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来,荧屏上的扶贫剧密集播出,但整体而言,扶贫题材难出爆款、难破圈层,而正在播出的《山海情》凭借鲜明的时代感和现实主义内核引发全网热议。制作方对品质的精打细磨,演员对角色的深挖细描,都为剧集增添了真实的力量,也让这部现实主义大戏成为观众眼中“最接地气的扶贫剧”。
摆脱苦情
融入昂扬和喜感
电视剧《山海情》以福建与宁夏进行的“东西协作”扶贫为背景,讲述了宁夏西海固地区的移民们在国家政策的帮扶下,群策群力,努力建设新家园、走向康庄大道的故事。
宁夏西海固素有“苦瘠甲天下”之称,20世纪90年代的西海固生活有多难,《山海情》一开篇观众就能随着镜头真切体会到。画面中,西北农村真实的年代感、丘壑纵横的黄土高原地域风情、坚韧炽烈的当地民风和挣扎求生的民生之艰让人身临其境。“村里的女子为了一头驴就能嫁人”、“兄弟仨只有一条裤子,谁要出门给谁穿”、“扶贫下拨的珍珠种鸡被偷抓,吃得只剩下最后一只”……
贫困之苦、脱贫之难写在每个村民脸上,演员身上的衣服就像用风沙洗过一样,轻轻一拍扬起一股烟。西海固移民途中遭遇沙尘暴而被击伤头部的剧情还原了“干沙滩”的真正内涵,一位网友感同身受地写道:“跺开西海固的一粒黄土,半粒在喊渴,半粒在喊饿。”
剧中,马得福和李水花从小青梅竹马,情投意合。但李水花的父亲因为一头驴、两只羊、两笼鸡的彩礼就把她“卖”到邻村。不愿意认命的水花选择坐火车出逃反抗命运。在火车上,水花和追来的马得福四目相对,眼神中的委屈与无助看得让人扎心。
《山海情》通过高级化的影视语言记录了扶贫攻坚的真实,又摆脱了卖惨之后再强行煽情的苦情底色,整部作品在写实的基调中融入了昂扬和喜感。第一集中,“洋芋吃够了”的娃娃们结伴离家出走的一幕,在影像表达上颇具诗意,呈现出年轻一代对好日子的向往,也点出了对美好生活不懈追求的全剧主题。
在第四集中,郭京飞的上线被网友称为《山海情》的“巨大转折”。由他饰演的福建籍对口援宁扶贫干部陈金山初次亮相就遭遇行李被盗,在派出所,陈金山和西海固民警的对话实力演绎了什么是“鸡同鸭讲”,光是“治沙”“自杀”就掰扯不清,最后只能请来马得福做翻译。网友反馈,“本来哭得好好的,郭京飞一上线,我就笑了。”在之后的剧情中,福建干部和专家与闽宁村民笑料百出的对话一幕接一幕上演,以至于每次双方一对戏就能引发网友满屏的“哈哈哈哈哈”弹幕,“本以为全程西北方言就已经很生动了,没想到加入了闽南普通话之后,效果更劲爆。”而观众在笑过之后,也更为直观地理解了“东西协作”扶贫工作之初的艰难。
明星阵容
“个个灰头土脸”
人物脸谱化、扶贫桥段符号化、表达空洞化是很多扶贫剧的通病,而《山海情》在艺术表现力上打破了此类题材的瓶颈,它以高能剧情和抓人节奏展开叙事,作品的魅力更多还来自于生动真实的时代群像。
这部剧阵容强大,由黄轩领衔主演,张嘉益、闫妮、黄觉、姚晨、陶红、王凯特别出演,热依扎、黄尧、白宇帆、尤勇智、胡明、姜冠南、王莎莎主演,郭京飞、祖峰、白宇、郎月婷友情出演。
很难想象,一部体量只有23集的扶贫剧里,光是知名演员就有如此之多。明星效应在《山海情》播出期间表现得淋漓尽致,剧情之外,网友议论的不是《武林外传》演员大聚首,就是《都挺好》苏明成、苏明玉这对冤家坐一桌上好好吃饭了。这个豪华的演员班底不仅带给剧迷“数星星”的欢乐,更有惊喜连连。
对比一些扶贫题材作品以更时尚化、年轻化的表达吸引不同圈层的观众,《山海情》最大的不同就是张嘉益、黄轩、热依扎等一众明星出场,“个个灰头土脸,但是一秒入戏”,分不清谁是明星谁是群演,演员们塑造的“土味儿”角色极为传神,让观众生出“不是在演生活,这就是生活”的既视感。
剧中,张嘉益饰演的代理村主任马喊水人如其名,简直就像从土里长出来的。从《白鹿原》到《装台》,再到《山海情》,张嘉益的演绎一次次突破观众的想象。在《山海情》中甫一出场,张嘉益歪戴帽子、叼着树枝、一脸油滑的样子,就让观众惊呼这简直就是一个活脱脱的村头老汉,“连抬头纹都在演戏。”
黄轩饰演的脱贫带头人马得福从扮相上就让人惊喜:黑红的面庞上两团高原红,乡音醇厚,骑一辆“二八”自行车飞奔在戈壁乡间,让人信服黄轩就是生长在黄土高原上的少年,有股“心眼子比石头实,脾气比驴犟”的劲头。
热依扎的表现则让她的名字不断出现在这两天的热搜榜上,这个曾在《甄嬛传》中把皇上呛得一愣一愣的宁贵人,在《山海情》里脱胎换骨,塑造了一位西北农村女性,她的遭遇赚足了观众的眼泪,人物身上的质朴、善良、坚韧、倔强以及成长又让观众无比感动。
独特语言
处处接着地气
作为“理想照耀中国——国家广电总局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电视剧展播”剧目,《山海情》目前在6家卫视和三大视频网站同时播出。其中,北京卫视、东方卫视、浙江卫视播放的是普通话配音版,东南卫视、宁夏卫视及跟播的深圳卫视播放原声版,也就是方言版。
《山海情》剧组起用了大量的西北籍演员使用方言演绎,突出了西北人直愣、淳朴的特质,令人物塑造既生动又具有感染力,颇受剧迷喜爱。从播出效果看,方言版《山海情》展现了地域方言在电视剧作品中的独特魅力,为剧中西北地域的生活质感带来了“灵魂”。这也让《山海情》成为《装台》之后,又一部因为使用方言而让观众“上头”的电视剧作品。
用方言拍《山海情》是剧组创作和筹备电视剧时决定的。当时剧组扎根宁夏采风,从衣食住行等方面沉浸式体验当地生活。在感受剧情氛围的过程中,剧组捕捉到当年一个真实的情况:对口扶贫的福建干部来到西海固,听不懂当地人讲话,当地人也听不懂福建话,语言关成了扶贫的第一关。
导演孔笙之所以坚持以方言形式最终呈现出故事,是希望《山海情》能更接地气,更贴近生活,让观众更笃定地相信在戏剧背后是真实发生过的故事,“当我们深入西海固地区后,对方言的感受就更强烈,那一方人就是如此,他们的性格、喜怒哀乐就是这样。由于西北地区地域辽阔,‘十里不同音’,我们参考了宁夏和西安等各地方言,组合形成了剧中的泛西北话,福建方言采用的是福建普通话。”
于是,闽宁两地语言不通所产生的现实场景在剧中重现,并以充满喜感的方式放大,“方言梗”起到了活跃剧情的作用。
相比之下,配音版的《山海情》则存在配音与口型对不上、与人物剧情不够贴合的问题。其中原因在于,普通话配音版是电视剧开播前十天临时制作的,由于时间紧张,剧组几乎找遍了在北京的西北籍配音演员,但直到电视剧开播,全部的配音工作还未完成。而之所以匆忙之间推出配音版,是为了照顾听不懂西北方言,又不习惯看字幕的观众,尤其是一些上了年纪的观众,出品方的用心良苦可见一斑,但在播出成片的呈现上留下了一定遗憾。本报记者 邱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