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微信 注册登录
010-65363526rmzk001@163.com
首页 > 栏目 > 人物 > 正文

我国公路冻土领域带头人、中交集团总工程师汪双杰——

攻克施工难题 修筑高原天路

刘志强    2021-12-14 09:46:08    人民日报

2017年,青海共玉高速公路通车运营。在高海拔的多年冻土区修建高速,一向被视作公路建设中的“珠穆朗玛峰”。带领团队攻坚克难、“登顶”技术高峰的,正是我国公路冻土领域带头人、冻土高速公路技术的开拓者——中交集团总工程师汪双杰。

1983年7月,21岁的汪双杰毕业后,被分配到当时的交通部第一公路勘察设计研究院工作。第二年春天,他便奔赴喀喇昆仑山,为一条海拔高度4700米左右、存在多年冻土的边防公路开展勘察设计等工作。

超强紫外线晒得身上脱皮;扛着测量仪器走几步就要停下来喘息;晚上整理完资料,因为缺氧难以入睡……初到青藏高原的汪双杰一时难以适应,却一直咬牙坚持。多年后,汪双杰仍常用这段经历鼓励年轻人,“苦能锻炼人,也能考验人。搞冻土研究,必须先过这一关。”

亲眼见证筑路前辈书写的青藏公路建设奇迹,亲身感悟“两路”精神,汪双杰也更加深切地体会到了冻土研究的重要意义:“进藏公路建设关系国防安全、边疆稳定。只有‘驯服’冻土,才能在青藏高原上有序推进公路建设。”为此,只要单位承接了西藏公路勘察设计项目,汪双杰总是争取前往。他跑遍了进出藏的条条国道,对西藏公路沿线常见不良地质及灾害有了全面了解,为日后科研攻坚夯实了基础。

2001年,在老一辈冻土领域专家的推荐下,汪双杰成为项目负责人,带领团队攻关“多年冻土地区公路修筑成套技术研究”。

修筑冻土公路,确保路基稳定、做好融沉防控是关键。为解决这一世界级难题,汪双杰带领团队开展系统研究,创立了公路冻土工程融沉尺度效应理论,创建了公路冻土融沉防控能量平衡设计方法,研发了路基能量导—阻—调复合互馈融沉防控技术。国际冻土协会报告和国际同行评价:汪双杰为国际冻土工程研究开创了新领域、贡献了重大创新。

如何有效处治路基波浪沉陷、纵向开裂、横向倾斜、路面损坏等病害,是冻土公路建设养护中需要面临的又一道关键课题。

上世纪90年代,我国冻土公路病害率已达30%,若不有效处治,公路使用性能会逐步下降。为此,汪双杰和团队依托重大工程持续研究,创新了公路冻土病害处治与抗裂性能提升技术,建立了冻土路基路面综合整治技术,工程病害率比国际平均水平降低50%,达到全球多年冻土公路建养水平新高度。目前,相关成果已广泛应用于青藏铁路、漠河机场、格拉油管、中巴公路,及青藏、新藏、青康等4条进藏国道主干线。

2008年,汪双杰主持的多年冻土青藏公路建设和养护技术荣获国家科技进步一等奖。近年来,他又带领团队研发出一项项科研成果,使我国在国际冻土工程领域保持领先地位。

自上世纪70年代我国开始在青藏公路铺设油路时起,中交第一公路勘察设计研究院的三代科研人员薪火相传,开展了近半个世纪的深入研究,让高原冻土成了科研热土,让雪域高原不再是公路建设难以逾越的天堑。

“我不但要坚守,还要稳定和培养一批人才。”作为我国第二代冻土科研工作者、当前国内冻土研究领域的领军人物,汪双杰深感责任重大。

近年来,汪双杰先后创立高寒高海拔地区道路工程安全与健康国家重点实验室和青海花石峡冻土公路工程安全国家野外科学观测研究站。无论工作多繁忙,作为主要负责人的他都竭尽全力对年轻人言传身教,做好传帮带工作,努力让事业发展后继有人。

“如今以80后为主力军的第三代冻土科研人员已经成长起来,各种硬件设施条件也比几十年前有了极大的进步。”在汪双杰看来,成就只代表过去,要创造辉煌的未来,还需要一代代交通人接续弘扬“两路”精神,扛起历史使命,“下苦功夫、啃硬骨头,掌握创新主动权,为高质量发展提供强大的创新支撑!”

相关热词搜索:

上一篇:朱炳仁:传统技艺融入新元素,青铜也需注入活力
下一篇:奉献热忱服务 展现青春风采

人民周刊网版权及免责声明:

1、凡本网注明“来源:人民周刊网”或“来源:人民周刊”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人民周刊网(本网另有声明的除外);未经本网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协议的单位及个人,应注意该等作品中是否有相应的授权使用限制声明,不得违反该等限制声明,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时应注明“来源:人民周刊网”或“来源:人民周刊”。违反前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2、本网所有的图片作品中,即使注明“来源:人民周刊网”及/或标有“人民周刊网(www.peopleweekly.cn)”“人民周刊”水印,但并不代表本网对该等图片作品享有许可他人使用的权利;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协议的单位及个人,仅有权在授权范围内使用该等图片中明确注明“人民周刊网记者XXX摄”或“人民周刊记者XXX摄”的图片作品,否则,一切不利后果自行承担。

3、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人民周刊网或人民周刊)”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4、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30日内进行。

※ 联系电话:010-65363526 邮箱:rmzk001@163.com

人民周刊微信公众号

网上信访,解决百姓“急难愁盼”问题

网上信访,解决百姓“急难愁盼”问题

热门视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