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月11日,江苏省扬州市农业农村局举行首届扬州“好地方 好味稻”评鉴推介活动、暨扬州市“粮食绿色高质高效创建行动”新闻发布会。当天两场新闻发布会,主要是围绕推进优质稻米产业高质量发展、保障粮食稳产提质,开展的系列活动。
扬州市农业农村局党组书记、局长雍有瑜,市农业农村局总农艺师丁涛、市农业农村局种植业管理处处长孙建勇、市农业技术综合服务中心书记刘绍贵、市农业技术综合服务中心副主任陈京都、市农业农村局种植业管理处高级农艺师杨进等参加发布会。
雍有瑜表示,粮食安全关乎国计民生,为确保粮食安全,保障人们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农业农村局压紧压实粮食安全责任制,深入实施“粮食绿色高质高效创建行动”,不断加大优良食味稻米品种、绿色高质高效技术推广应用力度,实现了粮食稳产提质增效。
为进一步展示扬州市优质稻米产业发展取得的成绩,提升扬州稻米市场知名度与品牌影响力,加快推进优质稻米产业升级发展,助力质量兴农、绿色兴农、品牌强农,促进农业增效、农民增收,11月底至12月初将组织开展首届扬州“好地方 好味稻”评鉴推介活动。活动以“传承千年稻作文化,打造新时代扬州味稻”为主题,挑选出人民舌尖上的扬州好大米,打响扬州稻米品牌,满足人们对高品质食品的追求。
随后,雍有瑜介绍了“粮食绿色高质高效创建行动”。
丁涛在介绍首届扬州“好地方 好味稻”评鉴推介活动时表示,扬州市稻米品牌众多,为充分展示和宣传全市稻米产业发展成效,提高扬州市稻米品牌影响力,也为了给广大市民朋友们选择更好吃、更优质的大米提供可参考的依据,市农业农村局将在全市范围内广泛征集各类生产经营主体种植、加工和生产的品牌大米、稻田综合种养大米等地产稻米产品,委托有关机构参照国家标准《优质稻谷》附录《食味品质试验方法》,对参评稻米产品的外观品质、蒸煮和食味品质先行测定,再组织水稻栽培、育种、加工和管理等方面的专家和市民代表对稻米外观、适口性等进行现场品鉴,综合评价后评选出“扬州好大米”奖项若干。
水稻生产历来是扬州粮食生产的重头戏,常年种植面积290万亩以上,亩产连续9年稳定在600公斤以上。近年来,扬州市水稻生产围绕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以“提质增效”为目标,大力推广水稻新品种、新技术和新模式,推动品种培优、品质提升、品牌打造和标准化生产,持续提升扬州市优质稻米产业水平。优化品种选用。推广了南粳9108、南粳5055、南粳5718和金香玉1号等为主的优良食味水稻品种,持续引进、筛选和示范优良食味水稻新品种,不断优化和调整品种布局;应用绿色高质高效技术。全面应用了秸秆还田机插秧和病虫害绿色防控等绿色高效技术,因地制宜推广稻田综合种养和轮作休耕模式,示范推广了优良食味粳稻机插同步侧深施肥技术,持续提高水稻生产技术水平。突出品牌打造,连续5年组织参加江苏好大米评选推介活动,获奖数量和质量均位全省前列,重点打造了“宝粮”“马棚湾”“中月”“苏扬”“翠京元”等稻米品牌,培育了氾水镇、临泽镇、头桥镇等9个省“味稻小镇”,优质稻米产业不断发展。
丁涛表示,多年粮食绿色高质高效创建,为扬州粮食生产持续稳定发展奠定了坚实基础。加快了五新技术推广应用。示范创建,辐射带动了大面积五新技术(新品种、新技术、新模式、新产品、新装备)普及应用。据统计,2021年优良食味水稻品种面积150万亩,占总面积51.4%;测土配方施肥覆盖率达93%;病虫绿色防控覆盖率50%以上;粮食耕种收综合机械化率达97%。推进了粮食规模化、专业化生产。构建“全过程”社会化服务体系,示范带动、培育壮大了一批有资质的粮食生产专业化服务组织与新型农业经营主体,推进了粮食规模化、专业化、标准化生产。据统计,全市50亩以上的粮食种植经营主体共1.16万户,规模种植173.5万亩,占水稻面积60%,规模化种植区域农机专业化覆盖率近100%。提升了经济生态社会效益。据今年实收测产,全市45个水稻创建片平均亩单产732.1公斤,比大面积亩增97公斤,加之创建片种植的大都是优良食味稻米品种,售价比普通稻米高0.2元/公斤左右,亩增效420元。示范创建带动了大面积粮食绿色生产方式应用和可持续发展。
据初步统计,目前全市化肥投入量比2015年下降10%;化学农药投入量比2015年下降18%。另外,主推的优良食味稻米品质好,适口性强,加之品牌化产销,社会效益十分显著,促进了优质稻米产业发展。推进了订单生产和优质稻米品牌培育,延伸了粮食生产产业链,提高了种粮效益,加快了优质稻米一二三产融合发展。全市创成省“味稻小镇”9家,创建优质稻米品牌86个。(杨立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