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省旺苍县城南群山连绵,公路一直向山上延伸,直入东河镇红垭村。一早,村民辜朝兵爬上山坡,走向自家的养鸡场。从一窍不通到行家里手,辜朝兵说这都多亏了书本。他跟阅读结缘的故事,还得从当地探索实施图书下乡,让图书从县城“走”到乡村,从农家书屋“走”进农家院落的图书漂流体系说起。
畅通资源,县城图书村里借村里还
远远望见旺苍县图书馆的中巴车开进红垭村,辜朝兵丢下手里的活儿,往村委会旁的农家书屋跑去。中巴车给农家书屋送来了县图书馆的最新书籍,再把村民们上次借阅的书籍带走。
处于川北的旺苍县境内高山成群,村民居住分散,文化服务乡村“最后一公里”是一直以来的痛点难点。2019年5月起,旺苍县尝试打通村社农家书屋与县图书馆的资源,实现一张图书卡可以在全县通借通还,便利乡村读者借阅。为了规范管理书籍,还统一给所有农家书屋的书籍编码并登记上网,实现图书“定向追踪”。
变了样的农家书屋,成了辜朝兵空闲时去得最勤的地方。他之前干过网箱养鱼的活计,由于不懂养殖吃了不少亏。2018年回乡后,他建起了养鸡场,在村里的农家书屋看的第一本书就是《养鸡全书》。平日里,他时不时来书屋阅读,尤其爱看农业管理、养殖方面的书籍。每次到县城采买货物,他也总喜欢到县图书馆借几本书回家。“这是前几天在县图书馆借的《养鸡100个为什么》,正读得起劲嘞!”辜朝兵说,看完在农家书屋就能还,十分方便。
辜朝兵还记得,几年前农家书屋刚建好时,书架上的书不多,品类也比较单一,村民不感兴趣,书屋人气也不高。而这两年,他发现书屋里陈列的是县里统一编码的书籍,类型也更贴合村民的实际阅读需求。
现在,辜朝兵已经成为村里的养鸡大户。多少天给鸡打一次疫苗、养鸡场如何消毒杀菌……辜朝兵从书里学来一招又一招。看到辜朝兵从阅读里尝到“甜头”,村民们也时不时到书屋里学习知识。“真应了那句话,书中自有黄金屋。”辜朝兵感叹。
开展“漂流”,专人定期更新图书
凤阳村的兽医李清涛是名爱书人。最近两年,李清涛养成了一个新习惯,每到农闲去村五社的图书漂流柜借书。
这个小小的漂流柜,是村里农家书屋的再延伸。“旺苍县有60%的区域为山区,各个村落地广人稀,山路崎岖,村民们到农家书屋来一趟,短则半小时,长则几个小时。”说起尝试图书漂流的初衷,旺苍县文旅体局副局长何晓军表示,就是希望拉近公共图书资源与读者的距离,解决山区群众阅读难的问题。
凤阳村文化辅导员许明蓉是农家书屋的管理员,她每两个月会挑选5-10本书籍送到图书漂流柜,让村民们根据需要登记借阅。
来到图书漂流柜前,打开挂在墙上的蓝色小箱子,李清涛一眼看到一本养殖类的新书。许明蓉说,李清涛上次提起希望多送来点关于鸡病防治的书。刚好县图书馆送来了新书,她赶紧把李清涛心心念念的书带过来。“没想到这么快就能看上。”捧着新书,李清涛像是捧着一样宝贝。
在红垭村农家书屋内,书桌上的意见簿密密麻麻写满了村民对书屋和漂流柜的反馈意见。文化辅导员昝立,已经在这个岗位工作了近两年。每当县城图书馆的中巴车来到村里,昝立会第一时间反馈,县图书馆会根据村民建议选择下次送来的图书。
如今,旺苍每个试点村都有这样的兼职文化辅导员。辅导员由村里聘请,文化部门给予一定补助,负责管理维护农家书屋,收集村民意见,并定期更新图书漂流柜。
图书银行,读书风尚浸润山村
前阵子,昝立多了项新任务,组建“图书银行”,通过收集村民闲置的图书,来充实农家书屋的图书资源。
红垭村农家书屋内,文学历史、农业经营管理、农技知识等总计2000余册各类书籍塞满书架。其中,县里配备的有1800册,来自“图书银行”的捐赠图书有300册。
昝立动员村民将家里闲置的图书捐赠过来。“交换一本书,阅读百本书。”昝立说,知识不会因为捐赠图书而减少,反而加倍增多。
令她惊喜的是,每次发出倡议,大家总是热情回应。村民昝晓萍在幼儿园工作,平时喜欢阅读散文、诗集,经常网购图书。每读完一本书,她都很积极地捐到书屋。书屋里有不少适合小朋友阅读的童话书,昝立说,书屋里每次“上新”,都会吸引许多小朋友来“抢书”。
读书逐渐成为不少村民的日常,学习知识的风尚浸润山村。“平常最喜欢和我妈一起来这儿看书。”在红垭村农家书屋,刚读完一本诗集的昝晓萍感叹,村里这几年书香越来越浓。
无论假日时节还是农闲时分,去农家书屋阅读,正成为旺苍县田野上的一道新风景。谈起下一步的计划,何晓军介绍,去年受疫情影响,图书漂流和更新的速度受到限制。“今年,希望在北部山区将图书漂流模式推广开来,为农家书屋投放更多书籍,让更多村民乐享书香。”何晓军说。
陈绍海 农民日报·中国农网记者 张艳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