据浙江工人日报消息,12月7日绍兴打响疫情防控战“第一枪”后,一线战场上陆续涌现出许多“95后”的身影。“这次,换我们上!”“哪里需要帮忙,我来!”一句句铿锵有力的请战,一个个坚定不移的眼神,给这个年轻的群体写下了新的注脚——敢于担当、勇于奉献。
勇敢的“逆行者”
家住电梯房,平时都没怎么走过楼梯;结婚后,老公宠着、公婆照顾着,基本没怎么干过家务活……平日里,1995年出生的何丹宏就是个“小公主”。
不过,她还有另一个身份:共产党员。疫情来袭,一声令下,身为绍兴市第七人民医院护士的何丹宏毫不犹豫地随医护队伍出征上虞,成了“白衣战士”中的一员。
12月18日,是何丹宏支援上虞的第9天,上级安排了“封控区3人采样200户”的扫楼任务,分到每人头上有四五幢楼。从一楼爬到五楼,平时不算什么,可在被防护服、口罩、面屏等包裹得严严实实的情况下,爬楼梯成了一项严峻考验。她咬着牙坚持,爬了一幢又一幢,渐渐地,面屏结满了水滴,口罩内层都是水珠,体力逐渐透支。结束任务脱下防护服,汗水已经透过打底衫浸湿了外套。
“汗水湿透衣服的同事,不止我一个。还有许多奋战在抗疫一线的志愿者和工作人员,他们也一样很辛苦。”休息时,何丹宏在日记里写道,“我们所有的汗水,都是上虞努力抗疫的见证,愿上虞早日清零,早日解封!”
在这次奔赴上虞的医疗队伍中,有很多“95后”“00后”的年轻人,他们刚刚踏入职场不久,脸上还带着初出校园的稚气,转头便勇敢踏上了“逆行”的征途。
坚强的守护者
12月11日下午3点,柯桥区平水镇王化村组织村民进行核酸采样。“大家注意,保持1米距离。”现场,一个娇小的身影在人群中穿梭,26岁的过筱正在维持秩序。“信息登记处需要人手!”不远处有人喊了一声。过筱马上跑过去,帮助老人申领二维码、登记信息。
自从去年9月来到平水镇工作后,过筱被分配至王化村担任驻村干部。上虞突发疫情以来,王化村因为临近上虞区汤浦镇,不少村民在那里工作,疫情防控的压力骤然加大。据摸排,村内一共有80余户128人需要居家隔离。
居家隔离人员需要每天观察、登记情况。过筱拿出一本台账,上面的人员信息、健康情况、核酸检测情况一目了然。这次疫情发生以来,她每天都要挨家挨户巡查,“一天下来走一两万步是家常便饭”。隔离户门口需要张贴封条,一些村民不理解,封条前脚刚贴上,后脚就被撕掉。“我得耐着性子反复劝说,遇到年纪大的老人,得扯着嗓子一遍一遍解释。”过筱说,每次巡查回来,喉咙都是哑的。
王化村干部裘琴琴当时就在现场,“我们叫她休息一下,她说没事,喝了点水又继续去登记信息。现在的年轻人真的挺能吃苦”。
有此感慨的不止裘琴琴一人。12月12日凌晨1点54分,嵊州市浦口街道社会事务办工作人员陈丹在朋友圈发了一张照片,图中3位年轻同事正在核查人员数据。“感谢小伙伴们的付出!”她写道。
1995年出生的阮秀涵就是“小伙伴”中的一员,处理省库市库指令、打电话进行流调、接听群众的咨询电话……每天她都忙得像个小陀螺。阮秀涵记得,自己刚进专班的第一天,领导安排她做流调。那一天,她对着待核查名单一个个询问,打了40多个电话。“感觉一天打了过去半个月的电话。”
接下来的每天,阮秀涵都要接打很多电话。“左耳有点疼,手腕也疼,总觉得耳边有电话铃声。”除了忙专班的事情,阮秀涵还是街道下属珠溪村的工作人员,这些日子,她每天都是街道村里两头跑。村里核酸采样的那天,她早上5点不到就到村里,一直忙到晚上。脱下防护服,她又赶回街道,实在撑不住,就在办公室的椅子上睡一会。尽管很累,声音中难掩疲惫,但这个“95后”女孩情绪仍然高涨:“我们年轻,又都是党员,现在不上啥时候上?”
温暖的传播者
“又要特地走一趟,药还是明天上午测温时带过来吧!”“您不要有这么大的心理负担,放宽心!”这是12月16日柯桥港越社区居家隔离人员周师傅和柯桥新录用公务员、25岁的吴斯楠在微信群里的对话。
微信群是吴斯楠建的,里面有周师傅、她、社区干部等4人,专门为周师傅一家服务。周师傅是名74岁的老党员,本来还想做抗疫志愿者的,却因为看病去了趟杭州,而不得不居家隔离,心里一直很郁闷,觉得自己给党和政府添麻烦了。
“13日那天,我们在走访时,周师傅都哭了,跟我们聊了10多分钟,子女不在身边,他和老伴很孤独。”吴斯楠说,于是她和社区书记商议,为周师傅建一个微信群,平时在群里多多疏导他,他有什么买菜配药需要,也可以在群里说。
就这样,从周师傅开始,港越社区为居家健康观察人员建起了一个个微信群,让他们感受到“隔墙不隔心”的暖意。下市头等社区也采用了“一户一群”的做法。
像吴斯楠这样的“95后”新录用公务员,柯桥共有24名。今年,区委组织部提前将他们下派到村社见习,帮助社区干部一起抗疫。“无论是人员核查、守‘小门’,还是上门走访、代买物资,他们都尽心尽力、毫无怨言,还总能想出很多‘金点子’,表现非常好。”柯桥区委组织部副部长朱永成说。(陈松 汤桂平 张诗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