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小花椒树,致富大产业。隆冬时节,走在平昌县涵水镇禅林社区花椒产业园,放眼望去依旧一片翠绿。2016年以来,涵水镇招引业主27名,成立12家专业合作社,规模化种植花椒7800亩,建立“党支部(集体)+业主+企业+农户”四方利益链接机制,全镇产业发展势头良好。截至目前,全镇青花椒种植面积突破1万亩,实现人均增收近千元。
找准好产业 激发脱贫致富内生动力
平昌县涵水镇发展青花椒种植,禅林社区是“主战场”之一。在这片原来遍地荒坡的地方,平均海拔超过700米。一条沟、两面山的地理状态,让红苕、玉米一度成为主要种植作物。
宁愿苦干,不愿苦熬!“走出去”,学真经!
2016年,涵水镇党委政府以及村居各党支部带领党员、干部、群众代表“走出去”,远赴重庆、云南考察学习。最后,大家一致决定发展青花椒产业。
“为了坚定广大群众种植青花椒的信心,镇党委邀请川农大专家实地论证。召开党员会、群众会鼓励流转土地,入股合作社,带头示范引领发展。”涵水镇镇长李晓庆介绍,动员村居干部带头参与,镇林业站站长、农技服务员、村支部书记、村主任等一批镇村干部率先示范,流转土地近千亩,建立党员示范工程。
为了更好推进青花椒管理,涵水镇明确1名科级干部联系2-3户业主,负责协调解决业主在产业发展过程中遇到的土地、技术、劳务、资金、加工、销售等问题。同时在花椒管理上落实镇领导包村,镇村干部包园区的责任机制,与绩效工资全面挂钩。同时常年聘请花椒技术专家(骨干)1-2名负责技术指导,各村(居)配备1名花椒专干,培训合格后,负责技术服务。
“有责任压力、有技术支撑,有干部帮助,贷款资金得到解决,现在我的园区全面完成秋管,长势可喜……”业主冯毅深有感触。
扩大种植面 推进产业形成规模效益
“你看,这都是之前的荒山荒坡,大多是杂灌的页岩,砍杂去灌土地一翻耕,开始种植青花椒后,岩石裸露风化就变成了土壤。”该镇禅林社区第一书记王湘说,可以想象当时涵水镇发展青花椒多么不易。自然条件受限,导致涵水镇花椒产业比较分散,体量不够,花椒不连片,管理服务不方便,业主投入成本增大,发展产旅融合困难重重。分析涵水花椒产业现状,思谋对策想出路,涵水镇加快行动。
“产业要有产量。为进一步扩大花椒产业规模,镇党委政府明确提出在现有产业基础上,主攻‘花桥-五庙-枣坪-海峰-庆丰-幸福’环线。”涵水镇镇长李晓庆介绍,推广禅林社区“大众种养殖专业合作社”和花桥社区“怡齐发种植专业合作社”的成功案例,村村成立村级花椒合作社,通过补植补栽,根治脱管失管消除花椒产业薄弱村,点面连片形成产业带,实现全镇户均半亩花椒地,全镇做实1万亩。“通过这一环线与已有‘禅林-花桥’环线连接,整个产业面积超过1万亩,为产业振兴打下坚实基础,同时也为脱贫后农户稳定增收奠定坚实基础。”涵水镇副镇长杨晓敏说,在工作中,各村(居)党支部利用无职党员组成产业考评组,每季对业主产业管理情况进行考评、通报,考评结果作为镇村兑现产业奖补资金重要依据。“涵水镇还定期召开产业专题会,分析研判产业发展情况,会商解决产业发展中难题难事,促进产业良性发展,产生规模效益。”
建立好机制 做实产业后半篇文章
产业做起来了,如何让广大群众在产业发展中受益?“在涵水镇,我们探索出了让农户土地流转收租金、入股分红收股金、园区务工挣薪金的模式。”涵水镇党委书记王文银介绍,在土地流转上,全镇花椒未投产前三年按地每亩每年260元、田每亩每年300元由业主给农户支付流转费。从第四年起地每亩每年300元、田每亩每年400元由业主给农户支付流转费。除了流转土地,涵水镇村民还可以入股合作社分股金。贫困户按每股500元自愿入股合作社。园区务工拿薪金,全镇各园区常年务工1200余人,实现在家劳动力全部就业,每天工作8小时60元,人均年均收入5000元左右。
对于种植青花椒,涵水镇有着更深远的考虑,做好产业发展“后半篇”文章,已经在“着笔”——引进天香花椒公司入驻涵水,常驻技术人员2名,全天候为全镇业主服务,从修枝、施肥、治虫等全面提供技术支撑,加工销售拓展市场,修建加工厂1个1200余平方米,建烘干设备16台,保底收购全镇花椒,负责市场销售。探索新技术新工艺,学习花椒产业前沿技术,在增产上先后推出强修强剪、高桩弱剪等技术,在加工上提出保鲜加工、烘干保存、精油提炼等技术,不断延长产业链条,增加产业附加值,实现增值增收。此外,平昌县涵水镇成立花椒产业办公室,农业服务中心专人负责,全面与业主、技术人员、平昌青花椒交易中心连接,组织镇村干部利用各种契机对接电商、花椒采购商,提前签订购销合同,做到线上线下联动促销,保障花椒销路,实现保价保销。同时,今年,涵水镇拟通过招商引资的方式,在花桥社区新建花椒初加工房1处,配套建成冷冻库1个,切实解决全镇的花椒储存保鲜问题,为持续发展夯实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