活跃在花吉大舞台上的义演队。
在这里,有一年二茬的千亩葵园风光,村民住在“白墙黛瓦、飞檐套窗、竹篱花香”的小区,周三有电影场、周六有文艺场,漫步文化长廊,静坐农家书屋,琴棋书画、淮腔淮调、广场舞、文艺秀,无不彰显着这里浓郁、活跃的群众文化氛围。用村民吴金华的话说:“我们不仅住进了楼房别墅,每天的文化生活还这么丰富多彩,真是神仙过的日子啊!”
这里就是江苏省盐城市盐都区盐渎街道花吉村,村里的文化大院在前不久江苏省公布的第一批“最美公共文化空间”中名列榜单。
文化大院是农村提供公共文化服务的主要场所,办好它是对村民共享文化发展成果的基本保障。花吉文化大院通过常态化开展文化惠民活动,打造“周三电影周六文艺场”的特色文化品牌,已成为远近闻名的乡村文旅高地建设样板。
义演30余载
本土文艺团队群众欢迎
8月21日上午8时许,在花吉文化大院内,如约传出锣鼓声、音乐声、村民们的说笑声,“锦绣夕阳”民间文艺宣传队正在举办“周六文艺场”演出。在欢快的音乐声中,一位身着正装、佩戴党徽的七旬男子走到舞台中央,用洪亮有力的声音说道:“各位村民朋友们,大家上午好!今天是‘周六文艺场’演出的日子,我们精心准备了一台好看的文艺节目奉献给大家,希望你们能够喜欢。”话音刚落,场上响起了一阵热烈的鼓掌声。
这名乡村主持人名叫李国锦,是花吉村“锦绣夕阳”民间文艺宣传队的负责人。锦绣夕阳民间文艺宣传队组建于1989年,有队员22人。30多年来,他们坚持务农、演出两不误,开展志愿服务活动,常年活跃在乡村。
在近2个小时的演出中,锦绣夕阳民间文艺宣传队表演了舞蹈《欢聚一堂》《喜乐年华》《拔根芦柴花》、女生独唱《越来越好》、三人花鼓《如今乡村赛天堂》、小品《父子请客》《斗驴》、淮剧《金殿认子》、表演唱《移风易俗倡文明》、京剧《打虎上山》、现代淮剧《买车》以及《龙船调》等十四五个节目,演员们精彩的表演,让爷爷奶奶们笑得合不拢嘴,不时传出阵阵掌声。老戏迷王金才一连三天看了6场演出,非常过瘾,他说:“一桌酒席可以不参加,戏不能不看啊。”
“通过创作、编排红色故事,身边先进典型,现代小戏小品等文艺节目,讴歌我们的党,赞美今天的幸福生活。”李国锦介绍说,“我们表演的快板《打好疫情防控阻击战》,观众反响特别强烈,都说演得好,有影响力。还有一些古装淮剧和现代小淮剧,反映食品安全、非法集资、赌博害人害己的小品,关于环境整治、邻里友善、孝老爱亲主题的快板……这些节目都特别贴近村民的日常生活,群众喜闻乐见,反响也很好。”
这些年来,锦绣夕阳民间文艺宣传队每周一场的文艺演出,除疫情防控期间在线上展示外,其余时间演出活动均在线下进行。他们通过自排自演,邀请专业剧团参演,与跨市、跨区剧团联演的形式,不断创新载体,确保演出场场有新面孔,节目不同样、接地气、有新意,很受群众的喜欢。
筑巢引凤
优质文化内容竞相登场
不久前的一天上午,花吉文化大院内传出热闹的锣鼓声,盐都区楼王镇、大纵湖镇的文化中心主任带着文艺团队在此井然有序地进行着一台“有事好商量”专题演出,表演唱《有事好商量》、非遗项目三人花鼓《花吉协商议事就是好》等节目,获得台下500多名观众的普遍叫好。
阵阵铿锵锣鼓将台下观众带入一个戏曲的世界,村民们围坐一圈聚精会神地看戏,熟悉的淮剧角色一一登场,观众的表情随着剧情的跌宕起伏而变化,与戏里的角色共尝喜怒哀乐……每年,盐都区淮剧艺术团团长许如铨都会带领团员如约到花吉大舞台为村民们带来一场又一场专业的淮剧演出。
盐渎街道冈中影剧院章小宏、陈正怀两个放映员在完成10个村居、2所学校放映任务的同时,义务做起了花吉文化大院周三电影场的放映工作,不论刮风下雨还是冰天雪地,从未间断过。
如今,除本村的锦绣夕阳民间文艺宣传队常规演出外,花吉文化大院还“筑巢引凤”,搭建起了一个全省范围内,业余、专业剧团竞相在此登台献艺的舞台。省、市淮剧团、歌舞团、文化馆、群艺馆以及周边的民间文艺团队争相到花吉文化大院进行义务演出,他们编排的文艺节目既丰富多彩,又高质量高水平。这个搭在村头家门口的舞台,最大程度上丰富了村民的文化生活。
高水准高质量的文化内容还吸引了许多周边乡镇的群众赶来一饱眼福。“党的政策好啊,不仅改善了我们的住房条件,还送来电影和文艺表演,真是想也想不到。”刚搬进农村新型社区的王金来老人行动不便,但每周三周六,老伴都用轮椅推着他来花吉看电影看节目。
“我们文化大院周三电影周六文艺场雷打不动,每年都有120场次左右的电影和文艺演出哩,2020年共放映电影50场次,文艺演出65场次。”花吉村党总支书记吴晓华介绍说。
文化惠民
厚植文旅高地
花吉村文化惠民工作室里,盐城市级非遗项目剪纸传承人王柏林、市级非遗项目面塑盐都区代表性传承人许根洋正在专心致志地展示他们的技艺,他们创作的精美作品让在场群众惊叹不已……
王柏林酷爱画、剪、刻、雕、扎等多种工艺,特别是近十年来创作的剪纸作品,在传统的技法上有了新的突破,如布剪、纸剪、塑剪、套色剪、渲染等技法都颇有自己的特色;许根洋通过自己长期摸索,创作的面塑作品不霉、不裂、不变形、不褪色,深受消费者喜爱。
如今,江苏省、市级非遗项目剪纸、捏面塑、老虎鞋等代表性传承人已经常态化在花吉文化惠民工作室创作作品,传授技艺。去年以来,传承人先后在花吉开展了150多场创作展示,受到一致好评。
优秀民间传统文化的进入,不仅让民间艺人有了更广阔的展示舞台,也让花吉村的文化惠民内容有了更深厚的文化内涵。
三年前,盐渎街道在打造花吉新型农村示范社区过程中,出资兴办了花吉文化大院、文化大舞台、文化惠民工作室,采购了二胡、笛子、服装道具等,各类文体器材应有尽有。随着这几年的不断建设,花吉村文化基础设施不断完善,文化活动更加丰富多彩,文化惠民品牌越来越响亮,实现了“创新与发展同步,成果与惠民共享”的目标。
目前花吉村文化大院室内面积达2000平方米,室外文化广场(含百姓大舞台)面积达1500平方米,集农家书屋、电子阅览室、多功能室、影视室、中老年活动室、妇女儿童活动室、棋牌室、志愿者工作站、四点半课堂等15个功能室于一体,对群众免费开放,满足村民精神文化生活需求。
村里的老党员王正加没有其他爱好,专爱泡文化大院里的书吧,是农家书屋的常客。他不是看实用技术书籍,就是上网查技术资料,还用学来的知识指导村民发展高效农业,深受村民欢迎。
“文化惠民只有起点,没有终点。我们的文化大院建设目标就是要让每个村民享受文化发展的成果。”吴晓华说。
尹志慧 刘丛华 农民日报·中国农网记者 周涵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