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垦为保障国家粮食安全、支援国家建设、维护边疆稳定作出了重大贡献。要贯彻新发展理念,加快建设现代农业的大基地、大企业、大产业,深化农垦体制改革,全面增强农垦内生动力、发展活力、整体实力,更好发挥农垦在现代农业建设中的骨干作用。
2018年9月25日,习近平总书记在黑龙江农垦建三江管理局考察调研时强调,“中国人的饭碗任何时候都要牢牢端在自己的手上。”当听说建三江通过深化国有农垦体制改革,稳居中国农业企业“龙头”地位时,习近平总书记感慨道:“半个多世纪过去了,北大荒发生了沧桑巨变,机械化、信息化、智能化发展很了不起,非常鼓舞信心、鼓舞斗志。”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农垦为保障国家粮食安全、支援国家建设、维护边疆稳定作出了重大贡献。要贯彻新发展理念,加快建设现代农业的大基地、大企业、大产业,深化农垦体制改革,全面增强农垦内生动力、发展活力、整体实力,更好发挥农垦在现代农业建设中的骨干作用。”
从亘古荒原到“中华大粮仓”,几代农垦人战天斗地,锻造出“艰苦奋斗、勇于开拓、顾全大局、无私奉献”的北大荒精神。如今的北大荒,黑土地生机勃勃,大型联合收割机隆隆轰鸣,迎接着一个又一个丰收年景。
经过70多年的建设发展,北大荒已经成为我国耕地规模最大、现代化程度最高、综合生产能力最强的国家重要商品粮基地和粮食战略后备基地。70多年来,北大荒累计生产粮食8741.4亿斤,向国家交售商品粮6888.6亿斤,粮食综合生产能力稳定在400亿斤以上,为中国人端牢自己的饭碗作出了重大贡献。
艰苦奋斗,永葆共产党人的政治本色
一部北大荒发展史,就是一部壮丽史诗。
开发建设北大荒,是中共中央、国务院、中央军委的一项重大战略决策,是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一项宏伟事业,是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人民群众屯垦戍边、发展生产、支援国家建设、保障国家粮食安全的伟大壮举。
地处高寒地区的北大荒,因“荒芜”而得名。北大荒农垦集团有限公司党委书记、董事长王守聪介绍,1947年,按照党中央“关于建立巩固的东北根据地”的重要指示,从延安、南泥湾走来的一批荣复军人进入黑龙江。面对一片茫茫荒原,他们发扬艰苦奋斗精神,餐风饮露、顶风冒雪,点燃了“第一把火”,拉动了“第一把犁”,荒原从此不再沉睡。
随后,14万复转官兵、20万支边青年、54万城市知识青年、10万大中专毕业生和地方干部,近百万垦荒大军奔赴北大荒。
“早起三点半,归来星满天,啃着冰冻馍,雪花冰就饭。”这是早期来到这里的北大荒人生产生活的真实写照。
艰苦奋斗,革命理想高于天。1957年初春,抢运生产物资的拖拉机陷进“大酱缸”似的泥潭里,包车组长任增学数次潜入满是冰碴的泥底,扒开泥浆,将钢丝绳挂上机车挂钩,终于挽救了6台机车,保证了生产物资的运输,自己却冻成了“冰人”。
艰苦奋斗,国家利益第一位。1948年,18岁的梁军参加拖拉机手培训班,是班上唯一的女学员。为了学好驾驶技术,她咬牙搬起几十斤重的拖拉机零件。“我向党保证,坚决完成学习任务。”始终保持艰苦奋斗精神的梁军,是新中国第一位女拖拉机手,是第三套人民币壹元券上的女拖拉机手原型。
艰苦奋斗,万水千山只等闲。1947年12月创建的赵光农场,第一任场长周光亚带领战士们住在四处透风的陋室,在茫茫荒原上开垦出万顷良田。1969年,修筑“二抚公路”时,全长235公里的路段中140公里是重沼泽区,只能从公路两端运石铺路,黑龙江生产建设兵团6800多人整整奋战了7个月。
“开发北大荒,不仅需要勇气、需要毅力,更需要科学支撑。”北大荒开发建设纪念馆馆长丁军说。参加北大荒开发建设的,有一支著名的科学家队伍,包括北大荒的“奶牛之父”张源培、机电专家桂体仁、小麦育种专家梁甲农等。被誉为北大荒“水稻之父”的徐一戎,一生致力于寒地水稻栽培技术研究和推广,推动黑龙江水稻从亩产162斤跃升到1132.2斤。有人估算过,他在稻田里累计走过8万多里,相当于整整绕赤道一圈还多!
艰苦奋斗是共产党人的政治本色,是北大荒精神的内涵。北大荒人开发荒原、兴修水利、修筑铁路、植树造林,在黑龙江地图的空白点上填上了一个个国有农场的名字。
勇于开拓,锤炼共产党人的斗争精神
勇于开拓,敢于创新,北大荒精神与时俱进,在农业改革发展中不断赋予新内涵。
向改革要活力,北大荒人持续推进改革创新。
1984年,来自山东梁山县的青年垦荒队队员丁启运在江滨农场率先实行“统一种,分开管,统一收,分开算”的生产管理模式。1990年,他所在的生产队人均收入从200元猛增到2000多元,站到了垦区2000多个生产队的前列!
建三江分公司副总经理张宝林说:“1984至1996年,垦区先后兴办20多万个家庭农场,形成了以家庭承包经营为基础、统分结合的双层经营体制,为北大荒农业现代化提供了制度基础。”
进入新时代,为保障国家粮食安全、打造国际化大粮商、参与全球农业竞争,北大荒人踏上了“二次创业”之路。2019年底,近3万项行政事项移交,实现了由农垦总局向北大荒农垦集团的平稳过渡。2020年12月,北大荒农垦体制改革任务基本完成。
向科技要动力,北大荒人加快迈向农业现代化。
走进北大荒农垦集团赵光农场,一望无际的玉米迎来丰收。第九管理区种植户金兰祥满面笑容:“秸秆还田提高了黑土地肥力,秋收测产,单产1600斤稳拿了。”
今年,北大荒农垦集团预计投资108亿元,计划启动建三江四大灌区远期工程,可置换地下水灌溉面积364万亩,增产粮食近5亿斤。“‘十三五’时期,北大荒农垦集团实施三江平原灌区田间配套工程,完成投资22.98亿元,实现地表水灌溉面积657万亩,累计建成高标准农田2747万亩,推广水稻节水控制灌溉技术覆盖面积1681.42万亩,主要农作物耕种收综合机械化水平保持在99.7%以上。”北大荒农垦集团党委副书记、总经理杨宝龙说。
“勇于开拓是北大荒人不畏艰难的进取精神、勤于探索的创新精神、尊重科学的求实精神的集中体现。”中共中央党校研究员曾业松说。
顾全大局,无私奉献,践行共产党人的初心使命
70多年过去了,推动北大荒成为中国人的“大厨房”,北大荒精神在这里代代相传。
顾全大局,无私奉献,是北大荒人的政治觉悟。
2003年非典期间,垦区连夜制米,装满新米的列车驶向北京,2000多吨精制大米摆上了超市的货架。2008年汶川地震后,垦区用三天时间紧急加工2000余吨北大荒优质大米,通过专列运往四川灾区,全力支援抗震救灾。抗击新冠肺炎疫情期间,北大荒向北京运送大米5000吨,向湖北运送大米1500吨、玉米6100吨、豆粕4392.4吨,全力支援粮食和生产原料供应……
顾全大局,无私奉献,是北大荒人的家国情怀。
1969年,初中毕业的陈越玖响应“上山下乡”号召,从浙江宁波来到八五三农场四分场一队。1974年7月,她向党组织递交了入党申请书,决心把自己的一切献给共产主义事业。身患癌症的她,在医院动手术之前问医生:“动了手术我还能回北大荒吗?”弥留之际,她对家人说:“转告党组织,一定把我的骨灰送回雁窝岛……我是北大荒人!”
在北大荒博物馆,长达25米的巨幅铜墙上,镌刻着长眠于黑土地的北大荒人的名字,共和国不会忘记他们。
这片神奇的黑土地上,北大荒精神持续推进农业现代化发展。
建立农民和企业的利益联结机制,让农民分享发展成果。“米、面、油、饮品、山珍、杂粮……400多个品牌全部出品自北大荒农垦集团,联结着很多农户。”在北大荒电商产品体验中心,负责人王阳自豪地说。
2020年12月,北大荒组建农服集团,走出垦区、走向全国,为农民提供先进的农业生产经营管理服务。“按照市场运营规则,我们为农民提供大型农机具、仓储、销售、粮食银行、融资、保险、期货等方面的服务,干农民想干而干不了、想办而办不成的事,对农民带动不代替、示范不包办。今年上半年,实现销售收入近7亿元、利润3600余万元。”北大荒农服集团董事长姜涛说。
顾全大局,无私奉献,是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的集中体现。
“北大荒精神是北大荒人的政治觉悟、精神境界、道德情操和意志品质,将永远激励我们奋勇向前。在新征程上,要大力传承弘扬北大荒精神,以满足国内需求和改善人民生活品质为导向,用艰苦奋斗精神攻克改革难关,用勇于开拓精神推动产业升级,用顾全大局精神融入新发展格局,用无私奉献精神满足人民需求,开拓北大荒事业新局面。”王守聪说。
奋斗新时代,迈进新征程,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继承和发扬北大荒精神,创新“北大荒振兴发展模式”,北大荒农垦集团正朝着兴旺垦区、绿美垦区、文明垦区、善治垦区、共富垦区的目标迈进。
本版统筹:朱 隽
版式设计:汪哲平
《 人民日报 》( 2021年11月15日 06 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