下肢严重烧伤被截肢。女孩父母从外省打工地赶回来,为没有照顾好老人和孩子自责愧疚,为孩子的未来伤心担忧。手术后,女孩哭着说爷爷走后没人给她煮饭吃,请求妈妈不要再离开……
据记者了解,女童截肢之后,已转入烧伤治疗科。虽然得到了乡邻、医院、爱心人士的一些资助,还有新农合政策等支持,但治疗和康复费用对这个农民家庭来说,仍是难以承受之重。“妈妈别走”,2岁女童的呼唤,应该引发什么思考?
我们应从中读懂农民的艰辛。农妇一家5口人主要靠丈夫常年外省打工赚钱养活。她怜惜丈夫的不易,去年也跟着外出打工。每一个留守儿童和空巢老人背后,往往都隐藏着一个农家为了生计进城奋斗的艰辛故事,社会各界应当更多地了解“三农”、关爱农民。
我们应从中听懂降低农民进城门槛的诉求。尽管流动人口子女进城就读的条件已不断改善,尽管也有“快递小哥”落户大城市的新闻,但相当多的农民工,仍然没有把孩子带到身边。他们在工地、流水线上干活,难以抽身照顾孩子;很多人住在城中村,维持尽可能低的居住成本,才能省出钱来寄给家乡的亲人……他们总觉得自己不属于这座城市,故乡才是归宿。
社会理应让城乡之间利益分配更均衡,加速打破附属在户口、身份上的不平等,让农民进城的步伐快些更快些。
我们应从中听懂乡村振兴的紧迫感。全国绝对贫困人口“动态清零”的重大成就实现后,乡村振兴战略已在全国铺开。这是化解发展不平衡不充分的战略性重大举措。我国人口众多,未来势必还有相当数量的人口将从事农业。在稳定粮食安全、提供生态保障、延续传统文化等方面,农村也始终承担重要功能。
近年来,由于发展不平衡不充分,有的乡村农地抛荒,有的乡村成为“空心村”。随着精准扶贫战略实施,随着沿海产业向中西部转移,随着互联网推动农村电商兴起,一部分农民开始返乡创业就业。一些“回家妈妈”在劳动密集型企业、文创手工业或网店中,既找到了就业机会,又实现了家庭团圆,照顾了孩子和老人。乡村“回流”现象让人欣慰激动,也让人对未来城乡统筹发展、乡村振兴充满憧憬。
发展应该是以人为本的发展,现代化应该是有利于亲情的现代化。当然,作为未成年人的监护人,家长要尽最大努力履行照顾孩子的家庭责任,否则可能追悔莫及。世界不是孤岛,人与人之间相连,希望我们都能听懂2岁截肢女童“妈妈别走”的呼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