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微信 注册登录
010-65363526rmzk001@163.com
首页 > 栏目 > 三农 > 正文

一生做好一件事,带动乡亲们用手艺实现梦想——

张小红:夏布绣出国宝非遗之花

2021-11-17 15:58:41    农民日报

张小红:夏布绣出国宝非遗之花张小红在创作夏布绣制品。 受访人提供

 

不善言谈、穿着古朴,是张小红给人的第一印象,但谈起夏布绣文化,她却滔滔不绝、如数家珍。近日,在江西省新余市夏布绣博物馆内,记者见到了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夏布绣代表性传承人张小红,听她讲述自己与夏布绣近六十载的情缘。

 

为了心中的梦想,一切都值得

少小受前辈民间刺绣的熏陶,七岁开始跟着姑婆做针线活,凭着对刺绣艺术的挚爱与勤奋,张小红倾注大半生心血,创新了夏布处理工艺与夏布绣多种针法,并形成了自己独特的个性和风格。

2002年,张小红原本就职的企业不景气,她下岗了,从那一刻起,她决定再续刺绣梦。为了兼收并蓄,开阔视野,张小红告别家人,辗转天津、苏州等地进修艺术刺绣。学艺的那些年,她历经千辛万苦,终于学成归来,在新余市成立了自己的团队——渝州绣坊,并开办了研究所、博物馆、体验中心等机构,决心把传承和发展夏布绣技艺当作自己毕生奋斗的事业。

“麻布绣花——底子太差”,这句歇后语说的是麻布质地硬朗,绣起来十分困难。刚开始尝试夏布绣艺术创作时,张小红就遇到了难关——不同于丝绸、棉布等常用绣料,夏布(即古老的麻布)材质生硬,要在上面刺绣,相当费时费力。经过一段时间的反复试验,张小红终于研发出软化夏布的技法,在保留夏布的肌理、纹路的同时,使材质变得柔软适于刺绣。经过这种工艺处理过的夏布不仅手感舒适,还能保持古朴的色彩。在张小红看来,夏布面料本身就是一块艺术品,她想通过面料艺术和刺绣艺术的结合,把夏布绣品与众不同的古朴典雅特质呈现给大众。

“传承夏布绣的道路并不好走,一路吃了不少苦头。”回想当初,张小红感慨万千,她的眼圈湿润了。为了让更多的人认识并了解夏布绣,感受非遗文化的博大精深,2013年,张小红决定建设夏布绣博物馆,将自己多年收藏的1万余件绣品免费向公众展示。可这一决定在当时并不被看好。为了筹钱建馆,张小红不顾丈夫的反对,卖掉了家中两套房子,又向银行贷款300万元,历尽坎坷,夏布绣博物馆终于在当地政府的政策扶持下建起来了。张小红说:“付出的一切都是值得的。这些刺绣作品都是无形的资产,是前人给我们留下的宝贵财富。我要把夏布绣博物馆建成一个传统文化的示范性教育基地,让更多的人爱上夏布绣。”

 

将这份炙热的信仰传递下去

走进夏布绣博物院,迎面是一幅大型夏布绣双面屏风《丽人行》。绣品采用透底针、虚实针等多种针法,人物表情生动活泼,发丝衣褶清晰可见。整幅绣品色泽古朴,栩栩如生,散发出典雅深沉的独特魅力,将新余画家傅抱石名作《丽人行》中“长安水边多丽人”“态浓意远淑且真”的韵味表现得淋漓尽致。

博物馆的二层,在柔和的灯光照射下,或悬挂或陈列摆设着历朝历代民间刺绣文物,如肩褡、口围、肚兜、三寸金莲绣花鞋、商周时期的骨针、明末清初时期的民间枕顶……它们以鲜活、生动的姿态,诉说着一个个或久远、或温馨、或琐碎,但注定是烟火萦绕的故事。

让记者印象最为深刻的是一张配有刺绣帐幔、帐帘的明清雕花木床。“古代女子在出嫁前都会为自己绣制很多刺绣陪嫁品,既可以表现出她的心灵手巧,又能将心意绣给郎君‘听’。”张小红介绍。那绣有鲤鱼跳龙门的荷包,喜迎状元郎回乡场景的帐幔,百子成龙图案的被面,早生贵子字样的枕头等,仿佛能够穿越千年听到古代女子祈求家庭平安幸福、子女成龙成凤、郎君前途无量的愿望。这些刺绣文物都被张小红完整地保存在了博物馆内,使其所具有的文化内涵得以传承,为刺绣艺术研究提供了大量可参考的资料。

2020年,张小红决定创作一幅以方志敏烈士为题材的作品,献礼建党百年。她查阅大量文献,并邀请江西画院画家程新坤合作,共同创作了夏布绣作品《清贫者》。作品采用纪念碑式的稳定构图,突出了方志敏烈士的圣洁与崇高。运用对比手法,突出对人物脸部和手部的刻画,加上环境的写意式处理,一动一静烘托出人物的精神境界,充分表现了方志敏烈士虽然清贫但坚守革命理想,志向高远、坚韧不拔的主题。“在质朴的手工夏布上绣出的红色故事,激励着我们每一个手艺人不忘初心,并将这份炙热的信仰传递下去。”张小红说。

 

带着一份责任,做一名“守艺人”

随着民俗意识的回归、传统文化产业的复兴以及旅游事业的蒸蒸日上,夏布绣迎来了前所未有的发展机遇。张小红团队与高校合作,举办非遗进校园活动,请青年学生参与设计夏布绣文创产品,通过研学手段,让更多人了解夏布绣文化。“希望通过我的努力,培养更多年轻人参与到夏布绣的传承创新中来。我要带着这份责任,做一名‘守艺人’。”张小红说。

在前不久举办的“走进国家级非遗夏布绣,争做非遗小小传承人”活动中,新余仙来学校六年级的同学们来到夏布绣博物馆,体验“学与游”非遗研学之旅。张小红为同学们讲解夏布绣的历史背景,并将基本的绣法传授给同学们。六年级4班的吕奕轩说:“今天我跟着张小红老师学习了夏布绣非遗文化,我要回去讲给爸爸听,把我的作品送给他,让他福气相伴。”原来,吕奕轩的爸爸是一名货车司机,常年在外跑运输,很久才能见到一面,他想通过自己绣品表达对爸爸的思念,同时也希望爸爸工作平安。同学们纷纷表示,长大后要为夏布绣的传承贡献自己的一份力量。

在儿媳吴婉菁的眼中,婆婆是用实际行动践行了“一生做好一件事”,她将她的梦想变成了事业,为同样有梦想和热情的人们搭建了一个舞台,带动更多人用手艺实现梦想,将梦想变为事业。在婆婆的影响下,吴婉菁毅然决定辞去银行“金饭碗”的工作,也踏上了夏布绣的非遗传承之路。她想借助年轻一代的创新思维赋予夏布绣新活力,盘活非遗行业的造血能力,接力“刺绣梦”,开辟夏布绣生活艺术的传承发展之路。吴婉菁大胆创新,利用现代设计巧妙地进行跨界融合,开发出了包括箱包、首饰、灯艺、茶空间、文房等上百种夏布绣文创作品,让夏布绣这一传统工艺实实在在地逐步融入大众生活中。在她的推动下,夏布绣这门老技艺焕发出更多的现代生命力。

张小红团队还主动接纳家乡妇女、待业青年、残疾人士等学习夏布绣技艺。截至目前,通过师带徒、非遗进校园等多种模式培养夏布绣生力军上万人次,其中国家级、省市级传承人和刺绣艺术大师、工艺美术大师5名,初级以上工艺美术师20名。

在张小红60岁生日时,她这样说:“如果我能活到90岁,就还有30年时间为夏布绣的非遗传承事业献力。当我绣不动了,我还会通过口述的方式,把夏布绣的历史文化传播给大家,留给后人。”

农民日报·中国农网记者 陈子璇

相关热词搜索:

上一篇:山东巨野:文明实践放大书画产业富民效应
下一篇:稻田音乐节助力“农业+文旅”

人民周刊网版权及免责声明:

1、凡本网注明“来源:人民周刊网”或“来源:人民周刊”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人民周刊网(本网另有声明的除外);未经本网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协议的单位及个人,应注意该等作品中是否有相应的授权使用限制声明,不得违反该等限制声明,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时应注明“来源:人民周刊网”或“来源:人民周刊”。违反前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2、本网所有的图片作品中,即使注明“来源:人民周刊网”及/或标有“人民周刊网(www.peopleweekly.cn)”“人民周刊”水印,但并不代表本网对该等图片作品享有许可他人使用的权利;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协议的单位及个人,仅有权在授权范围内使用该等图片中明确注明“人民周刊网记者XXX摄”或“人民周刊记者XXX摄”的图片作品,否则,一切不利后果自行承担。

3、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人民周刊网或人民周刊)”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4、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30日内进行。

※ 联系电话:010-65363526 邮箱:rmzk001@163.com

人民周刊微信公众号

网上信访,解决百姓“急难愁盼”问题

网上信访,解决百姓“急难愁盼”问题

热门视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