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标题:他的育种成果,让每个中国人多添4斤半口粮
聂守军 黑龙江省农业科学院绥化分院水稻品质育种所所长、研究员
我最大的理想就是,让黑龙江的每寸黑土地都能种上我们选育的优质高产水稻品种。
种子是农业的“芯片”。一粒种子,关系着中国人的饭碗安全。
这是黑龙江省农业科学院绥化分院水稻品质育种所所长、研究员聂守军常挂在嘴边的话。
20余年前,黑龙江黑土地上,有许多主栽品种源自国外,一些自育水稻品种品质优,但易倒伏、产量低。“要给水稻种子装上‘中国芯’。”聂守军用26年的时间,践行了这句话。
前不久,聂守军参与的合作项目“水稻遗传资源的创制保护和研究利用”获得2020年度国家科技进步奖一等奖。不过,因为疫情,他没能到人民大会堂领奖,“但坐在办公室看颁奖大会报道,一样心潮澎湃”。
“我最大的理想就是,让黑龙江的每寸黑土地都能种上我们选育的优质高产水稻品种。”聂守军说。
“累了地头打个盹,手里常握调查本”
“小时候,我的梦想就是,天天都能吃上香喷喷的米饭。”正因如此聂守军与水稻育种结缘。
平日里,聂守军低调、谦和,话不多。有时,他蹲在地里看水稻,一天下来都说不了一句话。
聂守军把一肚子“话”都留给了水稻。“水稻育种需要观察、思考,你得学会和它们‘交流’。有时,田里一株水稻突然出现的独特优良性状,就能为育种工作带来突破,为一个新品种育成创造可能。”他说。
在2000年到2010年间,黑龙江省第二积温带缺少主栽品种,国外品种富士光、莎莎妮等冲击着该地区的水稻市场。当时,生产上应用较多的品种“垦稻12”“绥粳4号”,其种植效果都不甚理想:“垦稻12”产量高但抗倒伏性差,导致生产成本高;“绥粳4号”品质优、有香味、抗倒伏,但产量低。
为了解决这一难题,聂守军带领团队付出了常人难以想象的艰辛。
为了能随时获知水稻长势、及时捕捉到水稻的独特性状,聂守军和团队成员每天都要察看各个试验田。拉线规划、拔秧运秧、调查苗情、测量株高、选择单株和收脱小区……他们每年都要把这些工作干上一遍,周而复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