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头衔很多,荣誉很多,但他自己却说:“我只是名医生!”“我只是一名普通的共产党员”“救治病人是我的本分!”
他,是武汉大学中南医院心血管内科主任鲁志兵。
“铁人”匠心
早上7时许,鲁志兵就忙了起来,在安排好一天的各项工作之后,7时30分,他准时带着科室早班的医护人员开始例行交班查房。30多间病房,50多号病人,一一了解到位,并叮嘱相关医护人员有关注意事项。9时许,鲁志兵回到了办公室,对着今天的手术安排与各环节相关负责医生认真了解和核对落实手术准备细节。今天他亲自动手的只有7台手术,时间上安排的不是太赶。“今天算是比较轻松一天的了,一般情况下,每天8-10台手术是常态,多的时候会有12-13台,甚至15台。”一旁的护士长介绍道,“手术多的时候,基本上进了手术区,就没有出来的时候。”从2018年底入职中南医院到如今,近3年的时间里,鲁志兵的大多数时间基本上都安排在手术台上,手术多的时候连轴转,连吃口饭的时间都没有,医院领导、科室的同事都知道,“鲁主任是一直围着手术台在转。”因为拼,科室的同事笑称他为“铁人”,后来,心内科“铁人鲁”在医院也慢慢传开了。
“同志们说我拼,其实我感觉自己做的还不够好。”鲁志兵扶了扶鼻梁上的镜框,腼腆地笑了。他说,他来自湖北黄冈的一个偏远农村,通过刻苦努力考上了武汉大学,在大学和读研期间,他收获了很多专业知识,因为成绩突出,被选派到美国留学继续深造。在国外的时候,看到了国内在某些领域与国外存在差距,“就想着多学点有用的东西回来,帮助更多的人,挽救更多的性命。”回国后,鲁志兵如愿以偿在医院从事心血管疾病救治的临床医疗工作,经过近十年的临床专业积累,他在心血管疾病救治方面逐渐展露头角,成为年轻一代的佼佼者。后来,更是被武汉大学中南医院作为高层次专业人才、学科带头人引进入院。“你看,学校花了这么多的心血培养我,医院给了我这么好的平台,我没道理不去努力做好自己的本分。”“趁着现在年轻,多努力一些也是应该的。更何况,我是一名医生,一名共产党员。”“拼吗?”他想了想,又摇摇头说,“还是不够啊!”
据介绍,鲁志兵是湖北省内心血管疾病治疗领域屈指可数的“全能型”人才、青年专家,在治疗冠心病、心律失常、瓣膜病以及先天性心脏病等疾病方面均有所长。
在他的带领下,武汉大学中南医院心内科目前开展的复杂、疑难、高风险的心脏介入手术已经处于湖北省乃至全国领先的地位。他曾带领团队通过介入微创换瓣,使87岁重度主动脉瓣狭窄老人重获新生,避免外科开胸手术的创伤,实现心脏瓣膜疾病介入治疗领域里程碑式的进展;有一位九旬易婆婆因半年内心跳骤停多次危及生命,患者当时体重仅30公斤极度消瘦,无法在胸前建“囊袋”放置传统起搏器,他为其植入仅重1.75克世界最小“胶囊起搏器”,成为全国首批无导线起搏器植入手术病例。
“铁人”仁心
“大医精诚,敬畏生命”是武汉大学中南医院的院训,也是鲁志兵的职业座右铭。“作为一名医生,我们的职责就是治病救人,去解决患者的问题。”“最重要的使命就是服务好每一名患者。”不论是在科室还是带学生,鲁志兵经常会跟身边的人反复强调职业的责任意识和使命感。
他急病人之所急,想病人之所想,具有高度的责任心,努力解决病人身体和心理上的双重痛苦。从医至今,每接诊一位患者,他总是全面了解病人的生活、工作和病情发展的全过程,把解除病人的疾苦当做最大的事情。为服务好每一名患者,他从不怕麻烦,不仅在接诊期间全力以赴,用所学的专业技术解决患者的问题,出院后主动留自己的手机号码给患者,方便患者在院外治疗或病情变化时第一时间能找到他,指导患者用药或就诊。2020年4月,75岁的王婆婆因患有高血压、糖尿病、冠心病、肾衰竭等慢性病史,心电监护发现有长达7秒的心脏骤停,送医院救治时却因上腔静脉狭窄在当地医院无法植入起搏器治疗。后转诊至鲁志兵所在科室,经过他及其团队多次评估患者病情,反复与患者及其家属沟通,最终成功给患者植入起搏器挽救了老人家的生命。后来,得知该患者家庭经济困难,无法承担相关手费用后,他立刻在科室内发动捐助倡议,并带头捐款。当患者家属接到鲁志兵和同事捐助的钱物时,感动的要给他下跪,嘴里连声喊道“您真是活菩萨啊!”。据鲁志兵的科室同事介绍说,类似这样的事情还有很多,他始终把挽救病人的生命、解决病人的痛苦放在个人利益之上,其良好的医德医风受到了诸多患者的一致好评。“我其实也没做什么,只是尽了一个医生的本分而已。”说起这些事情,鲁志兵显得很谦虚,“患者在我们这里健健康康的出院,快快乐乐的生活,就是我们最大的快乐。”
他常对学生说,心态决定一切,救死扶伤是医者的本分,常怀仁爱之心才能在专业之路上走得更远。
2020年初,新冠肺炎疫情在武汉爆发,防控形势十分严峻。鲁志兵积极响应上级号召,义无反顾,迎难而上,带领武汉大学中南医院心内科团队无畏逆行,在第一时间奔赴新冠治疗定点医院——武汉市第七医院,并整合全科力量,在疫情防控一线贡献积极力量。“那个时候,全科室都动员行动起来了,大家都自愿投身到这场全民抗疫的大战役当中来,没有一个退缩的!”谈起科室的团队,鲁志兵满脸都是自豪的神情,“科室的一些骨干到了七医院支援,护士长把留守的同志们都组织起来了,给在一线的同事们做后勤保障,还做了分工,有给我们筹措防护物资的,有给在一线的同事们做饭的,有给一线的同事们做交通的,关键时候,大家都在支持我们,都在为科室出力。”
在此期间,因为鲁志兵在国内心血管疾病治疗专业方面的影响,他被抽调到雷神山医院,并作为雷神山团队核心成员之一,主要负责入院心血管疾病病人的急诊手术和院感防护。“当时疫情来的太突然了,治疗手段不确定,防护效果不知道,大家都很恐慌,”鲁志兵说,“说心里不紧张不害怕是骗人的。”“但我们是医生,也都是为人子女为人父母的,怕就不上么?不行啊!”疫情期间,他和团队坚持“患者救治第一”原则,冒着极大风险,抢救患者生命。2020年2月25日,湖北省罗田县一位三度传导阻滞病人,反复发生晕厥,投医无门。后在湖北省卫健委防疫指挥部、医院领导多方协调下,迅速建立高效绿色通道,他带领团队在门诊导管室连夜为患者顺利置入起搏器,终于使患者转危为安。
为有效阻隔疫情蔓延,切实做好院感工作,保障医护人员的健康安全,在雷神山期间,鲁志兵和专家团队一起,制定了严格的院感防护措施,并负责部分区域的督导工作。“当时过来支援的医护人员,很多都不是对口专业的,他们不一定有对抗传染疾病的经验。”鲁志兵介绍说,“如果不注意防护,不严格防护措施,后果将不堪设想。”“更何况,他们(过来支援的医护人员)大老远的冒着极大的风险过来支援我们抗击疫情,我们也要为他们的健康和安全负责!”为了做好院感防控,他主动多方取经请教,并积极和国内外同行联系,结合从医多年的经验,在他和团队的努力下,共同制定了一套行之有效的防护措施,并雷厉风行的执行下来,收到了很好的效果,他负责的区域,无一例医护感染的情况发生。
“铁人”雄心
作为一名高校临床医学专业的导师,鲁志兵平时还要承担并完成相当课时的教学与教研工作,他说,“不光是自己要提升专业能力,还得为国家、为社会培养更多的专业人才。”
他非常注重对学生的理论知识教育与实践能力的培养,他的教学不仅仅只是理论知识的输出,更是结合案例深入浅出的细致讲解,他甚至自己动手制作了大量包括三维动画在内的大量多媒体课件,他扎实的理论基础和丰富的临床诊治经验,使学生们深深被吸引。除了帮助学生提升专业素养外,在学生求学期间,在工作生活中,他更是不厌其烦地给予耐心帮助,不少学生说,鲁志兵不仅仅是他们专业上的老师,更是他们生活中的益友。
近年来,随着国家医疗体系改革的逐步深入,优势医疗资源下沉,打造医联体方便基层群众就近就医,已经成为了一种行之有效的利民举措。然后,医联体的建设却并非一蹴而就,特别是专业医生资源的稀缺,往往也是制约地市级医联体单位发展的瓶颈之一。为了支持医联体单位心血管专业科室的建设,帮助医联体单位培养具备专业能力的心血管疾病诊疗医生,鲁志兵经常往返奔波各家医联体单位之间。他说,着急的时候“基本上没有休息时间,周末比平时更忙。”白天上班处理医院里面的事情,下班后再赶到医联体单位或专科联盟单位,“近一点的咸宁、孝感、黄石等地方,远一点的黄冈、襄樊、宜昌等地,医联体单位和专科联盟单位加在一起四五十家,基本上都跑到了。”他说,“前期肯定会辛苦一些,要多跑一些,要给他们做指导,讲课,甚至是在手术台边当助手,手把手一点点教,但只要把当地的医生教会了,也就轻松一些。”他介绍说,这两年,在他的努力下,省内诸如黄石、黄冈等地的医联体单位已经可以独立开展心血管相关疾病的介入手术,而通过他的指导,有十多个区县医联体或专科联盟单位也顺利开展了“第一台”心血管疾病介入手术。
谈起这些,鲁志兵显得有点兴奋。他说,这两年跑了将近10万公里,穿坏了几双鞋,火车票一大摞,总算是有点成果了。
天道酬勤。这几年来,通过鲁志兵及其团队的不懈努力,他顺利完成了上级赋予的各项工作任务,教学工作稳步推进、科研工作有了崭新突破。由于工作成绩突出,他个人多次被医院评为“优秀共产党员”“优秀医务工作者”。“活到老,学到老,干到老。”他说,他将一如既往地秉承救死扶伤的宗旨,在实际工作中践行一个共产党员的初心,履职担当,认真履行一名医生的责任,以患者为中心,积极运用自己所学的知识,真诚服务好每一位患者,为人民群众的身体健康,为健康中国,贡献自己的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