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微信 注册登录
010-65363526rmzk001@163.com
首页 > 栏目 > 人物 > 正文

“虎”书记养猪记

王菲菲、王劲玉    2021-09-15 16:47:18    新华每日电讯

走出东里村的那一刻,原国虎再也忍不住了,眼泪夺眶而出。远处是连绵的太岳山脉,身边是缓缓流淌的沁河水,6年来的点点滴滴在他脑海中不断浮现:

“这毛头小子能干成啥?”村里人上上下下打量着他。在猪圈里睡觉、吃方便面,那“酸爽”味道一辈子都忘不了;为了储存大棚菜,他突发奇想用真空袋装新鲜蔬菜,结果全蔫了;站在县城闹市区,高声推销着村里的绿色农产品,兴奋得差点蹦起来……

他是山西省临汾市安泽县东里村第一书记,这个身份已伴随他6年。如今,三届任期已满,他要走了。

“以后不管走到哪儿,永远都是咱东里人!”村民们舍不得这个名字里带虎字、看起来有些虎气、做了一番“虎”事的年轻人。

原国虎也舍不得,舍不得那山那水那人,舍不得这6年:村民人均收入从2015年的5000元左右提高到如今的9000元左右,乡村振兴有了生猪养殖、杂粮种植等产业支撑。

他用6年的奋斗青春谱写了最美丽的诗篇。

 

初来乍到的毛头小子

“这个毛头小子能干啥?”看着眼前这个身材瘦小、有些怯生生的小伙子,山西省临汾市安泽县东里村党支部书记陈卫祥心里犯起了嘀咕。

54岁的陈卫祥当了30多年村党支部书记。有着120多户人家的小村子多少年来平静如水,人们种点玉米、高粱,“好光景和咱无缘”。

2015年8月,28岁的安泽县人社局工作人员原国虎作为第一书记来到这里。别看他年龄不大,心却不小。

“我要帮着大伙儿脱贫致富!”他不是个安于坐办公室的人,他想干一番事业,广阔农村就是最好的舞台!

原国虎有备而来,早在来之前,他就向相关部门申请了30万元资金,要在村里发展产业。

一听“产业”两个字,陈卫祥就头大。东里村交通不便、资源匮乏,前几年新农村建设时,村集体欠了几万元外债。村里在2013年时也建过蔬菜大棚,菜长出来了,却卖不出去,差价都让中间商给赚了,承包大棚的村民们都哭了。

但原国虎初生牛犊不怕虎,挨家挨户走访调研,琢磨适宜的产业:种苹果、养鸡种葱、养兔子……也曾小试牛刀,但均以失败告终。

一个偶然机会,原国虎了解到一家专业养猪企业的“代养”模式,企业提供猪苗、饲料、防疫、技术指导,并且有固定回收价,养殖风险被降到最低。

“资金压力小,销路不发愁,太适合我们村了!”原国虎像捡到宝贝一样,陈卫祥和其他村干部们却隐隐担心。

根据规划,原国虎最初申请的资金不足以支撑项目,难道就此作罢吗?陈卫祥没想到,从那之后,只要村里有领导来检查,原国虎就推介这个项目,请求资金支持。“看上去文文弱弱的,胆子倒挺大!”

靠着“厚脸皮”,原国虎拉来了资金。为了省钱,他们自己当小工,用时数月,终于把猪场建好了。

 

吃住在猪圈的猪倌

面前的方便面已失去香味,只有一股猪粪味直钻鼻孔,这“酸爽”滋味,原国虎本以为自己一辈子都忘不掉,但如今早已久闻而不知其臭了。

2017年,猪场建好之后,本以为一切将步入正轨,但新的问题来了。承包方案公示了两周,硬是没有一个人来报名。

“张嘴的东西不好养”“家财万贯带毛的不算”,这些老话深深地刻在村民们的思想里。承包猪场要交15万元押金和4万元承包费,没人愿意冒险。

而此时,也正是原国虎第一届任期到期之时,妻子已怀了二胎,大女儿刚上小学,家人明确表示要他回来照顾。但这边,猪场刚建好,如果他走了,一切可能就撂下了。

原国虎最终选择了留下,还和陈卫祥等3人一起凑了19万元,承包了养猪场。这些钱,几乎是原国虎所有的家底。

原国虎清楚地记得,7月2日,猪场迎来了第一茬500头猪崽。但原国虎的恐惧也随之而来,为了给猪崽打疫苗,他需要抱起它们。“张着嘴巴嗷嗷叫的样子怪吓人。”但他不能流露出胆怯,只能硬着头皮去抱,猪崽在怀里扑腾挣扎,摸上去毛茸茸的。

抱的次数多了,他开始觉得十分可爱,只盼着它们能快快长大。

然而,没过几天,这些猪崽却开始陆续死亡。

“我们不敢养,你一个毛头小子敢养。”一些村民说起了风凉话。

有一天一下死了3头猪,看着白花花的猪,原国虎背过身子,圪蹴在地上,眼泪吧嗒吧嗒掉了下来。

“养猪不死猪,难道死羊吗?”陈卫祥打趣着说,想给他减轻点压力。

为了找到猪死亡的原因,原国虎决定吃住在猪圈进行观察。累了,他就在躺椅上歇一会;饿了,就吃饼、泡方便面;猪崽们还时常伸出头来拱他的腿、舔他的鞋。夏天猪棚温度高,混着猪粪臭气熏天,为了减少进出猪棚的人数,原国虎常常一个人一天不出猪棚,以至于很长一段时间,他浑身都散发着一股猪粪味。

专门负责养猪的村民王平安说:“咱觉得不要紧,没想到一个白白净净的年轻孩儿竟能吃得了这种苦。”

也是从这次,陈卫祥对这个毛头小伙子彻底服气了。“他确实是个想干事,也能干成事的人。”陈卫祥暗自决定,以后不论他干啥,自己都会尽全力帮忙。

功夫不负有心人,在死了27头猪之后,原国虎总算找到了症结,小猪崽们得以健康成长。6个月后,第一茬猪总算出栏了,承包人每人分了5000元,养猪人王平安分了15000元。

万事开头难,在经历了第一茬试水之后,猪场在之后的养殖中取得了成功,每一茬的死亡都控制在10头左右,也实现了一茬保本、二茬微利、三茬盈利的目标。

在猪场取得成功后,原国虎再次争取资金,在东里村建起了2号猪场,这次村里人争相承包。不仅如此,几个在外打拼的年轻人也看到了养猪的机遇,在村里建了两个规模更大的养猪场,现在东里村的养殖规模达到了年出栏6000头,成了远近闻名的养殖大村。

当初的那个原国虎坚决不放弃、曾吃住在里面的1号养猪场像颗种子一样,给东里村带来了希望。

 

“蹦跶”起来的推销员

“我们东里村绿色农产品,用4个字来概括,那就是‘好!好!好!好!’”站在安泽县城商业街上,看着越来越多的人流,原国虎激动地喊了起来。用陈卫祥的话说,是“蹦跶”起来了。

他说的绿色农产品,是继养猪之后,在村里开辟的又一产业。

养殖成功后,原国虎脑子又活泛起来,“这么多猪粪为啥不搞种植呢?”说干就干,2018年3月,原国虎带领3户贫困户租赁7亩土地,利用养猪场提供的便利条件,建起绿色农作物种植示范基地,其中一半是蔬菜,一半是杂粮。这些农作物,全都不打农药、不施化肥。

然而,蔬菜长出来了,销售仍是个难题,并且蔬菜难以保存。他们异想天开,竟然将新鲜蔬菜装进真空包装里,试验了一下,结果全都蔫了。说到这里,原国虎有些不好意思,露出一副哭笑不得的表情。

必须打出品牌,才能占领市场。他又一次脑洞大开,要在县城里开一场推介会,一个小村子在县里开推介会,这在安泽是从未有过的事情。

但原国虎就是敢打破常规。他选了县城里最繁华的地段,给县里领导们都发了一遍邀请函,还在线上线下发布《致安泽县人的一封信》……

陈卫祥等村干部看不懂年轻人的这番操作,自然也插不上话,但都在默默帮着忙。

推介会那天,原国虎凌晨4点多就起床了,穿上头一天买的白衬衣,去现场布置场地,新鲜的豆角、西红柿、辣椒摆得整整齐齐,到了8点多,商业街上的人慢慢多了起来。

看着越来越多的人了解询问购买东里村的蔬菜,原国虎太激动了。“不亚于第一次当爸爸。”他说。

东里村一炮而红!

推介会后,订单唰唰来了,甚至供不应求。他又奇思妙想做起了订单农业,像QQ农场一样,人们可以认养一块地,通过安装的摄像头,能够看到蔬菜生长全过程,由村民们负责种植、配送。

不仅如此,他还通过视频直播线上线下销售小杂粮,提供种子、农家肥等给愿意种植的农户,同时以市场价的1.5倍进行回收。过去只种高粱、玉米的村民们,靠种小杂粮实现户均增收1900元左右。

这下人们的思维彻底扭转了。如今东里村的蔬菜、杂粮都是叫得响的品牌,成了紧俏货。

 

“自私”的儿子、丈夫和爸爸

对于东里村人来说,原国虎是个好干部。但他70多岁的老母亲梁小香却说,原国虎太“自私”了!

老人是在心疼自己的儿媳妇。原国虎在东里村奋斗的6年,妻子党欣怀孕生二胎,一个人照顾两个孩子。“最开始一个星期还能回来一次,后来基本上就不见面了。”党欣说,家里完全靠不上他,最初也有怨气、也吵架,但慢慢都习惯了。

不仅如此,原国虎有一段时间建猪场焦虑、忙碌,导致腰椎间盘突出,连床也下不了,党欣挺着大肚子,带着大女儿,坐着客车去村里照顾他。

党欣是个温柔的女人,把两个女儿照顾得乖巧懂事。但越是如此,原国虎越觉得亏欠。有一次大女儿吃坏肚子,他自己带着女儿去输液。从此以后,为了让爸爸能一直陪着自己,女儿总喊着要“输液”。

尽管嘴上说“自私”,但原国虎的母亲心里却无比心疼儿子。知道他工作忙,没事尽量不给他打电话,有个头疼脑热,老两口瞒着儿子自己去输液,“但心里总想着他能多回来,可想多见他几回哩。”

承包猪场那年,原国虎有一次回到家,给母亲讲自己在东里村干的事,说自己没有钱了。母亲当时没当回事,后来在电视上看到儿子带着村民建猪场养猪的事,偷偷跑到地里大哭一场,“他干那么多事,多难啊,当时应该给他钱,帮帮他的!”

但看到村子如今欣欣向荣,年轻人都回来了,乡村振兴有了可持续发展的产业,原国虎觉得,一切付出都是值得的。

 

聊不完的“养猪经”,放不下的“猪崽子”

“今年,我们东里村1号养猪场已成功出栏了6茬生猪,总收益达85万余元,村集体经济年增收4万元,入股脱贫户户均年增收1200元。”马上要离开了,原国虎还是忍不住跟记者聊他的“养猪经”。

走在东里村的山坡田垄上,满眼的翠绿让人看着心里欢喜,两个养猪场排成几排,占了不小一块地,离得老远就能闻到一股猪粪味。快要走了,原国虎又一次来到养猪场,看看他关心的“猪崽子”们。

“叔,新来的猪崽都打疫苗了没?”“叔,可不能让人随随便便进猪圈啊!”在猪圈看到养猪人王平安,原国虎拉着他不住地叮嘱。

在原国虎心中,6年驻村,最骄傲的是东里村产业逐渐兴旺,最放不下的也是村里方兴未艾的产业。“村里人养猪吃了大苦,好不容易才干到这番光景,产业来之不易,更要守好。”他说。

不光养猪发展势头好,从2020年开始,东里村绿色杂粮规模达到160余亩,同时吸纳23户脱贫户入股合作社。今年以来,东里村的芦笋基地后续田间管理也陆续开展,确保芦笋正常生长的同时,稳步提高芦笋的产量和销售收入。

“党员带头发展,养殖有借鉴模式,种植有特色品牌,打工足不出户。村里有了好光景,才能放心离开啊。”原国虎说。

“不是原书记来,咱怎么可能这么好。”脱贫户王平安靠养猪3年挣了20多万,去年给儿子娶了媳妇。

现任村主任王鹏是个80后,在原国虎的感召下,回村发展苹果、养猪等产业,带动村民一起致富。“原书记做下了榜样,大伙儿的思想有了很大转变。从能要就要,能等就等,到现在又养猪,又种蔬菜、杂粮,一起向着乡村振兴、向着更好的日子奔!”

相关热词搜索:

上一篇:李忠卫:核电站的守“门”人
下一篇:海归小伙返乡开了间田野中的玻璃书屋

人民周刊网版权及免责声明:

1、凡本网注明“来源:人民周刊网”或“来源:人民周刊”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人民周刊网(本网另有声明的除外);未经本网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协议的单位及个人,应注意该等作品中是否有相应的授权使用限制声明,不得违反该等限制声明,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时应注明“来源:人民周刊网”或“来源:人民周刊”。违反前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2、本网所有的图片作品中,即使注明“来源:人民周刊网”及/或标有“人民周刊网(www.peopleweekly.cn)”“人民周刊”水印,但并不代表本网对该等图片作品享有许可他人使用的权利;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协议的单位及个人,仅有权在授权范围内使用该等图片中明确注明“人民周刊网记者XXX摄”或“人民周刊记者XXX摄”的图片作品,否则,一切不利后果自行承担。

3、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人民周刊网或人民周刊)”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4、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30日内进行。

※ 联系电话:010-65363526 邮箱:rmzk001@163.com

人民周刊微信公众号

网上信访,解决百姓“急难愁盼”问题

网上信访,解决百姓“急难愁盼”问题

热门视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