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微信 注册登录
010-65363526rmzk001@163.com
首页 > 栏目 > 人物 > 正文

李晓洋:他从敦煌来

2021-09-06 14:48:00    中工网

成都·城厢天府文化古镇项目是一个集文化、旅游、商业、城市功能配套于一体的综合性项目,是四川省成都市青白江区建设规划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成都市“三城三都”建设的重要实践。该项目自2019年6月开工建设以来,按照计划有序推进。

8月31日,记者来到该项目的觉皇殿壁画修复现场,只见昏暗的室内,几位年轻人蹲在脚手架上,在柔和灯光中,手握专业的修复工具,在石灰墙壁上,一点一点地擦拭着。其中,一位戴着眼镜,身材微胖的小伙子,一手拿着擦拭工具,一手拿着吸耳球,神情专注,轻轻地将覆盖在墙壁表面的白灰擦掉。他就是这个文物修复团队的负责人,来自敦煌的李晓洋。

 

敦煌长大

1989年4月,李晓洋出生在甘隶敦煌,他的爷爷是敦煌研究院壁画修复领域的泰斗、大国工匠李云鹤。李云鹤21岁就从山东青州来到敦煌,是我国最早一批从事莫高窟壁画、文物保护、修复工作的人。后来,李晓洋的叔父李波从中央美术学院毕业后,也毅然回到条件艰苦的莫高窟,跟随父亲修复壁画和文物。

李晓洋的童年就是在莫高窟的洞窟里观看爷爷和叔父修复文物中度过的。他最高兴的事情,就是用自己的小手,抓起叔叔们拌好的泥巴,捏成不同造型的小菩萨。每当这时,爷爷和叔叔都会夸他聪明、能干,长大后定是一个优秀的文物修复师。李晓洋心想:“等我长大后,也跟着爷爷和叔叔修复文物。”

2005年,上高中的李晓洋被爷爷送到澳大利亚墨尔本大学学习,学的是工艺美术室内设计专业。逐渐长大的他,有点不想再走爷爷和叔叔的老路了。2011年春节,李晓洋回家与父母、爷爷、叔父们团聚,爷爷试探性地问起孙儿今后的打算。“爷爷,我还是想回澳洲发展,我已经习惯了那里的生活了。”李晓洋说道。爷爷听了,没有表现出明显的失望,只是笑着问道:“那你确定方向了吗?”“还没有最后确定。”“那你就利用这段时间,跟着我和你叔叔学修复文物吧,等你哪天想离开了,你就离开吧。”爷爷说完,用充满希望的目光看着孙儿。“好的,我也想多陪陪爷爷。”李晓洋高兴地说道。就这样,李晓洋开始跟着爷爷学习起来。

 

摸爬滚打

李晓洋从最基础的工序学起,和泥巴、剪麦草,这些工作枯燥而劳累,与他大学所学毫不沾边,他找不到一点成就感,有些失落和苦闷。

爷爷看出他的心思后,做起了他的思想工作,将自己的亲身经历讲给他听,教育他无论做什么事情都要从最基础做起,修文物就是修身修心。“一个内心浮躁,耐不住寂寞的人是修不好文物的。你再坚持一下,如果实在不喜欢就去做你喜欢的事吧。”爷爷语重心长地说道。听了爷爷的话后,李晓洋的心情平伏了下来。

2011年8月,有一天下午,李晓洋工作完毕,收起工具往外走。这时,夕阳西下的余晖从外面照射进来,正照在专注修复壁画的爷爷脸上,李晓洋看到这画面,第一次感到爷爷老了。他的心底泛起了波澜。是啊,爷爷嘴里始终没有给他压力,要求他留下来,但一有机会,爷爷总会将他带到身旁,细心指点、教导。爷爷其实是多么希望他也能像叔父那样来接他的班啊。“如果我留下来,干好文物修复、保护工作,将会给爷爷多大的安慰啊。”李晓洋想道。这一刻,李晓洋像是突然长大、懂事了许多,他理解了爷爷为了敦煌莫高窟文物修复、保护事业奉献了自己一生。“爷爷,我不走了,我要接你的班。”李晓洋在心里喊道。

人需要有点精神的,只要心里有了追求的目标,就会产生巨大的热情和动力。从此,李晓洋更加用心地去做好手中的工作,学得更勤,问的也多了。经过一年多时间的磨砺,李晓洋渐渐进入了状态,学起修复壁画和佛像更加得心应手了。他把爷爷首创的“空间平移”“整体揭取”“挂壁画”等众多壁画修复技法烂熟于心,并运用到修复实践中。

2016年底,独当一面的李晓洋在爷爷和父母的支持下,成立了自己的工作室---敦煌广德文物保护有限公司,他带领年轻的团队离开了敦煌,奔走在全国各地的文物修复、保护项目中,用自己的青春和智慧,为国家的文物保护事业贡献力量。

 

入觉皇殿

城厢古镇中的觉皇殿是明教寺的正殿。明教寺始建于南朝齐梁间,后因战乱,历经多次重建。现存的明教寺只保留了觉皇殿,它建设于明朝洪武年间,距今有650多年历史,是四川省内为数不多的明代早期建筑之一,属省级文物保护单位。

觉皇殿内,除了保存完好的一大一小两尊佛像外,就是古建筑和一些古壁画了。项目单位在对觉皇殿进行前期勘察的时候,发现了被石灰覆盖过的古壁画,必须请专业壁画修复团队来对其进行修复。经过公开招标,2020年12月,李晓洋团队成功中标。

今年2月25日,李晓洋第一次来到城厢镇,当他走进觉皇殿,看到保存完好、神态生动的毗卢遮那佛像时,心里充满喜悦,可当他绕过佛像,来到佛像背后的那堵竹泥墙时,他看到墙壁上,隐约可见的古壁画涂抹了一层厚薄不均的石灰,心情突然沉重起来。“没想到这里壁画损坏的程度这么严重。”李晓洋想道,他虽然心里难过,但有信心带领团队将这些壁画修复出来。

5月中旬,李晓洋团队正式入驻觉皇殿。他们将殿内的壁画分成两大版块进行修复,一是对房屋建筑不动的壁画部分,采取原壁精修的方式,剥去壁画上面那层石灰,尽量将古壁画的原貌展现在人们眼前。二是对需要移动房梁而牵扯到的壁画部分,采取揭取的方式,将壁画与墙体分离,待建筑结构完成后,重新编制新墙,再把壁画贴上去。这部分也是觉皇殿壁画修复工程的重点和难点,它是位于屋顶两个梁栋之间竹编壁上的梁枋画,共有6扇,双面都有壁画。

 

重现风华

8月11日,李晓洋要带领团队把梁枋画其中的一扇墙剥离下来。在这之前,他们已将壁画上的“起甲病害”(颜料层的起泡、脱皮等)进行了处理、加固。当天上午8时,李晓洋和8位小伙伴全体出动,爬上梯子,用宣纸、纱布将那扇墙前后的壁画“封护”起来。别看这小小的“包扎”,它也很考验人的技术,轻、重、松、紧的力道都不一样,而这竹编泥巴墙又不会说话,全凭手艺人的经验和感觉。就这“封护”工作就耗去了他们半天时间。

下午两时团队又开始工作。他们分工协作,支顶、切断、壁取一气呵成。这支由李晓洋亲自带出来的团队,经过几年的配合,已经达到了相当高的默契度,但每次团体作战,大家都不敢马虎,没有丝毫的怠慢。因为大家都知道,哪怕是一丝一毫的疏忽,都会造成不可挽回的损失。“好,现在开始从东向西移动,停,撑住,上端在往下倾斜,1号位与2号位调整下力度……”大家精神高度集中,在李晓洋的指挥下,慢慢移动墙体。在一阵紧张的操作后,这扇竹泥墙总算离开了梁框。然而,这只是完成了第一步,更艰巨的重担还等着他们。因为楼梯是用钢管临时搭建的,狭窄而陡峭,他们要将那扇150公斤,两面都是珍贵壁画的竹泥墙抬下来,并跨出大门,搬运到殿外搭建的工作室里。这下楼和出门,可谓步步惊心,他们凭着团结协作的精神和对文物高度负责的责任感,一步又一步,脚踏实地往前走,终于顺利、平安地把墙壁送到了工作台上。此时,已经是下午6时了,9位年轻人的衣背早已湿透,但个个脸上洋溢着幸福的微笑。

8月31日,记者在工作室里看到的已经是分离开来的两面壁画层了,墙中间的竹条和泥巴剥离开了。李晓洋告诉记者,壁画层还将进行剥离,最后只揭取成薄薄的一层壁画,以便贴到新墙壁上。

据介绍,觉皇殿壁画修复项目所涉及的壁画面积有148平方米,目前完成进度不到30%。“慢工出细活嘛,壁画修复工作是急不得的,预计明年下半年,将完成壁画修复工作。”李晓洋说道。(据四川省总工会微信公众号消息 邹世进)

相关热词搜索:

上一篇:“舞弄焊花”28年 他在工程一线“百炼成钢”
下一篇:战斗在国境线上的勇士

人民周刊网版权及免责声明:

1、凡本网注明“来源:人民周刊网”或“来源:人民周刊”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人民周刊网(本网另有声明的除外);未经本网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协议的单位及个人,应注意该等作品中是否有相应的授权使用限制声明,不得违反该等限制声明,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时应注明“来源:人民周刊网”或“来源:人民周刊”。违反前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2、本网所有的图片作品中,即使注明“来源:人民周刊网”及/或标有“人民周刊网(www.peopleweekly.cn)”“人民周刊”水印,但并不代表本网对该等图片作品享有许可他人使用的权利;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协议的单位及个人,仅有权在授权范围内使用该等图片中明确注明“人民周刊网记者XXX摄”或“人民周刊记者XXX摄”的图片作品,否则,一切不利后果自行承担。

3、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人民周刊网或人民周刊)”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4、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30日内进行。

※ 联系电话:010-65363526 邮箱:rmzk001@163.com

人民周刊微信公众号

网上信访,解决百姓“急难愁盼”问题

网上信访,解决百姓“急难愁盼”问题

热门视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