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华中农业大学和中国工程科技发展战略吉林研究院在吉林省长春市、白城市举行“农牧结合、修复盐碱地、培肥土壤现场观摩研讨会”。中国工程院院士邓秀新、傅廷栋、李玉、李培武,农业农村部农田建设管理司一级巡视员陈章全等专家学者参会。
我国盐碱地多集中在干旱半干旱、农牧交错区等农业欠发达的区域,由于降水稀少、蒸发强烈导致土壤盐碱化,严重影响农业生产力。傅廷栋院士主持的农业公益性项目“北方一熟区土壤培肥与合理农作制”通过探索耐盐碱油菜作饲料、绿肥,发展种养结合、循环农业修复利用盐碱地技术体系,取得了较大进展。
研讨会上,傅廷栋院士介绍,耐盐碱油菜是修复、利用盐碱地最有利的大田作物,利用北方秋闲地复种饲料(绿肥)油菜,发展潜力很大,具有重要的经济、社会和生态效益。吉林省要实现发展1000万头肉牛的目标,利用盐碱地、秋闲耕地种植饲料油菜是解决青饲料供应的有效途径。
在长春市新湖镇油菜种植场地及青贮现场,新牧科技公司总经理申利介绍,通过与傅廷栋院士科研团队合作,开展了一年两季饲料油菜种植和饲喂种牛试验,种牛精液产量增加22%,精液质量大幅提升,取得了良好的试验效果。
“油菜的作用不可小觑,小的时候可以收菜薹,中间的时候做饲料,熟了就收种子,任何时候都能收。”中国工程院副院长邓秀新在研讨会上表示,北方土地盐碱化、东北黑土地退化、南方土地酸化等“三化”问题影响到中国未来18亿亩耕地的质量,而油菜恰恰是解决土地盐碱化一个生物的解决办法——它既解决了土地盐碱化的问题,投入又比较少。他建议加强对改良后的盐碱地中土壤微生物的研究,提升研究的理论深度。
研讨会后,院士专家们共同为华中农业大学国家油菜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吉林省饲用油菜综合利用示范基地”以及合作创办的“盐碱地生物修复治理合作研究中心”揭牌。华中农大校党委副书记、副校长姚江林表示,将积极听取各位学者、企业家的建议和意见,加大对耐盐碱油菜的研发深度和推广力度,为实现吉林省提出的“发展1000万头牛、保护黑土地和乡村全面振兴”战略目标贡献华中农大的智慧和力量。(刘涛 农民日报·中国农网记者 乐明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