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月11日从河北涿州国家农业科技园获悉,由国家发改委批复、教育部主管、中国农业大学建设的国家作物分子育种创新中心将于今年年底在河北涿州国家农业科技园区开工建设。
我国是世界农业大国,也是世界种子市场大国。种业是保证国家粮食安全和主要农产品有效供给的关键所在,面对日趋加剧的国际竞争压力,我国种业需要新的突破。
近年来,人工智能技术发展突飞猛进,人类社会已经进入智能时代。同时,基因组与生物信息学、物联网与表型组学、机器学习与人工智能技术的多学科交叉融合,诞生了以应用全基因组选择技术为核心的“分子设计育种”新理念。我国玉米育种体系依托国家玉米中心,已基本建成基础创新—应用导向—产业创新为一体的全链条体系,随着人工智能技术的兴起、生命科学技术的成熟,更为中国育种产业带来前所未有的发展机遇。
据了解,基于全基因组选择辅助育种的智能决策技术在国际商业化育种体系中已广泛应用。我国在基础研究方面已经取得了重大进展,同时作为学科前沿,应用基因组选择可以对子代的产量、熟期、抗性、品质等表型,以及配合力、杂种优势模式等指标进行预测,从而辅助育种家精准筛选优良亲本与制定组配方案,实现有效缩短育种周期、提高育种效率、降低育种成本。建立适合我国育种模式与国情的基因组选择技术体系,是当前提升我国种业科技竞争力所面临的巨大挑战之一。
有专家预测,未来五年内,玉米育种模式的变革将聚焦于基因组选择与生物信息学、基因编辑与合成生物学、人工智能与机器学习等多学科交叉整合,建立具有革命性创新的分子设计育种模式,最终推动我国玉米育种体系快速迈入以“分子设计育种”为核心的“育种 4.0”时代。未来育种模式将是实现机器辅助人工的智能、高效、定向的新品种精准培育,极大地缩短育种周期、降低育种成本,甚至快速驯化出崭新的农作物品种服务于人类社会经济发展,也是未来农业强国核心竞争力的集中体现。
在该项目中,中国农大国家作物分子育种创新中心作为种业创新发展的主要载体,将通过打造种业支撑关键技术创新平台、高水平国家农作物新品种区试平台、国际一流的分子设计育种平台、育种前沿科技创新平台、育种大数据与智能决策平台、国家转基因生物安全评估研究与科普平台六大平台,重点针对我国种业科技创新存在的问题,按照“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发展理念,以京津冀为核心,主要针对玉米、小麦、棉花三大作物,兼顾旱地作物和蔬菜,构建国家级农作物育种创新基地,形成从基础研究、应用研究到应用推广的种业全产业链创新体系;抓住目前国际种业科技创新的关键前沿科技问题,开展转基因生物安全评估、种子关键技术创新以及植物表型组学的研究与开发,进一步推进我国种业体制深化改革和提升种业科技创新能力,获得一批国际公认的、具有重大科学价值的原创性基础研究成果和应用技术突破,大幅度提高作物育种效率,促进我国种业健康发展和保障国家粮食安全。
该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已于2020年11月获教育部批复,项目总投资32924.39万元,项目总建筑面积35000 平方米,将于2023 年建成。(高长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