疫情防控常态化,农村迎来旅游发展新机会。相比出境游、跨城游,近郊乡村旅游更能实现“说走就走”的自由。农村的环境越来越美,农民的腰包越来越富,不仅留住了人才、创造了财富,更留住了人心、凝聚了乡愁。
秋风送爽,瓜果飘香。在北京市丰台区王佐镇佃起村,一幅幅乡村振兴的蓝图徐徐展开,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日渐深入人心。
生态美,稻花香里说丰年
荒地变身高标准农田,再现“京西小江南”的田园风貌,妙笔生花的“稻田画”,吸引众多网友前来“打卡”。
佃起村党总支书记刘星告诉记者,当地种植水稻的历史可以追溯到清代,“京西福地孕育优质大米,历来都是皇家贡品”。随着工业发展、城市化的扩张,农耕环境恶化,水稻种植“断更”了40多年。
2019年,在农业专家的指导下,佃起村整合荒废的1000亩集体土地,打造现代农业田园旅游观光综合体。其中,恢复水稻种植就是备受期待的“重头戏”。2020年,佃起村“小试牛刀”,开辟60亩水稻试验田,收获4万多斤大米,“除去给每位村民分发了两斤,剩下的供不应求,全部销售一空”。说起去年的成绩,刘星笑容满面,谈到今年的收成,他依旧信心十足,“水稻预计产量不低于10万斤,我们的蔬菜水果也会更受欢迎!”说话间,前来购买玉米、葡萄的顾客络绎不绝,苦瓜、黄瓜等先后卖断货,他们就去菜地里自选自摘。刘星告诉记者,疫情期间,园区不定期低价向村民供应新鲜蔬菜水果,打造农产品品牌超市之后,本地居民也成了最忠实的消费者。
眼下正是观赏“稻田画”的最佳时期,摄影发烧友远道而来,纷纷用快门定格美丽乡村。饱满的稻穗随风摇曳,水波粼粼、白云悠悠,在生机盎然的绿意之下,还藏着不少现代农业的“玄机”。“今年,我们把水稻种植面积翻了一番,还在稻田里养了鱼、虾、螃蟹,打造稻渔综合种养基地。”尽管前期投入养殖的鱼、虾、螃蟹尚未取得经济上的效益,但却在生态环保领域收获颇丰。上百只白鹭、成群结队的野鸭自发而来,齐聚佃起村谱写大自然的田园牧歌。站在12米高的观景台上,近处的田园风光与远处的都市大厦完美交融,画面毫无违和感。
晴空万里的岁月静好,不足以让佃起村的人们贪享短暂的安逸。由于地势低洼,这座位于永定河西的村庄,每逢雨季就面临洪涝灾害,雨天一身泥,出门沼泽地。经常有水牛陷在泥潭里出不来,全村的劳动力就一起去拉牛。对于这一点,村里的老人至今印象深刻。
佃起村村民尝试“逆天改命”,修建竹筒水库拦洪蓄水。近年来,北京市兴修水利,聘请专业团队为当地打造现代化积雨工程,确保水稻田恢复蓄水的同时,减少了洪涝灾害的风险。通过人工过滤系统巧收“天上水”,实现稻田、菜园、公园、池塘循环利用的节水模式,满足了田地灌溉、鱼虾养殖等现代化农业系统的用水需求。
产业兴,农耕文化蕴风情
在佃起村,随着动植物、农作物乐园蓬勃扩张,亲子郊游也在这个暑假激情开展。池塘戏水、溪边垂钓、田埂捕鱼、菜园采摘……丰富多彩的田园生活,让很多陪同孩子前来的家长忍不住感慨:“仿佛‘80后’‘90后’的童年回来了!”
今年53岁的于瑞东是土生土长的佃起村人,加入农庄成为技术员之前,他长期在本村经营种子店。“我从小就对农业特别感兴趣,头些年顾客越来越少,开店开得快心灰意冷了。来到农庄后,一下子又激发了我的工作热情,每天都干劲十足!”目前,于瑞东主要负责园区的“一分地”农事体验文化园项目,为业主“云种菜”提供技术指导,他说:“这不仅是个人的事业乐园,也是全体业主的精神沃土。”
务农数十年,于瑞东亲历农业生产翻天覆地的变化。“就拿播种来说,现在我用播种机一个人一天就能轻松搞定15亩地,以前全家累趴下都完不成这个任务量。”在他看来,机械化设备、高科技手段推动农业生产迭代更新,但却丝毫不会减损农耕文化的原汁原味,“来到这里的大人和孩子,都会忍不住想要亲手尝试播种、采摘,很多家长也非常支持孩子来体验耕耘劳作的辛苦,教他们认识五谷杂粮,还有学校组团来开展教育活动,我觉得这也是农耕文化的一种传承吧”。
烈日当头,采访结束后于瑞东立马就戴上草帽走进菜园子,面朝黄土背朝天,忙得不亦乐乎,同事们看着都笑了,“于师傅一来就往地里钻,是个坐不住办公室的技术员,经常都是微信步数排行榜的第一名”。两年多来,跟于瑞东一样实现在“家门口”就业的本地人才已经有70多位,其中主要为年龄在50岁左右的。他们不仅有农业耕作的丰富经验,对于脚下的土地更有一份深沉的爱。
现在,园区内20多个温室大棚正在加紧施工中。作为北京市重点推进的休闲农业智能化提升示范推广项目,正式落地后还将为周边村民提供数十个就业岗位,让村民跟上现代农业转型的步伐,学到技术、赚到工资、过好日子。“这个园子做好之后,全部营收都将用于村民福利!”佃起村党总支书记刘星说。
佃起村由佃起、南岗洼和水牛坊三个自然村组成,建村时间不算久远,但却拥有南岗洼桥、观音禅寺、关帝庙等三大古迹,历史底蕴深厚,文化旅游资源丰富。此外,民宿、马场、公园等游乐项目也即将落成,丰富乡村旅游新业态,当地还先后成功举办了开镰节、插秧节、丰收节等农事活动,融入民俗风情,充分发掘文化基因,绘就乡村振兴的宏伟蓝图。
(《人民周刊》2021年第16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