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微信 注册登录
010-65363526rmzk001@163.com
首页 > 栏目 > 人物 > 正文

90岁“大医”与时间赛跑

李秀婷 黄锦辉    2021-08-19 14:43:29    南方日报

骆抗先90岁了,8月18日是他的90岁生日。他听力减退,即使戴着助听器,也难以听清稍远处别人的讲话;视力模糊,看书、打字时,需要戴上特制的眼镜。

骆抗先是我国著名的传染病专家、南方医科大学南方医院感染内科教授,被誉为“乙肝斗士”。如今,他正在与时间赛跑。

每个星期,他仍坚持出3次门诊,几乎每次都要到下午1点多才结束。每天下午5点,他准时睡觉,夜里起来写作,有时候晚上10点起床,开始彻夜写作。每写两个小时,体力就吃不消了,便休息一会儿继续写。

他要写的,是一本关于脂肪肝临床诊疗的著作。“我就像块钟表,现在走得越来越慢了,哪天或许突然就停了,现在活一天就干一天。”有着60年党龄的骆老,用行动诠释着一个老共产党员的初心使命、医者的家国情怀。

 

精打细算

为病人省钱省时间

在乙肝领域,没有人不知道骆抗先。病人从四面八方赶来,找骆老面诊,他总是谦虚地说:“乙肝好治,是药好,医生本事都是一样的。”

如今,骆老仍坚持每周出3次门诊,十几年来,雷打不动。每一次,他总是提前到诊室,看完全部患者才下班,往往要到下午1点多。

最近,一名从江苏徐州赶来的病人,患有肝硬化,骆老建议她一次性将胃镜检查和MR检查都做了,可以少跑一趟。

病人面露迟疑,害怕胃镜带来的疼痛。“你可以做无痛胃镜,做的时候没感觉,只是花费多一些。”骆老劝说道。

“要多少钱?”病人担心地问。“如果有大病医保,全部治疗费用在2万元以内。”骆老说。“我没有大病医保。”病人有些委屈。

“大病医保,每个中国人都能办理!”骆老用手轻轻拍了一下桌子,少有地流露出激动的神色。

其实,骆老为病人着想是出了名的。每次看病,他总是“精打细算”,想办法为患者节约时间和金钱。

骆老的门诊,有三大收费项目,分别是300元专家号、30元复查号、10元检查号。对家境贫寒的患者,骆老会告知他们复诊时不要挂专家号,挂普通号就可以。

他看病速度慢,首诊病人基本需要半个小时。问病史时,他从不放过蛛丝马迹。有时,他管得宽,“掺和”别人家务事,让妻子管管丈夫,不能让他多喝酒。

为何要跟患者聊这么久?“人家给了钱的,不能让人吃亏啊!”骆老笑了,接着认真地说:“病人多,我的号很难挂上,有的人挂号都得花费半年时间,聊几分钟就打发了,能治好病吗?对得起别人吗?”

 

步履不停

为国家誓摘“乙肝大国”帽子

中国曾是“乙肝大国”。提起乙肝,人们唯恐避之不及。骆抗先却背道而驰,奋斗一生,发誓要为国家摘掉“乙肝大国”的帽子。上世纪70年代,骆抗先率先响应国家号召,积极投入病毒性肝炎研究。

在国内,骆抗先最早将分子生物技术引入乙肝研究领域,并率先进行相关的发病机制研究,把乙肝研究提升到了一个新水平。

他不辞艰辛,足迹遍及西藏、内蒙古、广西、云南等多个少数民族地区,取得了我国少数民族地区乙肝流行病学的第一手资料。

上世纪90年代,计算机进入中国不久,具备直接阅读外国文献能力的医生为数不多,骆老便是其中一位。骆老花了5年时间,翻译外国最新研究成果,撰写了专著《乙型肝炎基础与临床》,成为无数医生学者的“红宝书”“乙肝字典”,是每个医生办公室的案头必备。

为帮助更多的病人,自2006年起,年逾古稀的骆老从零开始学习打字,开通乙肝知识科普博客,只为了一句话:“出门诊能看的病人有限,开博客能帮到更多人。”他撰写乙肝科普文章460多篇,博客访问量超过2000万人次,无数网友受惠于此。

“对于迷茫的乙肝病人,骆老的博文犹如黑夜里的光明、苦海中的渡轮、无望中的希望。”有网友如此感叹。

2017年8月,在骆老86岁高龄时,骆抗先工作室正式成立,致力于乙肝等传染性肝病的防治与医疗科普。骆老变得更忙碌了。

以前,骆抗先专注于看病、科研,十几年来一直在医院工作。自从工作室成立后,他频频出差到清远阳山、茂名化州等地的基层医院,带上自己编写的培训计划和讲义,与当地医生一起接诊病人、讨论病例,推广乙肝的筛查随访。

工作室成员张明霞说:“因大部分村民外出务工,节假日才回乡,骆老就总是在节假日出发下乡筛查,连过春节都往往是在除夕当天才返回广州。”

 

身体力行

推动基层乙肝筛查

如今,对于90岁的骆老,时间似乎永远都不够用,他把全部的精力都献给了工作。

2019年,骆老的身体一度出现心脏房性早搏,有房颤风险。他只好减少外出次数,把培训基层医生、推广乙肝筛查早治的事情交给了工作室里的年轻人,但他仍旧忙碌着。

基层医生到广州进修,他就在诊室的后边摆几排凳子,出门诊时手把手教学,“不仅要教他们看病,还要让他们真心诚意地对待病人,实实在在地给群众解决问题。”

今年以来,身体稍有好转,骆老又坐不住了。5月13日,他“复出”的第一站就去了肇庆,与当地的卫健部门商谈,推动当地基层乙肝的筛查。

年纪这么大了,为什么还要如此奔波?让学生去不行吗?“没有一个白头发的人到那里,是得不到人们信任的。”骆老幽默地说。

确实,在基层推广乙肝的筛查,并非一帆风顺。尽管筛查点设在村里,很多村民还是不愿意来抽血检查,甚至有人认为,这些医生是为了“抽血卖钱”。骆老说,自己亲自过去推动,当地更加重视一点,工作开展能更顺利一些。

目前,骆抗先工作室在阳山、化州和梅州开展的慢性乙肝早防早治项目试点工作已接近尾声,相关工作方案将推广至全省。

骆抗先并没有就此停下脚步。他又将目光瞄准了脂肪肝的防治。随着我国乙肝流行得到控制,在骆老的门诊中,乙肝病人减少了,但脂肪肝病人越来越多,一旦发展为肝硬化,治疗效果就大打折扣。

骆老深感目前国内临床医生对脂肪肝的早查早治不够重视。除了出门诊,他把全部的心力用于著书立说,总结脂肪肝的临床诊疗经验,呼吁重视脂肪肝的早期治疗。

“现在年纪大了,工作效率很低,我现在都无法计划什么时候能完成了,尽力而为。”每日蜷伏在桌前的骆抗先,宛如一支燃烧的蜡烛,竭力照亮我国的肝病防治事业。

 

对话

医生面对病人时要有同情心

南方日报:作为一名医生,您认为需要怎样的素质?

骆抗先:医生最基本是要为病人解决问题,不仅要了解他们的病情,还要了解他们的经济状况。对于一些疾病也许暂时找不到好的办法,但医生不能轻易说放弃,要找资料分析,这样才能对得起病人的期待。医生要有同情心,要站在病人角度想问题,能真正感知病人的痛苦。

南方日报:您如何看待自己共产党员的身份?

骆抗先:小时候我家里很贫苦,13岁以前都是很饥饿的。父亲做一些小生意,母亲做保姆维持生计,我是以抗日流亡学生的身份读完中学,1954年被分配到南方医院后,我就没有离开过这里。1961年,我正式加入共产党,至今有60年了,党员的身份早已融入我的血液,与我的工作结合在一起,时刻告诉我要好好服务每个病人,解除病人的痛苦。

相关热词搜索:

上一篇:医者仁心——他们把最美的爱奉献给了人民
下一篇:“90后”小伙与“90”后老兵的光影故事

人民周刊网版权及免责声明:

1、凡本网注明“来源:人民周刊网”或“来源:人民周刊”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人民周刊网(本网另有声明的除外);未经本网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协议的单位及个人,应注意该等作品中是否有相应的授权使用限制声明,不得违反该等限制声明,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时应注明“来源:人民周刊网”或“来源:人民周刊”。违反前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2、本网所有的图片作品中,即使注明“来源:人民周刊网”及/或标有“人民周刊网(www.peopleweekly.cn)”“人民周刊”水印,但并不代表本网对该等图片作品享有许可他人使用的权利;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协议的单位及个人,仅有权在授权范围内使用该等图片中明确注明“人民周刊网记者XXX摄”或“人民周刊记者XXX摄”的图片作品,否则,一切不利后果自行承担。

3、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人民周刊网或人民周刊)”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4、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30日内进行。

※ 联系电话:010-65363526 邮箱:rmzk001@163.com

人民周刊微信公众号

网上信访,解决百姓“急难愁盼”问题

网上信访,解决百姓“急难愁盼”问题

热门视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