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微信 注册登录
010-65363526rmzk001@163.com
首页 > 栏目 > 人物 > 正文

大学生姐弟回江心洲种菜7年,“这道选择题做对了”

2021-12-15 10:39:23    新华每日电讯

这是一个普通又让人有些意外的故事。

说普通,和很多回乡大学生的经历一样,姐姐余青青和弟弟余永斌都是大学毕业在城市工作了几年后,同时回到了他们从小生活的江心洲上。江心洲是长江里的小岛,四面环水,岛上和很多大山里的村庄一样,少见年轻人的身影。

而他们的不一样,是记者和他们深入聊过之后察觉到的。要从城市回到各方面条件都很一般的村庄创业、生活,年轻的姐弟俩并没有按一般的“剧情”发展,他们没有思想上的激烈挣扎,和好不容易送他们到城市里立足的父母也没有什么矛盾冲突。

读书、考大学、在城市工作、回家乡种菜,用姐弟俩的话说,虽然做的是选择题,但每一次选择都很自然,不纠结。

当大学生回农村创业不被另眼相看,不会让别人觉得这是“没出息”,乡村振兴就很有希望了。

 

忙得有劲

初冬的一个下午,记者来到姐弟俩和家人管理的金铜蔬菜基地。等在那里的余青青告诉记者,弟弟余永斌负责销售,下午通常不在,“我负责种菜,他负责卖菜”。

金铜蔬菜基地在安徽省铜陵市枞阳县铁铜江心洲上。这里以前叫铁铜乡,今年上半年枞阳县行政区划调整,铁铜乡撤销,并到相邻的枞阳镇——两个地方隔着一条长江里的夹江。

从镇里到江心洲上,需要坐渡船。

见到余永斌时已是第二天上午,他开着拉菜的货车回到基地。

1988年出生的姐姐和1990年出生的弟弟站在一起,虽然两人皮肤都有些黑,但看起来很健康的样子,并不显老。

余永斌的黑眼圈很重,问他是不是经常熬夜,他笑着回答:“我过的是老年人的生活,很少熬夜,晚上一般8点多就睡觉。”看出记者的惊讶,一旁的余青青解释说,弟弟凌晨两点多就要起床去铜陵市区送菜,不早睡起不来。

“每天都这样吗?”记者问。

“基本上是吧,两点多出发,小货车跑得慢,从市里回来差不多上午10点了,下午1点多再到基地装菜,送到邻市安庆的一个大型菜市场,下午6点多再回家,晚上必须要早睡。”余永斌说。

余青青会在晚上10点之前休息,早上四五点钟起床,“蔬菜要早点采摘,我早起要准备摘菜的各种工具、装菜的筐子等,工人来了就可以直接摘菜,节约时间。”余青青笑着说,辛苦是肯定的,“但忙得也有劲。”

 

半个土专家

余青青现在很忙。除了基地的事,她还要出去学习。

今年十一假期之后,她去了中国农村改革发源地——安徽省滁州市凤阳县小岗村,参加“乡村振兴巾帼行动”培训班;9月份,她到安徽省马鞍山市和县学习,那里是长三角知名蔬菜种植大县。

余青青说,去外地学习,每次都有不同的收获。在小岗村,她认识了一位种植大户,跟她请教了很多除草的技术要领。在和县,她学到了一个防止辣椒倒伏的好法子,“我参观了人家那个大棚,辣椒树下面都拉着线,一排排很漂亮。我开始以为只是为了美观,后来才知道,还可以防倒伏。”曾为辣椒倒伏而烦恼的余青青说。

余青青大学专业是经济学,她笑言原来脑子里关于经济学的知识现在都被蔬菜学占领了。在稍显凌乱的办公室兼会议室里,摆放着各类蔬菜种植、病虫害防治的专业书籍。“已经干了7年,也算半个土专家了。”余青青说。

除了蔬菜种植方面的专业书籍,余青青看得最多的居然是大学课本。她至今留着大学时《宏观经济学》《微观经济学》等教材,有时间也会翻一翻。“现在看,和上学的时候看,感受真的不一样。特别是微观经济学,结合我每天接触的蔬菜供需结构变化、蔬菜价格波动,发现它里面很多理论,越看越有意思。”余青青说。

对大白菜、辣椒、茄子等各种常见蔬菜的特性,余青青如数家珍。“最开始也是什么都不懂,就靠这几年,我爸带一带,自己看书,也请专家到基地来教。”余青青说。

在蔬菜基地的前4年,余青青每年都要花钱从外地请种菜师傅,有时候一来就是几个月。“基本上每年两位,4年请了8位专家,一个师傅有一个师傅的特长,我一边学,一边从实践中再摸索。”余青青说,现在的金铜蔬菜基地是集众家之长。

和姐姐不同,余永斌对种菜并没有太多的研究。虽然农忙时也会帮着下地,但对他来说,更重要的是销售。

余永斌在武汉读大学,专业是机械工程。“现在开车算是有一点专业对口。”余永斌笑着说。站在一旁的姐姐补充:“翻地时他还要开旋耕机,很在行。”

 

有态度的年轻人

毕业后,余青青在广东从事教育培训工作,余永斌在安徽合肥的一家大型国企工作。两个人2014年10月决定回乡种菜时,都已在各自的城市站稳了脚跟,有了不错的收入。

“我爸以前做点蔬菜生意,后来觉得还是回老家自己种划算,就回来包地搞蔬菜种植。”余青青说,2014年国庆节前后,家里人一起商量了一下,她和弟弟决定回来一起干。

“我们俩都不纠结,不管在城市还是回农村,有正事就行,而且我们都觉得农业未来发展前景很好。”余青青说,父母也很开明,尊重他们的意见。

余青青的父亲——57岁的余正样,15岁出门打工,在安庆、芜湖、南京等地拉过煤、卖过菜。对于家里好不容易培养的两个大学生回来种菜这件事,他觉得很正常。余正样说,孩子们学的专业虽然不是蔬菜种植,但经过大学的培养,眼界、思路都不一样,对蔬菜基地的发展很有帮助。

现在金铜蔬菜基地一共流转了300多亩地,建设了230多个蔬菜大棚,还有40多亩桃园和一些露天的菜地。

余青青和余永斌都已结婚,他们的另一半都有自己的事业。蔬菜基地主要由姐弟俩和他们的父母管理。在姐弟俩看来,如今,一家人在一起奋斗的生活很好,蔬菜基地也蒸蒸日上,当年决定回乡的这道选择题是做对了。

蔬菜需水量大,基地刚开始时全部靠人工灌溉,难免浇灌不均匀,菜苗成活率没有保障。在姐弟俩的坚持下,蔬菜基地开始进行智能化、自动化改造。

枞阳县供电公司城郊中心供电所用电管理员钱磊,见证了基地从人工到智能化的过程。“这个需要一次性做出比较大的投入,很多人舍不得,他们姐弟很有远见。”2019年,蔬菜基地投入30多万元对农场进行电气智能化改造,升级智慧电气化大棚,添置了电滴灌、自动温控系统等,普及水肥一体化技术应用。

种了7年的蔬菜,最难“伺候”、最难种好的菜是什么?姐弟俩的答案让我很惊讶。“就是最常见的大白菜,越普通越难种好。”余永斌说,就像厨师,西红柿炒蛋很常见,但真正做到好吃还是要点真功夫。

采访结束时,我提议给姐弟俩拍张合影,他们把背景选在稍显单调的育秧大棚里,“每一棵菜都是从这里开始萌芽的。”余青青说。

相关热词搜索:

上一篇:引领孩子走进科学的“启明星”
下一篇:竺士杰:匠心创造“中国速度”

人民周刊网版权及免责声明:

1、凡本网注明“来源:人民周刊网”或“来源:人民周刊”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人民周刊网(本网另有声明的除外);未经本网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协议的单位及个人,应注意该等作品中是否有相应的授权使用限制声明,不得违反该等限制声明,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时应注明“来源:人民周刊网”或“来源:人民周刊”。违反前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2、本网所有的图片作品中,即使注明“来源:人民周刊网”及/或标有“人民周刊网(www.peopleweekly.cn)”“人民周刊”水印,但并不代表本网对该等图片作品享有许可他人使用的权利;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协议的单位及个人,仅有权在授权范围内使用该等图片中明确注明“人民周刊网记者XXX摄”或“人民周刊记者XXX摄”的图片作品,否则,一切不利后果自行承担。

3、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人民周刊网或人民周刊)”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4、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30日内进行。

※ 联系电话:010-65363526 邮箱:rmzk001@163.com

人民周刊微信公众号

网上信访,解决百姓“急难愁盼”问题

网上信访,解决百姓“急难愁盼”问题

热门视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