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陕西省宝鸡市凤翔区陈村镇槐北村,有一位女大学生“猪倌”张凌云,现任宝鸡神农农业科技有限公司总经理、槐北村党支部书记。她一次又一次披荆斩棘,经管着1万多头猪走出了自己的创业之路和扶贫之路。
2011年,24岁的张凌云大学毕业后毅然决定返乡养猪。返乡后,村民议论纷纷,让她心里一度也对自己的选择打上了问号。父母听到这些议论,也指责她“不孝顺”“书白念了”,甚至在家里为她而吵架、拌嘴,她父亲甚至因此一个月都不曾和她说一句话。
想到姐弟的求学路,父母就是依靠养猪赚钱才供她们上学的,从养猪上她看到过希望。就这样大学生变成了“猪倌”,她白天一心扑在养猪上,晚上一边学习养猪技术,总结失败教训,一边读些她喜欢的党史书籍、红色故事、伟人传记等,给自己打气鼓劲。
2013年起,她相继建起年出栏1万头的生猪养殖基地,年产万吨的有机肥加工厂,208亩设施蔬菜基地和700立方米的大型沼气池,形成“菜-饲-畜-沼-肥”五位一体生态循环农业,养殖效益连年攀升,这些都让她看到了实现自己“猪倌梦”的曙光,印证了当初的选择没有错。
2017年11月,她走出国门,远赴美国交流学习农业生产和发展经验。各种培训和外出学习让她开阔了眼界,学到了新的知识和技能。
创业者的道路总是坎坷不平的。2020年上半年,新冠肺炎疫情肆虐,湖北、四川、内蒙古、甘肃等地又相继暴发非洲猪瘟,她的养猪基地几万头的生猪每天都会大量的死亡,猪仔的死亡率逐日上升,一层黑云又沉沉地笼罩在这个年轻的“猪倌”身上。
面对新挑战,她立刻调整思绪,根据实际情况制定防疫计划。她每天一早就穿着工作服,带领工人走进猪圈看情况、找问题,一干就是一整天。养殖户王志勤看在眼里,记在心头,为之感动,他给乡亲们说:“这个女娃不简单,猪圈里又脏又臭,可她天天待在这里,没有一句怨言,连眉头都不皱一下!跟着她干一定没问题,她一定会带领我们走出困境的。”
连续一个多月和工人们没黑没夜地在猪圈蹲守,观察记录猪瘟防疫各种数据,终于让她在实践中找到了第一手有效防疫的新办法,猪场猪瘟的感染率又出现了大逆转,从开始的逐日上升变为逐日下降,直至消除。
张凌云回忆说:“猪瘟爆发时,每次看到村民和工人们那种无助的眼神时,我真要崩溃了,甚至一个人晚上抹眼泪,感到做什么总是这么难,总是有太多的心酸无法说。在我孤独无助,滋生绝望时,总是那些老一辈的革命先辈、共产党人给予我冲破黑暗的力量,这种力量摸不着,看不见,可我每每总能感受到它伟大的力量。”
张凌云获得了一点成功,也不忘将乡亲们的疾苦时时记在心头。2015年,“精准扶贫”的号角响彻三秦大地,她积极参与、主动作为,帮助镇村开展扶贫攻坚工作,以实际行动回报家乡、回报乡亲。
“吃水不忘挖井人,共产党员就是要为群众服务,我自小就像个男孩子,不服输,我喜欢看党史,喜欢那种砥砺前行的拼搏,这种革命精神和力量已经在我心中生根发芽,已成为我走下去,拼下去的动力之源。”张凌云如是说,“遇到养殖环保瓶颈,发展受阻时,政府通过项目补助80万元,助我渡过难关,我更应该为群众多做实事。”
62岁的杜大爷是槐北村的低保户,老伴双腿患有严重风湿病,儿子常年患病,老杜前些年打工,操作机器时不慎将右手三根指头轧断,肢体四级残疾,一家人没有固定收入,生活举步维艰。”张凌云看到老杜的情况后,动员他来养猪场上班,每个月工资2000元,让老杜全家一下子看到了生活的希望。在脱贫攻坚中,她带领企业充分发挥“龙头企业+基地+贫困户”模式的示范引领作用,辐射带动287户农户发展生猪养殖产业。目前,她的公司和养殖基地共安置长期就业困难户18人,提供灵活就业岗位16个,通过安置就业这一项措施,几年来已带动全村10户贫困户稳定脱贫。
这几年,张凌云不仅关注贫困户经济上的困难,也投入很多精力关注精神“贫困”的问题。她积极帮助村上举办迎新春联欢会和广场舞大赛,宣传政策、凝聚人心,动员全村群众和各界人士积极参与槐北村扶贫攻坚工作。她坚持扶贫与扶志、扶智相结合,每年都组织几场生猪养殖、蔬菜种植技术培训,邀请市县专家教授、技术骨干为大家进行专业辅导和技术指导,累计受益群众已超过千人。
2020年,槐北村“三委”换届时,她被村民一致推荐当选为村党支部书记,相信在她带领下村民会走得更稳,走得更远。
作为一名80后的返乡创业青年,张凌云没有留恋都市的繁华,毅然投身农村这片生她养她的故土10年,用她的才能和热情带领家乡的父老乡亲走出了一条勤劳致富的康庄大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