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微信 注册登录
010-65363526rmzk001@163.com
首页 > 栏目 > 人物 > 正文

平均每天志愿服务6小时,这位超级志愿者坚持了近30年

闵尊涛    2021-08-05 15:53:20    新华网

从事护理服务近50年、志愿服务时长6.6万小时、发起成立的公益发展中心覆盖服务对象200余万人次……这份不凡志愿服务履历的主人公是一位年逾6旬的平凡老人——邹德凤。

伟大出自平凡,奉献成就精彩。平均每天志愿服务6小时,邹德凤已坚持了近30年,她用几十年如一日的坚守和付出,诠释了一名共产党员的责任和担当,展现了爱与奉献的力量,推动这份向上向善的事业不断发展壮大。

 

“我不去带头服务,谁去呢”

1956年,邹德凤出生于江西南昌。小时候,邹德凤常跟在担任居委会主任的奶奶后面走访困难户,她记得奶奶经常自掏腰包买慰问品给大家。

上小学后,邹德凤萌生了助人的想法:“那时,我经常利用课后时间卖报纸,拿挣到的零钱资助社区孤寡老人。”

年少的邹德凤体验到助人的快乐,一颗爱心的种子从此种下。

1972年,邹德凤参加工作,成了原南昌铁路中心医院的一名护士。

开展铁路巡回医疗,为工人检查身体、送药……邹德凤每天忙碌于铁路沿线站点,凌晨5点起床,晚上10点才回家,因为这种拼劲,她被大家称为“累不死的小丫头”。

1988年12月,邹德凤加入中国共产党。三年后,她被调往社区卫生所工作。

刚到社区,邹德凤就发现,这里的病人以老人居多,很多都是铁路职工家属,子女常年在外,照料老人成了难题。

“很多老人都是匆忙就医,毛巾牙刷之类的日用品都没带,子女又不在身边,这些小事我们就帮着做了。”邹德凤说。

邹德凤在社区卫生所成立了一个学雷锋小组,这个小组的名声很快就传开了,找来的群众越来越多。

谈及为何要义无反顾去做这些时,邹德凤反问:“我们在雷锋精神的指引下成长,作为一名党员,我不去带头服务,谁去呢?”

 

“为了那牵挂的眼神”

邹德凤至今清楚记得曾精心护理过的一位90多岁老人的眼神。

当时,老人的子女找到邹德凤,希望她能去家里看看。由于老人常年卧床,子女不懂护理,老人浑身长满了褥疮。这一看,邹德凤就不忍心离开了。她每天前往老人家里擦洗换药、疏通经络。整整护理了两个多月,老人的褥疮才全部愈合。

老人感受在身上,感激在心里,把邹德凤当成了自己的女儿。老人去世前,子女打来电话,希望邹德凤去看最后一眼。原来老人一直在等她,直到邹德凤含泪喊了一声“妈妈”时,老人才合上了眼。

“正是那种牵挂的眼神,让我坚持到现在。我告诉自己,一定要将志愿服务做到生命的终止。”邹德凤说。

2013年,邹德凤获得第44届南丁格尔奖章。就在往返北京领奖的火车上,她又不顾长途奔波劳累,在列车上当起了志愿者。

“她就是这样一刻不停地去助人,一刻不停地去传递爱心。”邹德凤公益团队成员曾莉斯说。

截至目前,邹德凤对接了11个社区,2个家属委员会,护理老人169位。

“她的业余时间几乎都献给了爱心事业,她的足迹遍及社区的几乎每个楼栋。”南昌市西湖区南站街道二七南路社区党委书记鲜丹说。

 

“向上向善的事业要传递下去”

“她们不怕苦、不怕累,更不计报酬,不管刮风下雨、天冷天热,都会定时来看望我们。”老人汪溥每次说起邹德凤和她的志愿者团队,总是感动不已。

邹德凤的收入大半用于购买食品、药品和慰问品,送给病人和老人,捐给灾区和困难户。

在丈夫陈洪萍眼中,邹德凤做志愿服务到了忘我程度,她不仅做志愿服务,还动员家人和身边的人捐献遗体器官。

从一个人的爱心发展为一群人的公益,更多人加入邹德凤志愿服务团队。

2002年,邹德凤倡导成立江西省红十字志愿护理服务中心南昌大学第四附属医院服务组,如今拥有1600余名志愿者;以她名字命名的“江西省邹德凤公益发展中心”,现有爱心志愿者上万人,注册志愿者3000多人,累计服务对象200余万人次;2015年成为江西省红十字志愿捐献者之友协会会长后,邹德凤开始发展遗体器官捐献者之友队伍,如今已达400多人的规模……

针对年轻志愿者,邹德凤还提出“智慧志愿”思路,根据志愿者的兴趣和特长,与留守儿童、孤寡老人、医院病患进行精准对接。

“95后”大学生秦佳雯跟随邹德凤从事志愿服务已多年,她与留守儿童、孤寡老人结下深厚情谊,“把志愿服务变成一种习惯,把公益事业当成一项责任,虽然辛苦却很快乐”。

如今已65岁的邹德凤仍乐此不疲地传递这份志愿服务的快乐,“有一分热就要发一分光,只要我还能工作一天,向上向善的事业就要一直传递下去。”

相关热词搜索:

上一篇:七天救援 三次流泪
下一篇:张廷芳、次旺俊美:他们的岁月,就像他们的爱情故事

人民周刊网版权及免责声明:

1、凡本网注明“来源:人民周刊网”或“来源:人民周刊”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人民周刊网(本网另有声明的除外);未经本网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协议的单位及个人,应注意该等作品中是否有相应的授权使用限制声明,不得违反该等限制声明,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时应注明“来源:人民周刊网”或“来源:人民周刊”。违反前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2、本网所有的图片作品中,即使注明“来源:人民周刊网”及/或标有“人民周刊网(www.peopleweekly.cn)”“人民周刊”水印,但并不代表本网对该等图片作品享有许可他人使用的权利;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协议的单位及个人,仅有权在授权范围内使用该等图片中明确注明“人民周刊网记者XXX摄”或“人民周刊记者XXX摄”的图片作品,否则,一切不利后果自行承担。

3、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人民周刊网或人民周刊)”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4、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30日内进行。

※ 联系电话:010-65363526 邮箱:rmzk001@163.com

人民周刊微信公众号

网上信访,解决百姓“急难愁盼”问题

网上信访,解决百姓“急难愁盼”问题

热门视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