藏族女孩德庆玉珍因少年时的一次舌部手术,语言沟通存在一定障碍。高中时,班主任为了锻炼她的自信心,安排她站在国旗下演讲。“他看见我了”,被看见的力量给了德庆玉珍勇气。大学毕业后,她回到西藏,投身教育事业,把教育之光带给更多西藏的孩子,并将其照向更多未被看见的地方。
2006年,德庆玉珍考入北京大学国际关系学院。她曾跟随北大支教团到陕西白湾子村支教。当时的村子里满是黄沙,只有一条小道,孩子们上下学要翻山越岭。德庆玉珍明白,要改变这里的面貌,并非盖起经济上的“高楼大厦”就能解决。
上大学期间,因为一次和西藏大学首任校长次旺俊美的对话,德庆玉珍了解了西藏大学的建校史,以及西藏教育事业发展给当地社会、经济、人才带来的巨大改变。此后,她坚信“教育是一条能推动社会进步的路径”,并明确“回到西藏”的目标。
“当人工智能出现、时代变化来临,除了书本知识,教育的力量是让孩子用所学的知识去回应真实世界。”德庆玉珍把目光放在“边缘化”青少年群体身上。2014年年底,她创立拉萨海雕视角教育咨询公司。
德庆玉珍将第一个项目命名为“青墨斋”,意在通过阅读和写作提高女孩的自我认知,经济困难的女孩可免费参加。“人要有大量的信息输入才能形成价值体系,女孩需要发声,如果发声很难,就去书写。”
她告诉中青报·中青网记者,经过调研发现,很多女孩害羞、不敢发言。项目组引导女孩探究生活或学习中的难题,带领她们从互联网获取信息,并通过PPT和演讲的方式完成表达。她记得有个女孩刚参加活动时,“跟她说话就低头,叫她抬头就看天花板”,但是到了最后一天的展示环节,她的发言逻辑清晰、自信满满、表达流利。
创业期间,德庆玉珍还多次参加创业比赛。“我们有1000元钱,你能不能上1个月的课?”一次比赛后,团拉萨市城关区委找到她,希望能在中秋节“慰问”在押青少年,给予这些孩子教育支持。
在押青少年的创新教育矫正,是一个重要却鲜有外界关注的领域。2016年,首个针对在押青少年群体、以政府向社会组织购买服务的创新教育矫正项目在拉萨市看守所初具雏形。德庆玉珍和创业团队经开展相关数据搜集、问卷调查、访谈后发现,大部分青少年聚集居住在“社区”里。
在西藏,“社区”有别于一般的概念。德庆玉珍介绍说:“如果家庭收入还可以,或者父母有稳定工作,那么就产生了‘单位大院的孩子’。相对应的,流动人口、低收入人口多聚集在社区,‘社区的小孩’可能会遇到一定的成长困境。”
为此,德庆玉珍探究这类青少年同理心缺失的缘由并分析认为:主要来自家庭关系的疏离,包括家长粗暴的教育方式。所谓的朋友和义气让价值观错位,导致他们频频出现同伙犯罪。她专门在课程中设置普法类课程,并给这些孩子的家长解释接触、陪伴和回应对孩子成长的重要性,有的家长听后还落泪了。
教女孩学编程、提供免费的性教育服务、帮助易地扶贫搬迁的社区可持续管理……今年,德庆玉珍专门选择为两个社区的妇女、儿童、老人进行深度陪伴志愿服务,并为社区工作人员给予相关工作的指导。她说,希望通过这样的尝试,探索出西藏社区发展的新模式。
在中国西藏保护与发展协会理事方堃看来,德庆玉珍在做一些有趣的事。“这些努力让改变发生,西藏的新变化本质上是以人为本的变化。”方堃认为,这给政府打开了一条新路,需要这样的专业组织提供专业课程。
如今,拉萨海雕视角教育咨询公司80%的业务与政府购买服务有关。此外,德庆玉珍尝试专门拿出一部分资金支持那些重要的、但还未被大家看到的地方。
一直以来,她把“海雕视角”定位为一家社会企业,即企业的创办不以盈利为主,而是推动社会问题的解决。在她看来,一个具有社会价值观的企业,能吸引更多人的支持。现在,她公司的团队已由最初成立时的两三名志愿者增加至12名全职人员,其中一些成员是抱着学习这种教育模式的心态特地来到拉萨的。
“处于发展阶段的西藏有很多具有潜力的创新空间。”德庆玉珍说,自己学成后再回到西藏,是为了让这里的孩子更好地走出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