连日来,北方地区遭受大范围寒潮侵袭,多地剧烈降温,寒风刺骨,滴水成冰,百姓生产生活受到了较大影响,一些城市百姓家中温度停留在18摄氏度左右的达标温度,有的甚至就不达标,需要穿着大棉袄,裹着厚被子睡觉。极寒天气频发的当下,有关部门和供热企业要多为百姓着想,非常之时应采取应急措施,不能仅仅追求温度达标了事。
每年供暖季,百姓对于供暖问题的投诉就会陡增,不达标的有之,达标了还不热的有之。对于百姓的投诉,一些供热公司总是有各种理由应对,一些百姓已经熟知热力企业挂在嘴上的热源问题、管道问题、成本问题、楼体保温等“客观原因”。但是原因千万条,热不热才是第一条,如果不热,或者达标了还不热,百姓对于供暖问题的投诉就会持续下去。
目前,很多北方城市选择18摄氏度作为达标温度,这也是热力企业供热的“及格线”。然而,我国幅员辽阔,各地气候差异大。东北、西北等寒区如果都是用与北京一样的温度作为达标温度,显然百姓在室内的体感温度会不一样。然而,现实气温有差异,供暖标准无差别。近年来,极寒天气频发,百姓对于温度的关注度持续提升。同时,一些地方和热力企业的供暖还经常“掉链子”,更是让百姓对供暖问题“用脚投票”,吐槽之声不绝于耳。
供热属于民生领域,是重要的公共服务,市场化的改革方向是对的,有利于提升企业竞争力,但绝不能走向另一个极端。百姓向供热公司缴纳了采暖费,签订了供暖合同,就应当享受到优质的供暖服务。供热公司作为民生类企业,更要体现社会责任感。尤其是在极寒天气频发的当下,供热公司尤其是国有供热企业更应该承担起社会责任,想方设法提升供暖温度,不能拿测温达标搪塞百姓,真正让百姓体会到温暖。
极寒天气频发的当下,不仅需要供热公司承担更多的责任,有关部门也不能当“甩手掌柜”,绝不能忽视室内温度达标、体感很冷的现实。
一方面,有关部门应该加快老旧小区的管网改造力度,将老旧小区管网改造、楼体保温和城市更新行动紧密结合起来,加强燃气取暖、电取暖等个性化取暖方式推广力度,最大限度提升百姓室内温度。
另一方面,有关部门应该加快修订供暖标准,畅通投诉及反馈渠道,建立对供热企业科学评价机制,广泛听取百姓关于提升室内供暖温度标准的意见,最大限度解决目前供暖达标却不热和供暖经常不达标等问题,将百姓对于提升供暖质量的渴望变成现实。
极寒天气下,供暖是当前最大的民生。有关方面要以时不我待的精神,加快解决人民群众对于提高供暖水平的热切期待,为人民群众温暖过冬保驾护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