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贵州省贵阳市乌当区的东风镇工业园区,正在开发的楼盘整齐分布在道路两旁,易地扶贫搬迁安置小区云锦尚城便是其中一个。
傍晚,走进云锦尚城的文化长廊,社区居民有的在小径上漫步,有的席地而坐,纳凉聊天;嬉笑打闹声不时入耳,是刚从“六点半课堂”放学的孩童。楼宇间干净整洁,老人坐在路边和小孙子“耍”得开心,一楼阳台上的花开得正好。简直很难想象,三年前,花坛种菜、阳台养鸡、走错家门,都曾在这里上演。
如今的云锦尚城秩序井然、干净整洁。在云锦尚城社区党支部的精细治理下,搬迁过来的281户1072人,已实现村民到市民的身份认同和社会融合。
以心换心,大家有困难就找我们
——换位思考,先解决生活习惯问题
居民刚搬迁来时是什么样子?
“老老少少都是长头发,背篓里装着活蹦乱跳的鸡鸭。搬进来的第一周,小区花坛里种满了小葱、花椒苗和一些蔬菜,电瓶车到处拉线充电……”徐务琴回忆起来说。村民们来到这里,生活半径变小了,邻里间时常发生矛盾,甚至有精神病患者提着刀就出门。
由于对城市基础设施缺乏体验,“5栋一楼的化粪池前后清理了15次,最初以为建设不达标,后来入户才发现,抹布、塑料袋,凡是能扔进下水道的东西,他们都一起倒进厕所,小区也是垃圾遍地,不少居民心心念念想搬回原来的村子。”社区工作人员张竹回忆道。
能不能管理好这个易地扶贫搬迁小区,让大家生活舒心?是压在社区党支部成员心中的担子。
“我们以心换心,先从帮助他们解决生活上的困难入手,再谈社区治理。”社区书记唐文英说。社区党支部分头行动,设立群众接待窗口,落实台账管理,架起干群“连心桥”。
“头发长的我们主动带去理发,垃圾乱倒的我们把自己家里的滤网拿来分发给大家,养鸡种花的我们就多次上门劝说。”社区工作人员欧阳梦梅说。同时,社区党支部还在公示栏开设了“不文明行为曝光栏”“社区好人榜”,在社区形成学好人、当好人的积极氛围。
那段时间,社区工作人员穿梭在楼栋间。“这家的叔叔是聋人,敲门要大声点”“5栋101户的儿子在维和部队当兵,只有一个高龄老人在家,每天大家都去敲门看一看”……通过一来二去的关怀和叮嘱,社区党支部与群众间建立起互相信赖的沟通机制,小区环境也变得干净整洁。通过协商电网公司,在地下车库安装15个电动车充电接口,彻底解决乱拉电线的安全隐患,花坛的植物渐渐发芽,夏天到来的时候,楼宇间郁郁葱葱,稳得住的搬迁生活才刚刚开始。
全面覆盖,不落一户的精细化管理
——党建引领,保证每家每户都有联络员
理顺基本生活习惯后,如何做到居民自治,是第二件重点着手的事。
通过建立台账,社区党支部、网格党小组“一人一栋”细化管理楼栋单元。由于易地扶贫搬迁群体的异质性,目前云锦尚城居住的居民中残障群体不少,部分家庭有两名残障成员。“光靠上墙的制度是管理不好他们生活的,必须靠‘一人一户’的精细化管理,才能保证他们的基本生活要求。”唐文英坚定地说。对于特殊情况的独居高龄老人,居委会采取一早一晚“两慰问”,保证第一时间掌握老人出现的异常情况。
在云锦尚城的社区治理实践中,管理要像做针线活一样,往居民生活的方方面面做细做深做密,同时,更要立足居民需求,引导居民以“主人翁”角色,自觉参与到社区建设和治理中。
在发展楼栋长期间,4栋的俞丹大学毕业后辗转于汽车销售和文职岗位,每次邻居有需求,俞丹都积极帮忙联络解决,通过一段时间了解,党支部鼓励俞丹到社区实习帮忙,就在家门口上班。“一开始是出于热心帮助隔壁邻居,实习一段时间后,发现可以做的事情还有很多”,组织好孩子们进兴趣课堂后,俞丹告诉记者。目前俞丹主要对接妇联、工会、计生的工作。徐务琴说:“年轻人很积极,也很有想法,作为这个社区真正的主人,她比我们更希望这个社区好。”
儿童的社会融合,是我们一直的工作重心
——帮联机制,促进迁移儿童的社会融合
来到新的环境,学校以外的儿童教育如何开展?
社区255个孩子中半数以上是留守儿童,每天放学回家后,孩子们的安全、教育和兴趣发展,成了社区党支部最担心却又最棘手的问题。经过讨论,决定根据随“事”随“教”,首先从身边课堂开展“儿童性教育”,作为两个女孩的母亲,徐务琴自己先站上了这堂性教育课的讲台。现在每次孩子们看见她都亲切地喊她“徐婆婆”。
每天下午六点,舞蹈班和拼音班准时开课。在小区里一言不发的安静孩子,却在街舞课上跳得很嗨,“六步”“三点”“托马斯”做一样像一样;拼音不好的孩子,每天放学后都会把作业带到图书室跟老师练习发音;女孩子们跳起舞来有模有样,节奏感十足。四年级的程雨晴在学完“小酒馆”的舞蹈后,今年六一儿童节和同学一起参加了学校的文艺汇演,活动当天爸爸特地请假去看女儿表演。
“很多孩子特别聪明,接触完你会发现,迁移儿童其实比成人更能适应迁入地主流文化。”一心公益机构的负责人告诉我们。
经过几番摸索,云锦尚城社区构建“党委帮支部、支部帮楼栋、干部帮群众”的帮联机制。引进专业社工机构2个,执业律师、心理咨询师、执业医师等专业工作人员5人,推进社区、社会组织、社会工作者的“三社联动”。充分整合辖区党建和社会资源,推出“爱心陪伴”“新潮小课堂”“儿童性教育”等结合实际需求的儿童教育服务项目。
除此之外,社区将继续联合共青团、妇联、工会的力量,引导父母注重家庭教育,鼓励他们更多地关心子女的成长,并通过多种方式促进教育观念与教育方法的转变,使迁移儿童家长能够以正确的方式来引导与教育子女。
“习婆婆,我进来喝水哦”,刚放学的杨琳娜路过居委会办公室,直接进来喝杯水再背着书包去“六点小课堂”写作业。从差序格局的地缘社会,到依托基层党建引领,构建新型城市化熟人社区,云锦尚城立足3年的实践,继续下足“绣花”功夫,写好易地扶贫搬迁社区的家园故事。
龚晓艳 农民日报·中国农网记者 刘久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