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微信 注册登录
010-65363526rmzk001@163.com
首页 > 栏目 > 三农 > 正文

北方乡村:“柴禾垛”正在消失

丁铭 魏婧宇    2021-02-04 11:58:31    新华社

过去在我国北方乡村,几乎家家户户院子里都堆有高高的“柴禾垛”。如今,随着农村电网改造和电能替代工程的实施,北方乡村的“柴禾垛”正逐渐消失。

宋军是内蒙古自治区兴安盟科尔沁右翼前旗哈拉黑镇的农民,他所在的大兴安岭山区冬季最低温度达到零下30摄氏度,取暖是当地人冬季的头等大事。以前每到秋收后,宋军都要将田地里剩下的玉米秆、高粱秆、豆秸等秸秆收集起来,在院子里堆出小山一样的“柴禾垛”。“冬天烧炕取暖、生火做饭都靠这些柴禾。”宋军说,“堆下这一捆捆柴禾,才能过个踏实年。”

然而烧柴取暖的生活习俗对大气造成了严重污染。为减少污染物排放,推动能源消费革命,2013年国家电网公司在经营区域内全面启动了电能替代工作,鼓励乡村使用清洁无污染的电能取暖、做饭,替代燃烧秸秆。

2020年秋天,宋军到国网科右前旗供电公司哈拉黑供电所交电费时,听说“电采暖”有优惠政策,回家后就安装了一台电锅炉。宋军说:“以前冬天烧柴禾,总是挨冻不说,烟灰到处飘,屋里屋外都埋汰。现在用上电锅炉,这家里干净了,也热乎了。别看我住平房,比城里人住楼房还舒服。”

家住兴安盟突泉县的张洪涛老人,每年冬天都要起早贪黑抱柴禾烧炉子。“人老了怕冻,隔一会就要添次柴。”他说。如今张洪涛家里装上了电锅炉,冬季全天候供暖,室内温度不低于20摄氏度,而且烧水做饭也方便了许多。

张玉福是兴安盟扎赉特旗巴彦乌兰苏木的村民,去年装上了电锅炉。他说:“我研究了电锅炉的‘峰谷平’电价,合理使用的话,算下来比烧柴禾、买煤便宜,屋子里还暖和。”

张玉福家有60亩地,每年换茬耕种玉米、小麦、绿豆等。以前一到秋收后,他就在后院堆上两大垛柴禾。如今,张玉福家后院的“柴禾垛”不见了,空出的地方被改成羊圈,柴禾被粉碎加工成饲料喂羊,多余的秸秆直接还田养地。

目前,兴安盟乡村“电采暖”用户已达到1315户,“电采暖”电网配套项目已覆盖全盟4个旗县市132个村屯。全盟计划“十四五”期间继续开展电能替代工作,乡村“电采暖”用户达到4000户以上。

2020年,国家电网有限公司投资196.4亿元,全面完成北方15省份10248项电能替代配套电网工程建设任务,惠及北方地区17028个村271.1万户居民。国家能源局数据显示,目前北方乡村“电采暖”用户达到1215万户,可再生能源供暖用户达到469万户。

相关热词搜索:

上一篇:甘肃借“陆海新通道”打造粮食贸易大通道
下一篇:2020年广东法律援助为农民工追回欠薪近8.1亿元

人民周刊网版权及免责声明:

1、凡本网注明“来源:人民周刊网”或“来源:人民周刊”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人民周刊网(本网另有声明的除外);未经本网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协议的单位及个人,应注意该等作品中是否有相应的授权使用限制声明,不得违反该等限制声明,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时应注明“来源:人民周刊网”或“来源:人民周刊”。违反前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2、本网所有的图片作品中,即使注明“来源:人民周刊网”及/或标有“人民周刊网(www.peopleweekly.cn)”“人民周刊”水印,但并不代表本网对该等图片作品享有许可他人使用的权利;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协议的单位及个人,仅有权在授权范围内使用该等图片中明确注明“人民周刊网记者XXX摄”或“人民周刊记者XXX摄”的图片作品,否则,一切不利后果自行承担。

3、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人民周刊网或人民周刊)”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4、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30日内进行。

※ 联系电话:010-65363526 邮箱:rmzk001@163.com

人民周刊微信公众号

网上信访,解决百姓“急难愁盼”问题

网上信访,解决百姓“急难愁盼”问题

热门视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