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黄浦区定制的1万套笔筒,目前已经交付1000套。其余的,我们会尽快交付。”近日,山东省聊城市东昌澄泥技艺传承人郭太星谈及近期的生意,一脸兴奋。“澄浆玉泥润如玉,出自古城东昌西”,“一把土”因为一项技艺的“加持”,变成了人见人爱的艺术品。如今,这些艺术品借着时代的东风,走出聊城甚至走出国门,把聊城民间艺术的魅力展现在世人面前。
东昌澄泥的成功,是聊城众多民间艺术瑰宝传承与发展历程的缩影。聊城历史悠久、文化灿烂、民间艺术资源丰富。其中,以东昌府区道口铺街道较为典型。东昌澄泥、东昌毛笔、铜铸雕刻、木版年画、柴烧陶器——整个街道,民间艺术传习基地就有5处。多年来,道口铺街道立足文化底蕴和资源优势,全力打好文化特色牌,积极探索以民间艺术助推乡村振兴,其“乡村振兴+民间艺术”的样本价值日益显现。
一项统计显示,目前在道口铺街道高马村铜雕产品生产基地、郭庄村澄泥砚加工产业基地、张堤口村东昌毛笔产业基地、道口铺村木版年画特色村和安庄村柴烧陶器产业基地,文化产业电商平台达8个,年成交额达400万元。当地通过打造道口铺美食文化一条街,年收入达5000万元。可以说,传统技艺在传承中延续、在发展中创新,道口铺街道演绎了由“传承”到“致富”的转变。
今年“五一”假期,在孔繁森同志纪念馆广场举办的聊城市民间艺术展中,铝编、绳编、草柳编、玉米皮编等工艺品吸引了不少游客的目光。这些工艺品的编织者都是农民,他们经过培训,很快掌握技艺,并经村干部帮助销售产品,实现了在家门口致富。
用民间技艺帮农民致富,是聊城市文联多年来推行的一项重要举措。在聊城市文联和聊城市民协支持下,聊城市民协副主席、东昌府区民协主席梁平等对繁森新村的妇女进行铝编、绳编、草柳编、玉米皮编免费培训。在培训之余,他们还收购村民手中的编织产品,帮其进行销售。
“村民编织的工艺品搬到展会上展示后,很受欢迎。可以说,民间艺术在推动乡村振兴方面,效果初步显现。”聊城市委宣传部副部长、市文联主席赵昌军说。
近年来,聊城市文联加强民间文艺队伍建设,对20名在民间艺术领域作出突出贡献的民间艺术大师、民间文艺杰出传承人进行表彰;先后举办两届山东省民间艺术博览会,充分展现聊城民间艺术魅力……这些措施,都为民间艺术的繁荣发展扩展了空间,也使民间文艺在乡村振兴中绽放异彩。
据介绍,下一步,聊城市文联将在力量整合、品牌打造上下功夫,使那些传承久远的民间艺术瑰宝走出“深闺”,与乡村旅游、文化产业相互融合,更好地发挥民间文艺教育、审美、旅游功能,在“为民、惠民、乐民”中推动乡村振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