冬日暖阳下,南阳市宛城区高庙镇农田一片青绿。在位于该镇的文景园科技有限公司内,新农人们正在浇水施肥、清除杂草。该园负责人景旭宁介绍:“今年种植小麦3万亩,预计亩产1000斤以上。下一步,依托高标准农田的示范方建设,我们还将实现节水智能化灌溉、精准施肥,实现从高产到优产的转变,预计今年又是一个丰收年。”
宛城区委书记刘中青说,全区深入实施“两藏两优”战略,打造粮食核心产区, 高标准农田建设扎实推进,服务效能不断提升,特色产业全面发展,为国家粮食安全作出宛城贡献。据悉,该区先后荣获“河南省高标准粮田建设先进单位”“南阳市高标准粮田建设先进县区”,全区农业发展实现了由增产向提质的巨大转变,农民群众获得感、幸福感不断增强。
从”望天收”到“丰收田”
在高庙镇谢营村,宛城区农业专家、区农业农村局副局长王天海正在田间地头查看墒情:“过去一到汛期,雨量集中,给农作物带来巨大损失,特别是幼苗期的损失更是无法弥补。”为改变村民“靠天吃饭”的现实状况,宛城区在实施高标准农田建设中,着力解决排灌问题,进行了土地平整,沟渠清淤,打井配套,井井通电,不仅能实现旱能浇、涝能排、旱涝保丰收,而且对田间道路进行了拓宽硬化,对农田进行了科学化分块,为农业现代化、机械化生产创造了条件。统筹“五个振兴”,把粮食安全与深化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结合起来,2020年新建高标准农田5万亩,完成新造林4300亩,提升农田林网30万亩,汉冢乡国储林项目建设走在全市前列,成功创建省级国家森林公园,分别荣获全市“两藏两优”及“两山”擂台赛金奖。至目前全区已累计建设高标准农田61万亩,农业基础设施建设持续加强,粮食生产能力稳中有升。2020年小麦收获面积54万亩,单产达到456.2公斤,总产达到2.5亿公斤;秋粮种植面积46.1万亩,总产达2.43亿公斤,实现了从“望天田”到“丰收田”的美丽蜕变。
从“低效益”到“高效能”
“过去的农田零零散散大小不一,耕地和收割时,大一点的机械根本进不去小块田,掉头、拐弯很不方便,高标准农田建成后让耕地、收割等环节节省了很多时间,实际劳动效率比过去至少提高一倍。”金华镇张大坑村支书李明德激动地说。在项目建设过程中,宛城区立足实际,科学布局,综合考虑耕地面积、粮食增产潜力、乡镇地形、地貌、基础设施条件和群众基础等因素,组织设计公司的专业技术骨干,进驻项目区进行实地勘查、现场测量,在科学论证的基础上,对高标准农田建设任务进行科学合理规划。同时完善基层农技推广服务体系,162个行政村实现农业技术服务全覆盖。加大良种和关键技术推广力度,2020年全区良种普及率达90%以上,小麦玉米病虫害草防治618.6万亩次,大力推进农业机械化,全区农机总动力达140万千瓦,小麦机收率达99.6%,玉米机收率达98.7%,农机深松技术得到普遍使用。通过对中低产田改造,成为“田成方、林成网、沟相通、路相连、旱能浇、涝能排”的高标准农田,实现从“低效益”到“高效能”的递进。
从“品种单”到“多样化”
近日,在宛城区瓦店镇的大山农业科技园里,大棚内红艳娇嫩的草莓让人垂涎欲滴,引来众多游客前来品尝采摘。随着“两藏两优”工作的不断推进,宛城农业特色产业日益明晰,尤其“两优”(优质产业和优质产品)不断凸显。该区坚持“一乡一业”“一村一品”发展思路,白桐干渠优质粮食种植带、白桐干渠两侧水产养殖带、沿南新路蔬菜种植带、白河沿线生态观光农业带初步形成;优质小麦、优质油料、生态养殖、名优果蔬四大支柱产业优势逐步明晰。优质果蔬种植面积达11万亩,优质油料面积达16.5万亩,肉、蛋、奶产量分别达到2.36万吨、2.14万吨和6.8万吨。大力实施品牌强农战略,农业品牌建设成效显著。注册了“黄台岗”牌胡萝卜、“凤凰台”牌土豆等一大批优质农产品商标;创建了“三色鸽”、“界中”等10余个市级优质农产品知名品牌。无公害农产品、绿色食品、有机农产品、地理标志产品认证面积达29万亩,占全区耕地面积的4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