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了招聘一名员工,黄帆三顾茅庐,不惜开出联合创始人的条件。
“不是我面试他,而是让他面试我。”苏州蛟视智能科技有限公司董事长黄帆在挖燕普时想尽了一切办法。他几个月如一日地回答对方各种问题,耐心地打消其疑虑、建立信任,终于使燕普成为自己核心团队的一员。用黄帆自己的话说,他这是让对方“考验我是否有优秀创始人的潜质、是否值得他去追随”。
事实上,黄帆有足够傲气的资本,他在法国留学期间,就参与了多项欧盟科技项目,发表了多篇有影响力的论文,并获得了欧洲空中客车公司的奖学金资助。
“为了挖到想要的人,我何止是三顾茅庐,简直是三百顾茅庐!”黄帆感慨道,“我不仅会不停地联系自己的目标人选,还会去找对目标人物有影响力的人来帮助我。”
黄帆本科就读于华中科技大学,毕业后赴法留学,先后于法国高等电力学院、巴黎十一大学完成硕、博研究生学业。博士生毕业的那一年,黄帆和他的同学参加了苏州市政府举办的“赢在苏州”创新创业大赛(欧洲站),凭借激光传感器项目获得一等奖,就此与苏州结缘。
2015年,黄帆拉着5个同在海外读博的同学回国到苏州创业。
“苏州在半导体行业科创工作很前沿,尤其对我们这样偏门领域很支持。”黄帆笑着说,“况且,苏州是我们能买得起房子的最好的城市,也很感谢苏州市政府的支持,让我们每个人都在这里安了家。”
创业之初,黄帆就致力于原创科研,希望实现“0的突破”。创业时只有父母给的一点储蓄,苏州市政府给了他们创业第一笔天使资金支持。
“第一年是最艰难的,大家都不知道公司能走多久。当时我们都很迷茫。我最担心的是团队散伙,一方面应对公司的问题,一方面给共同创业的伙伴鼓劲儿。我每天早上都会跑一个小时步,跑到累得想不了事情,来强迫自己放空。”黄帆回忆,尽管困难重重,依旧能够以平常心面对种种不顺,做到坚持、坚持再坚持,甚至把失败看作科研的常态:“每一个成功产品背后都有无数的失败产品,科研就是不断尝试的过程,最重要的是坚持到底。”
最终,黄帆和他的团队一年之内就有了不错的发展。不仅有很多人回购股份,还拿到了不少风险融资。当再也不必担心“要么成功,要么负债”后,黄帆带着团队轻装上阵,在科研路上摘得累累硕果。
为研发出中国首款激光汽车大灯,黄帆团队在2016年到2019年的3年时间内,做了三代产品,最终率先实现产业化,在国内取得了最高的市场占有率,国内客户只需要5000元就可以立刻拿到现货。此前,宝马和奥迪一套激光大灯的价格需要9万元人民币,还需要半年以上的交货期。
现在,黄帆已经申请了专利150余项、获得授权50余项,开发出识别和测距达到500米的压缩感知激光成像系统,在自动驾驶传感器领域处于世界领先水平。
“我们做了许多研发项目,解决‘卡脖子’难题是我最大的心愿,对我们来说虽然经济价值不大,对国家来说却很有意义。我们不擅长销售和宣传,我们擅长的是科研,我们希望用更多的研发回馈祖国。”
创业以来,黄帆先后吸引了十余名海外博士归国加入自己的团队。其中3人获评江苏省双创领军人才,4人入选江苏省“六大人才高峰”项目,3人获评苏州市领军人才,黄帆目前是苏州招引海归人才的形象大使,他也于今年5月荣获第十六届江苏青年五四奖章称号。
回顾“白手起家”的创业路,黄帆感慨地说:“我们是政府‘喂养大的’,能在国家需要的领域作出自己的贡献,是我一个朴素的情怀 。”
现在,黄帆和伙伴们依旧深耕于科研的第一线,希望能够做出改变国家、改变世界的成果。对未来,他们充满信心:“我们还年轻,还能为祖国工作三四十年。我们不怕困难,即使对个人来说失败是大概率事件,但对于国家来说,成功是必然的。”(黄帆)