郑士美,1903年生于福建晋江安海的一个华侨家庭。郑士美年少时,在南洋经商的父亲从菲律宾运回房屋建材,为家人在晋江建成了首座“番仔楼”(民国时期闽南地区对华侨回乡修建的中西合璧式民居建筑的一种俗称)。五四运动爆发时,郑士美正在晋江安海养正学校读书,受学校鼓励学生追求救国强国真理进步思想的影响,郑士美萌生出不能安于眼前优渥生活而对国家、对社会碌碌无为的意识。
1919年,郑士美随父兄赴菲律宾半工半读,后在马尼拉华侨公学任教。虽远在异乡,但祖国的内忧外患和家乡安海遭遇的种种天灾人祸,紧紧牵动着他的心。他与旅菲同乡一起排演了《亡国恨》等活报剧,通过演出筹款,为救济家乡出钱出力。20世纪20年代,北洋政府治下的中国,政局不稳,军阀混战愈烈。这一时期,曾短暂回国探亲的郑士美亲身经历了兵荒马乱下社会的动荡、民生的艰难,更加坚定了他探寻救国良方的决心。
1928年,郑士美再度赴菲,执教于怡朗华商中学,并兼任华商会秘书。从此,郑士美开始参与华商会日常会务工作。在他的努力下,该会的主导权牢牢掌握在爱国华侨手中,也吸引了更多怡朗华侨共同参与到华商会倡导的反帝救国活动中。
“九·一八”事变和“一·二八”事变后,国民党的消极抗日激起了旅菲华侨的愤怒,华侨纷纷自发组织开展各种抗日活动。郑士美等人经常在华商中学作时事报告,宣传抗日救国,抵制日货。1935年,十九路军爱国将领蔡廷锴到访怡朗,怡朗侨社在华商会礼堂举行了有上千人参加的欢迎大会,郑士美作为侨团代表,在会上再次宣讲抗日救亡迫切意义,赢得热烈掌声。
1936年,郑士美等人发起组织怡朗华侨救亡协会(简称救亡会),与暗中破坏的国民党特务针锋相对,使菲律宾华侨中的抗日爱国进步力量日益壮大。救亡会开展的主要活动有:编印《民族斗争》刊物,宣传团结抗日反内战;与菲律宾政界联系,揭露国民党恶行,争取同情支持;举办读书会,组织华侨各阶层参加救亡运动;团结“协议社”“海萍社”等侨团,建立华侨抗日民族统一战线;通过怡朗华侨妇女救国协会,募捐赞助八路军和新四军;组织四批华侨青年归国抗日,奔赴延安或参加新四军。
太平洋战争爆发后,日寇入侵怡朗,对华侨中的抗日骨干展开抓捕,郑士美等人被迫分散转移至多地隐蔽。为帮助郑世美躲避敌人的告密和搜寻,他哥哥一度放出郑士美病逝的假消息,却被国民党特务咒骂“早死早好”,可见当时国民党反动势力对他在菲律宾侨社影响力的忌惮。1944年,为光复菲律宾,配合美军反攻,郑士美与菲律宾华侨各界劳动团体联合会领导人许立等人成立了“菲共华委统战工作委员会”,负责团结协调菲各界及侨团的抗日工作,并组建“华侨抗日锄奸义勇军”,一直战斗到世界反法西斯战争取得最后胜利。其间,郑士美等人还创办了《侨商公报》,旗帜鲜明地支持中国共产党的政治主张。
1947年,为躲避美蒋反动派的迫害,郑士美被迫撤到香港。在香港,他广泛团结各界人士,继续针对国民党腐败统治开展反内战、反独裁、反饥饿、反迫害等宣传工作。新中国成立后,郑士美回国,先在中央统战部任职,后到福建从事侨务工作。1964年,郑士美因积劳成疾在晋江病逝。临终前他高呼:“中国共产党万岁!”以此表明他对自己一生革命信念和斗争经历的无怨无悔。在他的影响下,堂弟和子侄辈共16人加入共产党,成为侨乡晋江著名的“党员之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