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微信 注册登录
010-65363526rmzk001@163.com
首页 > 栏目 > 人物 > 正文

将自己铸成一块熠熠闪光的矿石

——记中国矿业大学教授于洪珍

苏雁    2021-11-17 17:10:28    光明日报

近日,国家教材委员会公布了首届全国教材建设奖评选结果,中国矿业大学于洪珍教授获“全国教材建设先进个人”称号。从教60年来,她先后出版教材10部。她主编的《通信电子电路》入选国家“十二五”规划教材,被全国130多所高校采用。

走进于洪珍教授家里,83岁高龄的她戴着高度近视镜,坐在电脑前备课。受学校邀请,她将为300余名青年教师作一场师德师风专题报告。讲稿和课件反复修改了十余次,“我却还是不满意”,她微笑着对记者说,这是教学生时养成的习惯,总想尽善尽美。

首届全国高校教学名师奖、全国2020年杰出教学奖获得者……60年扎根三尺讲台,于洪珍始终以大爱育英才,不愧是学生们心中的“大先生”。“耄耋之年,她早已将自己铸成一块熠熠闪光的矿石。”2020年度杰出教学奖颁奖典礼上,于洪珍的颁奖词里这样写道。

 

“祖国的需要就是我的选择”

经历过旧社会的于洪珍,是新中国第一批五年制的大学生。“祖国的需要就是我的选择!”在1960年北京矿业学院的毕业典礼上,毕业留校任教的她,立下了铮铮誓言。

1972年,学校招收工农兵学员,为解决学员基础差、基础课教师不足的问题,学校安排于洪珍给这批学生讲课和辅导。她二话不说,一个人承担起了学员的初等数学和高等数学等基础课的教学任务。

教室建在山坡上,于洪珍住在山下。为了上课,她每天要在300级石阶上来回走好几趟,对患有严重高血压的她来说,并不轻松。学生们时常能看到于洪珍走累了,不得不在石阶旁停下来休息的身影。

几十年里,于洪珍先后给本科生和研究生讲过“通信电子电路”“信息融合”“多媒体通信”等20门课。每一门课的讲授,她都精心设计、反复准备,并总结形成了“十大启发式、创新性教学方法”,获得学生喜爱的同时,也荣获国家教学成果二等奖。

随着年纪的增长,于洪珍把更多的时间用来编写教材。“编一本好的教材不容易,但是编好了就能够服务更多的学生成才。”2005年,她主持和主讲的课程“通信电子电路”获评国家精品课程,完成了第14次印刷。

《通信电子电路》教材中有一些这样的表述,“下面通过一组实测数据,说明……”“如图所示是我们自主开发的……”原来,在编写过程中,为了确保书中每个数据的准确,于洪珍带领团队成员反复做实验验证。为了找出最具代表性的“检波电路参数分析曲线图”,于洪珍用不同的二极管反复实验,才得到满意的数据。记者看到,在教材上,这部分内容只有一页纸,并不多。于洪珍却说,每个数据都要搞准确,尤其是一些典型代表数据,内容再少也马虎不得。

 

“上讲台,自己得站在知识的最前沿”

1990年除夕,在300米深处采掘工作面,于洪珍和课题组的其他党员同志一起,紧张地进行控制电机车的测试工作。1989年,50多岁的于洪珍承担了煤炭部重大科研项目“矿井电机车运输PC控制信集闭系统”。为了保证项目质量,于洪珍带着团队在煤矿吃住3个月,天天下井工作。春节期间,团队成员也没有休息。“春节矿井停产,是调整控制电机车的最佳时间,共产党员留下来继续干。”于洪珍说。

大学的教学和科研从不是割裂的。“大学教学必须有深厚的学术功底做支撑,这种学术功底源于充分的科研实践。”于洪珍坚持站在知识的最前沿,从行业现场发现问题,用最新的科技解决问题,再将科研成果吸收到教材中、反哺教学。

为获取第一手资料和相关数据,于洪珍对承担的每一个科研项目,都要亲自去现场“蹲点”。辽宁抚顺,河北开滦,山西大同、晋城,山东兖州、龙口以及河南平顶山,还有江苏、四川等地,大大小小30多个煤矿都曾留下她的足迹。

于洪珍的学生,信电1998级的文晓临记得,大二要上一门新开课程“多媒体计算机技术”。那时候电脑还是稀罕物,上课之前同学们都在议论,这么前沿的课程肯定是由一位年轻老师来教。预备铃还没响起,走进教室的却是一位年过花甲的老太太。

于洪珍以形式多样的讲解方法来阐释广博精深的理论知识,很快就将同学们征服了。后来大家才知道,早在20世纪80年代末,于老师就带领团队将当时国际上先进的PLC技术应用于煤矿井下流程工业生产过程控制,应用效果让煤矿领导和工人们赞不绝口。

一个当时已经60多岁的老教师,是如何做到紧跟科技前沿的呢?有一年冬天,于洪珍的一位学生用了一年多前的资料作为课程作业参考。于洪珍抽出中午休息时间,到学生宿舍指导修改。当她从文件夹里拿出一本材料时,在场的同学都震惊了:那是一个字迹密密麻麻的笔记本,300多页记录了每一次多媒体新技术的问世和革新。

 

“爱学生,就要成为他们的引路人”

“做人比做学问更重要,只有德才兼备,才是真正意义上的人才。”于洪珍坚持言传身教,用自己的“大先生”品格和风范影响着学生。

2006年3月初,于洪珍左腿骨折,住进了医院。学生高莉担心因此会耽误博士论文答辩。当她去医院看望于老师时,于洪珍正伏在床头柜上写写画画。“原来老师一直在修改我那近20万字的博士论文。”高莉回忆往事,热泪盈眶。

出院第二天,于洪珍家客厅里多了一台计算机、一架投影仪、一张桌子,博士生预答辩会就在她家客厅里举行。预答辩持续了3个多小时,左腿扎着2颗钢钉、依旧裹着纱布的于洪珍半倚在椅子上,仔细地听着,细密的汗珠不时从额头渗出来。

学生下矿实习,于洪珍总是跟着一起下井。有一年寒假,于洪珍去天津审核图纸,因过度疲劳,途中晕倒在地,多颗门牙磕落,流血不止。手术做了2个小时,缝了13针。她顾不得休养,就匆匆赶回学校,她要赶在开学前处理完手头的工作,带学生到煤矿实习。有一位同学说:“我最怕下井,本来想找理由请假的,但是老师为我们树立了榜样,我服了!”

从20世纪80年代起,于洪珍就自主为本科生开设“第二课堂”,简言之,“第二课堂”就是从科研项目中切下一小块,指导本科生做,培养学生的自信心和科研能力。信息1996级学生王志敏从大学二年级开始就参加了于洪珍的“第二课堂”。王志敏在于洪珍的悉心指导下,自主设计了“多媒体视频切换拓展卡”,具备了出色的研发能力。毕业后,他签约华为公司。作为本科毕业生的他,工作第一年就以突出的研发业绩被评为华为公司的百名优秀职工之一。“于老师让满是数字和公式的课堂,拥有了触及灵魂的力量。”王志敏说。

相关热词搜索:

上一篇:赶赴危险之地,是“火焰蓝”之荣
下一篇:马晓兵:办税服务厅里跑出“四种速度”

人民周刊网版权及免责声明:

1、凡本网注明“来源:人民周刊网”或“来源:人民周刊”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人民周刊网(本网另有声明的除外);未经本网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协议的单位及个人,应注意该等作品中是否有相应的授权使用限制声明,不得违反该等限制声明,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时应注明“来源:人民周刊网”或“来源:人民周刊”。违反前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2、本网所有的图片作品中,即使注明“来源:人民周刊网”及/或标有“人民周刊网(www.peopleweekly.cn)”“人民周刊”水印,但并不代表本网对该等图片作品享有许可他人使用的权利;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协议的单位及个人,仅有权在授权范围内使用该等图片中明确注明“人民周刊网记者XXX摄”或“人民周刊记者XXX摄”的图片作品,否则,一切不利后果自行承担。

3、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人民周刊网或人民周刊)”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4、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30日内进行。

※ 联系电话:010-65363526 邮箱:rmzk001@163.com

人民周刊微信公众号

网上信访,解决百姓“急难愁盼”问题

网上信访,解决百姓“急难愁盼”问题

热门视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