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看,这个机器下挖的深度,要在药材根部下10厘米左右的位置……”近日,在内蒙古自治区赤峰市喀喇沁旗锦山镇西沟村,挖药机培训师郝彦猛正在药材地里辅导刚买挖药机的农机手进行实操。
接地气的培训内容、通俗易懂的操作方法,让农机手谢怀东受益匪浅。“今天的培训真是太好了,让我掌握了挖药机技术。”谢怀东说。
这样的培训活动,是赤峰市抓好农牧业增产增效和农牧民增收的生动实践。去年以来,赤峰市农牧局开展农牧业科技“大下乡”“大培训”“大比武”活动,制定《赤峰市农牧局科技大下乡“三年行动计划”(2020-2022年)》。全市上千名农技人员“纵向学习培训,横向比武竞争”,深入生产一线开展科技服务,为全市培养了一支“田秀才”队伍。
赤峰市农牧局局长薛德凯表示:“我们以提升培育质量效能为关键,重点培训从事适度规模经营的农牧民,加快培养懂技术、善经营、会管理的高素质农民,为全市农牧业高质量发展、农村牧区现代化建设提供人才保证和智力支持。”
“点餐式”服务,让农牧民享受“科技实惠”
近几天,阿鲁科尔沁旗农技人员分批分组带领养殖大户,对全旗养殖户进行“点餐式”走访指导。“点餐式”服务利用2020年农牧业科技“大下乡”“大培训”“大比武”遴选出的精品课程及特聘师资,结合讲师团、专家团,根据农牧民需求,开展“一对一”指导服务,为农牧民增收致富提供技术保障。
新民乡新民村农民张义向农技人员介绍了自家羊羔有烂嘴症状,表示特别担心。旗农牧局的农技人员对羊羔进行诊治,给出了综合治养方案,彻底打消了他对口蹄疫的担忧。
把“点餐式”服务直接送给急需帮助的农牧民,是赤峰市农牧局推出的一项新举措,而张义正是其中的受益者。
去年以来,赤峰市农牧局成立科技“大下乡”活动领导小组,选派79名农牧业专家,组建8个科技服务讲师团,开展培训。每位讲师团成员根据自己负责的专业领域,制定培训计划。市局直属单位选派300名农技人员,以站所为单位,结合相关业务工作深入基层,开展技术培训和生产服务。各县(区、旗)选派1500名农技人员,包村联户开展科技服务。
自赤峰市农牧局开展“大下乡”“大培训”“大比武”活动以来,全市2068个行政村农村集体股份(经济)合作社,农牧民合作社、家庭农牧场等新型经营主体分别增加到1.7万个、4000余家。依托12316三农服务热线,去年,全市向农牧民提供政策、技术服务及各类农畜产品市场信息3000多条,并利用农村大喇叭、地方广播电视台站等广泛开展政策及科技知识宣传,覆盖农牧民13万人次。
“我们开展调研,征集农牧民需求,按需精准选派专家服务团队为农牧民解难题。汇聚农牧科技服务、技能培训优势资源,变‘单打独斗’为‘协同作战’,通过‘线上线下’一体联动,送策到户、送技到田,实打实解决农牧民生活生产难题。”薛德凯介绍。
依托合作社,促进农技培训和产业发展双提升
近日,宁城县八里罕镇立志果蔬专业合作社又迎来了一批学员。他们正在参加由市农牧局组织的高素质农民培训班,来这个种植基地参观学习,是他们现场观摩教学的必修课。
自2008年成立至今,十多年时间里,合作社理事长南立志已经将这里打造成国家级示范社。他自己也经常培训指导学员。
“我有7个蔬菜大棚。自从南立志给我进行专门指导后,我已经熟练掌握了棚室蔬菜种植技术。现在,我也是这片儿的技术专家。”八里罕村村民张春颜说。
据了解,仅2021年上半年,立志果蔬专业合作社600个蔬菜大棚,实现产值3200万元。棚室蔬菜已成为当地农牧民增收的产业。
立志果蔬专业合作社是宁城县乡村产业发展的一个缩影。近年来,宁城县深入推进农牧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大力发展“果菜牛”三大产业,全县果树经济林产值7.5亿元,设施蔬菜年产120万吨、产值51亿元,带动从业农牧民人均增收5600元,肉牛存栏45万头,带动从业农牧民人均增收1.15万元。宁城县农牧局副局长付振奎坦言:“宁城县乡村产业发展中,农技培训功不可没。”
“如何多措并举开展农技培训,以振兴乡村产业,是摆在我们面前的一个重要课题。”薛德凯表示,开展“大下乡”“大培训”“大比武”,目的就是聚焦三农领域重点任务,通过开展关键技术创新、生态循环模式创建、典型示范引领、新型经营主体培育,解决农牧民生产技术难题。
去年以来,在“科技人员+涉农企业+合作社或家庭农牧场”的农技推广机制引领下,全市设施农业新增7.25万亩,畜牧业出栏肉牛50.3万头,肉牛品质和数量实现双提升,受培训农牧民收益明显提高。去年,全市销售收入500万元以上的农畜产品加工企业实现销售收入315.2亿元,同比增长4.7%。
如今,赤峰市农技培训的措施已越来越多,路子越走越宽。
培育农村“土专家”,带动更多农牧民致富
从林西县城向东南走58公里,翻过敖包梁,一个小村庄映入眼帘,这便是林西县新城子镇双兴村。村里住着个“能人”,她就是赵丽杰。
2017年,赵丽杰成立荣盛达种植农民专业合作社,并依托合作社开办农村培训班。从以前从种到收全靠牛马和人力,到用小型拖拉机开展耕、种、收3个环节的托管服务,再到现在利用大型农机具开展耕、种、防、收、售全程托管服务,经过4年发展,合作社总结出以行政村土地为生产单元,开展农机作业的服务方式。
同时,合作社与各行政村农业生产知识丰富、农机作业水平较高的农机手签订聘用合同,经专门技术培训后,把他们分派到各行政村负责农机作业服务。“像样的农机手我们已经培养出了近200人,通过他们的培训和带动,又有了上千名合格的农机手。”赵丽杰说。
目前,合作社全程托管服务覆盖2个乡镇15个行政村,总服务面积达13.8万亩,受益农牧民达6300多人。
在宁城县小城子镇宁南村,“90后”张雪松不仅是村党总支书记,还是自治区、市、县三级农牧民教育培训专业教师。
在宁南村田间地头,时常可以见到张雪松的身影。出身农村、上过大学、在大城市打拼过的他深谙农民和农业的不易。张雪松有一套自己的经验:“与农民打交道就要接地气,要贴近他们、融入他们的生活,只有这样才能了解他们的所急、所需、所盼。”
张雪松说到,也做到。这些年来,他常年奔走,一头与市场对接,一头与农户对接,年年参加自治区、市和县农业农村部门组织的技术培训。
“张雪松给我的印象特别深刻,开始参加培训的时候都是坐在最后一排,话也说不利索。看看现在,他已经是我们市里的讲师了,而且能不用讲稿、临场发挥。”宁城县农牧局农民科技教育培训负责人张晓红说。
如今,像赵丽杰、张雪松这样的“土专家”在赤峰市已有50多人。
此外,通过“大比武”活动,赤峰市评选出精品课程86门,涉及农产品品牌创建、垃圾分类方案、农产品电子商务、家庭农场经营与管理、农产品质量安全等内容,为实现按需服务奠定了基础。
“这86门课程不仅仅是一堂课、一次讲授,更是通过‘大比武’的形式,把很多优秀技术作了总结,让它们能够系统地服务农民。”赤峰市农牧局副局长杨薇说。
在“大下乡”“大培训”“大比武”活动中,赤峰市农牧局坚持“请进来”“走出去”相结合,通过外聘专家讲课、外派培训及强化实践锻炼等多种形式,已经建立起一支人才队伍。
农民日报·中国农网记者 李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