阳春三月,遂宁市船山区龙凤镇棕树村,天空湛蓝如洗,田野充满希望。
3月23日,吃过早饭,72岁的何艳珍老人扛着锄头,径直走进村上的蔬菜大棚基地。大棚内,辣椒苗长势喜人。
“这要感谢陈书记,让我这样70多岁的老年人,还可以不出村就能挣到钱!”何艳珍感慨地说道。
何艳珍老人口中的“陈书记”是村支部书记陈建,她工作的蔬菜大棚基地就是陈建成立的棕陈家庭农场。目前,全村有30余名村民在基地务工,其中困难户25名,促进年人均增收3000余元。
然而,村民口中称赞的“陈书记”,还有一段不平凡的创业经历:陈建曾经是一名建档立卡贫困户,在脱贫攻坚政策的带动下,他吃苦耐劳、踏实肯干,不仅成功脱贫,成为村民致富学习的好榜样,还成为村里的党支部书记,带领村民同致富。
创业失败成“贫困户”
1998年,16岁的陈建外出学厨,成为一名厨师。在外打工十多年,后来因为父母年迈多病,孩子需要照顾,2013年底,陈建辞掉外地厨师长的工作,带着多年打工积蓄和创业梦想回到了家乡。
“种地能赚啥子钱?当个厨师旱涝保收有啥不好?”陈建放弃高工资做回农民,这让不少村民觉得不可思议。
其实,陈建早有自己的盘算,虽然当厨师收入比较稳定,但离家远,回乡创业虽然前途未知,但能照顾家庭。
2014年,陈建开始了他的创业之路,在村里流转了20亩土地种植西瓜。“由于没有经验,缺少技术,人手也不够,西瓜苗种下去,不是冻死就是热死,20亩西瓜基本全部亏损。”回想起多年前的创业经历,陈建仍记忆犹新。
当初修建基础设施投入不少,结果西瓜卖出去的不多,再加上父母亲的长期治疗,短短几年间就花了10多万元,不仅用掉了家里的所有积蓄,还欠了不少外债。2014年,陈建一家被识别为建档立卡贫困户。
靠勤劳成致富“带头人”
年纪轻轻的,还要吃着国家的“救济粮”,这让陈建心里很不是滋味,他下定决心:“我有手有脚,一定要靠自己双手脱贫致富!”
2015年,因看好西瓜销售前景,陈建劝说自己的弟弟回老家和他一起干,并在镇政府的帮助下,将西瓜的种植规模扩展到80亩,夏种西瓜,冬种蔬菜。不仅如此,镇政府还跟着帮忙跑销路,请农技员到田间一对一指导种植技术。
“有了技术指导,我不仅学会了科学施肥,还在大棚安装了电子灭虫灯,瓜果种植用上了‘科技+’,当年瓜蔬产量就翻了一番,获得了大丰收。”陈建终于尝到了收获的喜悦。
虽然还债后所剩不多,但陈建的心情格外轻松,“靠种植能够持续增收,我终于不用当贫困户了。”同年,他申请了脱贫。
有了经验和技术,陈建的干劲更足了。2017年,他又流转扩展了80亩土地,种植丑柑、鹅柑等品种,种植面积达到124.6亩。
竞选村干部成群众致富“领头羊”
做起来就停不下来的陈建,逐渐用实干赢得了全村群众对他的信任。2017年,陈建高票当选村主任,成为棕树村的村干部,也成为全村的致富带头人。“他
是我们的榜样,不等不靠发奋图强。”村民们对陈建赞不绝口。
“一人富不算富,大家富才真富”。上任后,陈建积极带领村民告别传统的种养模式,组织贫困户到他的基地务工,增加收入。同时,为帮助年老体弱和无劳动能力的贫困户增加收入,陈建主动提出整合全村20户贫困户产业发展基金20万元入股农场基地,贫困户每户按照1万元每月6%的比列分红。目前该模式已推行3年,贫困户分红共计43200元。
棕树村是省级贫困村,有居民615户1479人,其中,建档立卡贫困户136户303人。如何让全村加快脱贫?在陈建的引领下,棕树村加大土地流转力度,大力发展特色种养产业,先后引进万顺种植合作社和川宏种植合作社。
如今,村里共有3家农业企业,共流转土地870亩,流转率达73.1%,带动100余名村民就近就业,年人均增收3000余元。
2019年,按照贫困村脱贫“一低五有”标准、贫困户脱贫“一超六有”要求,棕树村顺利通过市、区脱贫验收,成功退出贫困村序列。
今年初,陈建同时担任了村里的村支部书记和主任。“以乡村振兴为契机,我们计划在全村最偏远的社试点由村集体统一拓荒、统一耕作、统一管理、统一销售,村民以土地入股的方式参与分成,让村民越过越好。”陈建带领群众投身乡村振兴的信心越来越足。(王卫东 李凤 李爱诗 欧欢 陈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