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急诊危重病医学领域工作30多年,上海市第一人民医院急诊危重病科主任王瑞兰教授仍如刚从医时那般,是一位永远精力充沛、停不下来的“拼命三娘”,但被她救治过的病人都知道,她还是一位心怀大爱、铁骨柔情的大医。
创新技术救治新冠患者
2020年初新冠肆虐,王瑞兰主动请缨,随上海第三批援鄂医疗驰援武汉三院,根据统一部署,被分入了ICU(重症监护室)医疗组担任副组长,作为组里唯一的女医生,王瑞兰不仅有着精湛的医术,还有着女性特有的细腻情感,在治疗病人的同时,她给予了病人无微不至的关怀,帮助病人从生理到心理全面康复。
王瑞兰曾说,最大的安慰,是自己救治成功的患者笑了。抵达武汉,王瑞兰第一时间进入重症监护室抢救病人。“早上六点多起床,八点正式上班。进入病房后开始查房,挨个了解病情变化情况……”王瑞兰回忆着在武汉的紧张工作。ICU是战场中的战场,王瑞兰经常要超时工作:查房、确定诊疗方案、梳理各类医嘱、查体、查看床边B超、设置呼吸机参数,一刻不能停,ICU里没有椅子,她就穿着防护衣在病房里一站一整天,被大家誉为“拼命三娘”。
在武汉,虽然困难比想象多,但王瑞兰的心愿没有改变,她要让病人不仅能出院,还要让患者全面痊愈。为此,王瑞兰把创新理念带入新冠肺炎救治。
新冠肺炎的重症病人,往往有呼吸窘迫的困扰。“在上海,我们会对血氧饱和度不高的患者进行俯卧位通气,可以改善其氧合指标。”但俯卧位通气治疗法原先只应用于那些上了呼吸机的患者,在武汉期间,王瑞兰思考再三,决定在不使用呼吸机的情况下,对患者施行俯卧位通气治疗。
在她最早救治的一批病人中,有位病人氧饱和度始终低下,通过俯卧位通气取得很好的治疗效果,当看到病人氧饱和度那一栏出现95的数字时,王瑞兰和医生护士们相视而笑,完全忘却了厚重防护服里已全部湿透的衣衫。这位患者出院后多次给王瑞兰发来感谢的微信,为了证明他已恢复,还拍下了吹奏萨克斯管的视频。
女性温情抚慰受伤心灵
属于武汉的记忆显然会记一辈子。王瑞兰经常会翻阅病人发来的微信,其中一位患者在走出病房一年之际给她发来了自己的近照,看着照片中美丽动人的女士,让人难以想象,一年前,她在ICU里心如死灰,拒绝配合治疗,甚至不愿进食。
原来这位病人不仅身患重症,而且在她入院前,母亲也因为感染新冠肺炎在她面前去世,这给患者心灵造成了难以愈合的创伤。“在病人旁边守护病人是医生的荣耀和责任。”在病房里的医护人员都头痛不已时,王瑞兰没有放弃,她在患者最无助的时候成了守护的港湾。每天查房,王瑞兰都会热情地与患者打招呼,蹲下来和她说话,亲自给患者翻身拍背。病人不愿吃饭,王瑞兰带上了锦江饭店特意为医护人员做的饭菜,放在病人的面前,她蹲下来对病人说;“今天我要看着你吃完它。”一天天,病人终于解开心结,配合治疗。
“今年我回武汉时,给这位病人打电话,她热情地要请我吃饭,被我婉拒了。”王瑞兰指着患者照片上的笑容说:“她恢复得非常好,已经重返工作岗位了。我们曾经朝夕相处一个多月,就像亲人一样。患者出院那天,我已经回到上海,但她特意打来电话,一再感激上海医疗队对她的救治。”说着,王瑞兰忍不住露出了欣慰的笑容。
在武汉三院,有人这样评价王瑞兰,说她既在做主任的工作,又干住院医生的活儿,还经常给患者拍背,一人身兼多职,样样做得出色。不过王瑞兰说,这只是自己的职业习惯,“你就希望这些病人能好,所以你就会想尽一切办法,对吧?”
同理共情驱使竭力抢救
王瑞兰工作干练、性格爽朗,但对病人有着超乎寻常的耐心和关心,两者结合,令人不自觉地接受她、信任她,成为患者和家属心中的“定海神针”。
王瑞兰说,也许是因为选择了医生这个职业,她一直很理解病人和家属,很容易形成共情。面对重症患者,王瑞兰总是一接到急救电话就立即组织科室医护人员投入到紧张的救治战斗。无论休息日、节假日或是深夜,只要科室需要,王瑞兰总是第一时间赶到病房,无数次争分夺秒的抢救,都是在王瑞兰的果断指挥下完成的。
2009年的一个深夜,王瑞兰已在家里休息,突然接到位于松江的市一医院南院抢救室值班医生的电话,根据医生描述,王瑞兰初步判断刚刚送来抢救的病人是H1N1甲型流感重症患者。王瑞兰立即驱车数十公里从市区赶往松江,她明白,这一刻的每一秒都可能是在和死神赛跑。
抵达松江时,病人的病情已经非常严重,看着抢救室门口,病人怀有身孕的妻子哀求的眼神,王瑞兰一下子被触动了,回忆起这一幕,她说道:“当时我心里只有一个念头,把病人抢救回来,不能让孩子未出生就没有爸爸。”
随后的诊断证实这是上海首例H1N1甲型流感重症患者,病人气管里喷出的都是洗肉水样的痰液。王瑞兰在危急时刻挺身而出,她突破常规采用新的危重病抢救技术治病救人。为了能在第一时间救治病人,在随后30个小时里,王瑞兰时刻守候在病床边仔细观察患者的细微病情变化,根据病情进展不断调整医疗方案,直到患者度过最危险的抢救期。谈起当年的抢救时刻,王瑞兰说:“做医生要有恻隐同理心,要竭尽全力救治病人。”(据劳动报消息 张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