连日来,高温天一个接一个。空调、西瓜、冰饮的惬意生活刷爆朋友圈,但有些工作却注定要和汗水相伴。走进上海发电机厂(以下简称上发厂)的制造车间,生产线机器的隆隆声、巨大风扇的嗡鸣声不绝于耳,热火朝天的生产场景每天都在上演。对于制造业生产一线来说,“天大热、人大干”称不上豪言壮语,却是细水长流的坚守。在锤起锤落间、机床飞旋中、焊花飞溅里,了不起的产业工人成就着了不起的“上海制造”。
模压作业要的就是趁热干
记者在一个工作日的上午9点抵达上发厂做实地采访,走进上发厂的制造车间,火热的生产场景可以说颇具感染力。头顶大大小小的天车缓缓交错,地面上隆隆的机械声低沉作响,巨大的风扇吹来阵阵风浪,工人们围绕着生产设备忙碌不停。
采访当天上海气温达到37℃,相比火辣辣的室外,大型机械设备持续运转产生的热量让车间里更显闷热。途径在线圈工区,记者看到六七位工人正围绕着一根线圈紧张作业,快速地拆解着绝缘带,现场温度比其他车间还要高一些。询问得知,这是发电机制造的线圈模压工序。之所以这么热,是因为一早入炉加热的线圈在记者到来之前刚出炉。
该工区管理员告诉记者,这道工序最重要的一点就是得“趁热”,“上百摄氏度的线圈刚出炉时,车间还要更热,这会儿工作环境估计也得有四十几度。”对于眼前的热浪,工人们的回答朴实而真诚,“夏天肯定是热的,但忙起来也顾不上热,坚持一下就过去了,最重要的还是保证产品质量。”
特殊工种20分钟休息一次
上午的上发厂,处处都是繁忙的生产景象。步行在厂区不难发现,高温作业并不属于某个工种,对于多数岗位来说,这是夏季生产生活的日常。
几个大型工区里,工人们有的在不具备风扇条件的场地上指挥着大型工件的起吊;有的在持续运转散发着热气的机床旁加工转子;有的钻进大型发电机定子里猫着腰工作;而相比车间作业,烈日下在室外进行物流配送的叉车驾驶员同样辛苦……
电装工区里,两名“全副武装”穿着厚厚防护服的电焊工正在焊接耳板,完美、平滑的焊缝不禁让人啧啧称奇。在高温天气下施工,对焊接工种而言,体力和毅力都面临着严峻的考验。对于电焊工等特殊岗位,厂里规定他们每20分钟休息一次,确保做到及时防暑降温。
工人们奔走不停、汗流浃背,但仔细观察便知,大部分工作都绝不是只靠力气就能完成的。比如线圈模压,在线圈出炉前后的各个环节,都需要百分百的细心谨慎。抬起一根线圈,要四五个工人和天车工一起完成,任何磕碰都可能造成瑕疵,影响产品质量;线圈入炉前的包扎绝缘带工作同样如此,虽然这道工序已经基本可以实现自动化,但很多特殊部位还是需要工人手工完成。在上发厂,包扎班也是老牌荣誉班组,曾获全国三八红旗集体等多项荣誉,巾帼不让须眉。
一天要消耗800瓶盐汽水
在车间里,除了各类设备工具,“出镜率”最高的单品当属盐汽水。班组休息室的冰箱、车间各个角落的饮料机……盐汽水都是最受欢迎的必需品。
记者了解到,在上发厂,一线工人大约有400余名,夏季里,每天盐汽水就要喝掉800多瓶。工厂工会历来重视防暑降温工作,在高温来临前就早早做好了准备。“防暑降温的冰饮、老师傅喜欢的大麦茶、公共药箱,为中夜班准备的防蚊用品都是常规配置。”而根据预案,气温超过35℃,制造部门供应棒冰,食堂供应冰镇绿豆汤;此外,气温达到37℃,厂工会在用餐期间送上冰镇西瓜。
“盐汽水算是老味道了,解渴又实用。”已经在上发厂工作了40年的电装工区副班长周香诚明年就要退休了。他回忆,以前的工作环境远没有现在这么好,每天工作休息时吃根棒冰,是最享受的时刻。而今,随着越来越多自动化系统的应用,工厂生产条件大大提高。每个班组都有高温休息室,厂里的防暑降温措施也不断升级。周香诚打开休息室的冰箱,各类棒冰、饮品塞得满当当,“高温天,厂里会给我们进行配送,不够还可以打电话要。”工厂的关心关爱,也把清凉送到了工人们的心里。(据《劳动报》报道 劳动报记者 李嘉宝 摄影 李成溪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