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微信 注册登录
010-65363526rmzk001@163.com
首页 > 栏目 > 人物 > 正文

汪双杰:冻土区公路建设技术的开拓者卓越工程师

2021-12-16 15:32:27    解放日报

他是我国公路冻土领域带头人,冻土高速公路技术的开拓者;他扎根西部38年,在青藏高原多年冻土区公路建设养护一线,针对新建公路冻土融沉防控和在役公路冻土病害处治两大世界级技术难题,持续开展理论、技术研究及工程实践,成果广泛应用于多年冻土地区公路、铁路、机场、国防工程等重大项目。

他就是全国杰出专业技术人才、全国工程勘察设计大师、高寒道路国家重点实验室主任、高原冻土国家野外站负责人、中国交通建设集团总工程师汪双杰。

1983年7月,大学毕业后,21岁的汪双杰被分配到中交第一公路勘察设计院有限公司担任技术员。报到没几天,他便被单位选派,奔赴喀喇昆仑山,为一条通往全军最高边防哨所——海拔5380米的神仙湾哨所的边防公路开展勘察设计。

就这样,汪双杰与青藏高原结下了不解之缘,开始了与多年冻土科研难题的持续较量。

“那时的新藏公路、青藏公路,病害日益严重,是名副其实的搓板路。”上工地时,汪双杰只能猫在大卡车后箱里,强忍路途颠簸引起的晕车反应,需要历经近一周的漫长跋涉,才能到达工地现场。

海拔5000米的工地,要扛着测量仪器奔前跑后,实在胸口憋闷得受不了,就随地坐下喘两口气,然后接着干。高原上气候异常,强烈的紫外线晒得脸上手上到处脱皮;起风时,狂风吹得人站立不稳;遇上雨雪冰雹,一望无际的荒原上,根本找不到藏身之地。高原缺氧,米饭做不熟,晚上加班整理资料,等躺在床上时,又由于高原反应而头疼欲裂、难以入眠……

2001年,在老一辈冻土领域专家的推荐下,汪双杰成为项目负责人,带领团队攻关“多年冻土地区公路修筑成套技术研究”。在2001年至2008年,汪双杰和同事们用“一不怕苦、二不怕死”的劲头刻苦攻关,在多年冻土地区公路建设技术领域取得了一个又一个重大突破。2008年,由他主持完成的“多年冻土青藏公路建设和养护技术”荣获国家科技进步一等奖。这些科研成果保持了我国在国际冻土工程上的领先地位。

2008年后,汪双杰又开始主持国家重点科技项目“青藏高海拔多年冻土高速公路建养关键技术及工程应用”,先后创立高原冻土国家野外观测研究站、“高寒高海拔地区道路工程安全与健康”国家重点实验室、“多年冻土区公路建设与养护技术”交通行业重点实验室,“中交寒区道路工程”重点实验室,并使之成为中国公路冻土工程的科研中心。

不久前,“青藏高海拔多年冻土高速公路建养关键技术及工程应用”获2020年度国家科学技术进步二等奖,项目成果支撑建设起全球首条多年冻土高速公路共(和)玉(树)高速公路。

如今,汪双杰又在为国家高速公路网中最后建设的京藏高速格尔木至拉萨段(青藏高速)做准备,彻底打通拉萨这个国家高速路网中的“孤岛”,让科技成果在支撑国家战略中发挥更大作用。

几十年来,汪双杰跑遍了进出藏的条条国道。“我是奋战在青藏高原多年冻土科研领域的一名老兵。”数十年如一日,汪双杰怀揣家国情怀,秉承“两路”精神,历尽千辛,甘于平凡,以丰硕的科技成果回报祖国。

相关热词搜索:

上一篇:朱兆云:实干笃行 致力于民族药研发
下一篇:技艺精湛 巧妙融合

人民周刊网版权及免责声明:

1、凡本网注明“来源:人民周刊网”或“来源:人民周刊”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人民周刊网(本网另有声明的除外);未经本网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协议的单位及个人,应注意该等作品中是否有相应的授权使用限制声明,不得违反该等限制声明,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时应注明“来源:人民周刊网”或“来源:人民周刊”。违反前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2、本网所有的图片作品中,即使注明“来源:人民周刊网”及/或标有“人民周刊网(www.peopleweekly.cn)”“人民周刊”水印,但并不代表本网对该等图片作品享有许可他人使用的权利;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协议的单位及个人,仅有权在授权范围内使用该等图片中明确注明“人民周刊网记者XXX摄”或“人民周刊记者XXX摄”的图片作品,否则,一切不利后果自行承担。

3、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人民周刊网或人民周刊)”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4、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30日内进行。

※ 联系电话:010-65363526 邮箱:rmzk001@163.com

人民周刊微信公众号

网上信访,解决百姓“急难愁盼”问题

网上信访,解决百姓“急难愁盼”问题

热门视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