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钢“手撕钢”,名震世界。
最近,由太钢集团主导起草的“手撕钢”国家标准,通过专家审定,填补了我国在该领域的空白。
回想起3年前,当这支平均年龄仅33岁的青春团队,研发出厚度0.02毫米,仅A4纸1/4的宽幅软态不锈钢箔材时,作为团队“引力源”的王天翔,不禁长舒了一口气。
去年,习近平总书记曾来到“手撕钢”生产车间,称赞他们把“百炼钢做成绕指柔”。王天翔带领团队再出发,在不断重复中追求极致,用时3个月,成功轧出厚度0.015毫米、宽度0.6米的“手撕钢”,从厚度到宽度再次闯入“无人区”。
看更远的前方
今天的全球唯一,谁会想到建厂后曾长达7年时间连年亏损呢?
当年,太钢投资10亿元建设精带生产线,集成引进了当时世界上顶级的设备。投产后7年,却只能轧出0.1~0.5毫米的厚板,一直没能达到设计标准。
2016年初,赴任太钢不锈钢精密带钢有限公司党总支书记、总经理的王天翔,接到的任务是,当年盈利1元。
在太钢多工序多岗位摸爬滚打27年,先后担任过热连轧厂厂长、集团装备部长等关键职务的王天翔,有着丰富的生产运营和设备管理经验。
“盈利1元,就是省也能省下来,抠也能抠出来。”有人劝慰说。
王天翔从未作此想。他清楚地知道,公司从体量上说是“小厂”,但担负着攻克“卡脖子”技术的国家使命。
“只有现在大胆展望、认真研究,以后才能变成现实。”王天翔说,跟在别人身后,生产普通厚板这种“大路货”,市场缠斗打价格战,企业永无生路。
做更高的肩膀
外国专家曾来公司会诊,结论是:“原材料差一点点,设备差一点点,人员也差一点点,最后加起来,就差得太多了。”
熟谙生产管理的王天翔很清楚,要生产出高精尖产品,设备、材质、工艺、员工每一个环节,都必须大步跟上,“一点也不能差”。
王天翔提出了设备功能精度、工艺控制精度的“双精度管理”。碱液循环箱内有污垢,他便爬进去带头清理;轧制油多年未更换,新换要花费120万元,还要不要盈利?王天翔拍板,换!
当时,公司200多名员工的平均收入还不到太钢其他厂的三分之二,直接拉低了队伍的士气。
王天翔改革考核激励机制,鼓励创新,宽容失败。原考核机制将员工收入与产量挂钩,创新失败,还会损失工资,大家不愿也不敢尝试。在新的考核机制下,员工只要完成1吨超薄精带,可按完成普通钢材75吨甚至100吨计产,打消了观望和顾虑。
现在,“手撕钢”论克卖,员工收入比几年前翻了一倍。
王天翔还推行了“容许试错”的管理办法,每个研究人员都有一定的断带次数、抽带米数的“免责额度”。
开始,轧制箔材容易突发断带,有如“爆炸”,箔材碎成粉末,须一点一点地清理,耗时费力。后来,光亮线首席工程师王向宇请命:“给我1000米,试一试!”这1000米就值10万元。王天翔仔细分析了王向宇提出的技术方案,果断拍板:“不要怕失败,大胆地干!”试验成功,还生产出了600米合格产品。
千锤百炼成绝技
王天翔介绍,“手撕钢”轧制过程中,要求钢带整体厚度波动为0.001~0.002毫米。没有设备、没有工艺、没有技术,怎么配置辊系,怎么调整速度、温度等,都是从零开始一点一点摸索,一点一点钻研。
而且每往前推进0.01毫米,意味着辊系配备的推倒重来。20根辊,分为支撑辊、一中间、二中间,每一根的宽度有6种选择,锥度有5种选择,每种锥度对应5种锥长,又需兼顾不同的凸度选择。如此多变量的配比,意味着4万多种可能性。
如何突破?王天翔推行了“白板归纳法”,研究队伍将意见写到白板上,逐条比对讨论,大家的思路慢慢清晰。再试验,再失败,再开“白板分析会”。
两年后,王天翔团队攻克175个设备难题、452个工艺难题,经历了700多次失败,实现“手撕钢”优质量产。
然而,太钢“手撕钢”研发成功后,具有价格和质量双优势,很快便占领了美、日、韩等国市场。
去年5月,王天翔带领团队开始向“无人区”冲锋。0.015毫米的厚度超出设备的设计极限,轧辊已经“感觉”不到箔材的存在,不断打滑。“我们就用激光毛化轧辊,增加粗糙度,减少直径,直至可以继续‘擀’了!”王天翔团队再次克服一个个困难,走向成功。
“我们还要不断超越自己,进军极致!”王天翔表示,团队将持续加大新品力度研发,比如超导用的导电体等,为夯实我国高端制造关键的基础材料添砖加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