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吃”掉秸秆、垃圾、粪污等农业废弃物,“吐”出绿色生态新能源。随着乡村振兴战略的深入实施,农村能源主动融入现代农业发展、美丽乡村建设和生态环境保护治理中,为推进生态文明建设做出新贡献。
有统计显示,我国农业农村温室气体综合排放量占全国排放总量的15%左右,实现农业农村低碳发展,推动农村能源低碳转型,对于落实我国“双碳”目标意义重大。农村能源低碳转型应该怎么“转”?在8月23日至29日的全国节能宣传周期间,这一话题引发专家热议。
可再生能源迎来发展机遇
“全国碳达峰、碳中和最大的难点在化石能源,农业农村减排固碳很大的潜力在可再生能源。”农业农村部科技教育司副司长李波说。
农村能源是农业农村领域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农业生产和居民日常生活的重要能源保障,其绿色低碳发展主要依托能源效率提升与低碳能源替代两个路径,需要从供给侧和用户侧两个角度去落实实施。近年来,在各级农业农村部门和社会大众的共同努力和参与下,农村可再生能源建设取得了一定成效。各地发挥可再生能源在解决农村地区清洁用气、供暖、用电等方面的多种功能,大力推进沼气生物天然气、秸秆清洁供暖供热、热解燃气、炭基功能性材料等高值化产品的规模化应用,把可再生能源产业培育成农村产业升级新的经济增长点。
实现“双碳”目标是一场广泛而深刻的社会系统性变革,将给我国的生产方式、生活方式和能源结构带来重大变化,为我国农村地区的能源发展带来新的发展机遇。中国能源研究会能源与环境专业委员会秘书长王卫权表示,在农村地区发展可再生能源,可以实现多赢:一是为我国农村地区提供清洁能源,实现能源的清洁化;二是减少农村地区的温室气体排放,实现农村地区低碳化发展;三是促进就业为农民增加收入,为共同富裕和美丽乡村做出贡献。
当前农村进入了建设美丽乡村、实施乡村振兴的新时代,农村能源建设肩负的任务已不只是单一的农村用能问题,而是在发展绿色循环农业、综合利用农作物废弃物、减少农业面源污染、保护农村生态环境等方面担负了更多的责任和使命。
打造农村能源互联互济生态圈
我国农村不同地区气候条件、能源资源禀赋、能源供应和消费现状、经济社会发展水平等情况不同,生活习惯和住宅类型不尽相同。如何根据当地资源条件和生活习惯,因地制宜推广应用不同的能源技术,是农村能源转型发展的关键。
从节能降碳这个角度,现在农村有一部分还在用散煤取暖,发展一些洁净的新能源替代散煤正当时,要用现代化的手段把生物质能利用起来。例如,要充分发挥沼气在农村改厕、生活垃圾处理、污水治理方面的重要功能,盘活改造现有户用沼气设施和中小型沼气工程,推动解决城乡环境卫生问题,为农村居民炊事和北方冬季清洁取暖提供绿色燃气,为农业农村减排做出贡献。
太阳能是可再生能源,取之不尽用之不竭,一次投入和设备后期维护费用以外,后期能源的使用是免费的。当前新农村建设中采用“太阳能+”方式,协同光伏、空气能、生物质能、跨季节储能等清洁能源,协同电能及天然气,形成清洁能源多能互补联供系统,可以实现冬季采暖、夏季制冷、全年供应热水和电力。
农业农村部农业生态与资源保护总站研究员王久臣认为,用双碳战略思想、现代能源技术,引领零碳村镇建设,通过采用先进的节能、储能技术和能源综合管理模式,实现区域绿色能源的充分可持续供给,达成区域内碳的零排放目标。同时要应用大数据、云计算、物联网等技术,建立区域能源综合控制中心和服务平台,横向实现“电、热、冷、气、水”能源多品种之间和纵向实现“源、网、荷、储”能源多供给环节之间的协同以及能源生产与消费之间的互动。从而实现多种能源互联互济、源网荷储深度融合,实现清洁低碳、安全可靠、智慧灵活、经济高效的目标。
为促进农业农村生产生活节能降碳,中国农村能源行业协会还计划于明年3月在天津召开以“农村能源新生态 低碳发展新格局”为主题的中国农村能源低碳发展大会,聚焦农业农村生产生活节能降碳和农村能源开发利用,荟萃各方人士,围绕农村能源体系建设与乡村振兴融合发展进行研讨交流,为实现农村能源低碳发展建言献策,为助力农村实现双碳目标贡献智慧。
生物质能有望成为碳中和利器
目前,生物质能在我国可再生能源消费总量中占比不到10%。当前的“小产业”若政策得当,方向正确,未来则是可再生能源领域的“巨人”。每年若对城乡各类有机废弃物进行无害化、减量化和资源化利用,将对我国环境、能源和粮食安全发挥巨大作用。
“农村能源低碳转型要结合农村自身特点,充分利用农村丰富的可再生能源,关键是要做好生物质能源化的清洁利用,要找到可实现低碳、高效燃烧以及清洁排放的生物质技术和商业模式,从而推动农村能源系统从高碳向低碳转变。”中国社会科学院工业经济研究所能源经济室主任朱彤说。
生物质能集化学态能、作为燃料的可再生能源、能够取代化石能源的可再生能源于一体。兼具绿色、低碳、清洁、可再生等特点,在广大农村地区具有分布广、供应稳定的优势,既能让农村垃圾变废为宝,又能节能降碳,综合效益显著。以沼气应用为例,农业农村部农业生态与资源保护总站首席专家李景明算了一笔账:我国畜禽粪污每年产生量大约30亿吨,农作物秸秆则为8亿多吨,按照原料可获得性和用途可行性研究与分析,畜禽粪污的80%和农作物秸秆的25%可用来作为沼气厌氧消化原料,每年可产生沼气的潜力约1500亿立方米,可替代1.1亿吨标煤的化石能源;可实现温室气体减排近3亿吨二氧化碳当量。
近年来,北方农村地区生物质清洁取暖大有可为。我国目前生物质清洁供暖已经初见成效,形成了秸秆打捆直燃集中供暖供热、生物质成型燃料+专用锅炉集中供暖供热、生物质成型燃料+清洁炉具分散炊事取暖三种主要模式的清洁供暖路径,并在黑龙江、吉林、辽宁、山东、河北等地进行了大规模推广。据检测,生物质集中供热工程环保监测指标低于《锅炉大气污染物排放标准》(GB13271-2014)。与燃煤相比,二氧化硫排放减少90%以上,二氧化碳实现了零排放。生物质供暖运行成本低于电采暖与天然气采暖。
在全球碳中和大背景下,在农村地区推广生物质清洁供暖,预期减排十分显著,并且拥有较强的经济适应性,有助于推动我国农村地区节能减排与碳中和目标的实现。
农民日报·中国农网记者 孙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