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仅是今年,我们的集成化盾构渣土环保处理系统,已经在十几个项目上运行,效果很不错!”说这话时,中铁工程服务有限公司科技分公司盾构维保工程师段文军刚从深圳一个新建项目返回成都,看着自己和团队的创新成果在行业内受到欢迎,他由衷感到欣喜。
从组建一个人的技术中心,到成立拥有27名成员的市级职工创新工作室,从业6年时光里,“四川工匠”段文军在地下空间一步步朝着梦想“掘进”。
只有一个人的技术中心
2015年,西南交通大学南门口正在修建成都地铁7号线项目,一边在该校攻读研究生,一边在中铁工服设备物资部见习的段文军,接触到了当时正在地下“啃土”的61号盾构机。
经过一段时间与盾构施工设备、材料的接触,机械专业出身的他发现,公司现有设备、零件有不少可以优化、改良的地方。
面对陌生领域,段文军虚心请教、苦心钻研,不断积累专业知识。“遇到解决不了的问题就往学校跑。”回忆起那段时光,段文军感叹为职业生涯奠定了良好基础。
也正因为如此,见习期结束后,他没有选择工作时间更稳定、工作环境更舒适的设备物资部,而是主动申请调到与盾构施工联系最紧密、工作条件相对艰苦的工程技术部,组建起当时只有他一个人的技术中心。
段文军认为,身在一线才能直击行业痛点、难点。
由于常年在地下作业,盾构机掘进时设备散热导致隧道内高温高湿,工作环境十分恶劣,为了让地下作业的工友们免于吃苦头,他主持制定了盾构智能冷风系统研发方案。
智能冷风系统“上新”后,可将隧道盾构作业区(华南地区)温度由45摄氏度降至26摄氏度,降幅达42%,大大提升了作业人员的舒适度,有效规避了隧道内外温差及隧道内高温带来的安全隐患。
盾构机“触网入云”
每当同事们问起段文军从“门外汉”成长为盾构技术人才的秘诀时,他总是笑着说:“哪有什么秘诀,就是遇到问题解决问题。”
“以前盾构机使用,很少进行数据存储和分析,不能为日后同类型地质施工提供经验,很可惜。”段文军结合一线工作经验,参与研发并搭建了盾构机在线实时监测云平台,该项成果在行业内具有重大意义——能将维保人员判断一台盾构机故障的时间大大缩短,有效提升维保作业效率8倍以上,误判率从8%降低至2%,极大节省了盾构施工成本。目前,已有近300台盾构机入网该平台,约占全国在用盾构机数量的1/5。
以前盾构产生的渣土,常规处理方式是直接外运至堆放场,段文军团队设计了一套集成化盾构渣土环保处理系统,将渣土中的石、沙、土、水进行分离,对可用资源进行再利用,不仅能带来经济效益,提高盾构渣土处置效率,还实现了绿色环保。
近年来,段文军和团队技改、发明了盾构施工组合式可折叠步梯、盾构隧道清洗装置、管片注浆栓等20余项创新产品,获得个人发明专利6项、实用新型专利46项。截至目前,段文军创新工作室已累计创造经济效益超9000万元,为行业节省成本上亿元。
无人驾驶的盾构梦
“现在盾构机还要靠刀盘‘啃土’,如果有一天也能用激光或者水射流该多好!”在陪伴孩子观看科幻电影时,段文军心心念念的还是他的盾构梦。未来,他希望盾构机能够真正实现无人驾驶。
“他总比别人多想一步,你的困惑总能在他那里找到答案或是得到启示。”何博是段文军的徒弟,在他带领下,专业能力提升突飞猛进。
对于后辈,段文军始终坚持“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他发挥技术专长和经验优势,积极传承技术,共带徒14名,其中,8人职称、技能等级得到晋升。
此外,他还结合创新工作室研发的盾构机模拟操作器、“盾构云”、盾构机AR远程诊断系统等“神器”赋能盾构机维修保养和培训。他牵头组建中国工程机械学会西南地区首家全断面隧道掘进机职业技能培训基地和鉴定站,为轨道交通建设行业批量培养技能人才,累计培训行业及企业技术人员200余人次。
“执着专注、精益求精、一丝不苟、追求卓越的工匠精神是我们每个职业人的追求。”段文军感慨说,不管从事哪个行业,都要以匠心、专心、细心做好每项工作,“地下空间开发利用前景广阔,我们盾构人的梦想,就是让地下空间开发更安全、更高效、更环保、更简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